close

(甲) 容神父的講道 (引用自: 復活第6主日講道)




 




(乙部) 網上資料


 


 










 

彼此相愛


在上個主日的福音中,耶穌藉助葡萄樹的圖像說明祂和門徒們之間的關係,強調門徒們絕對不能和祂分離(若十五1-8)。這個主日的福音延續前面的談話,選自若十五9-17;耶穌的言論重心轉變為門徒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教導他們如何在信仰團體內生活。


天父的愛是一切的根源


耶穌是真葡萄樹,「真」是「唯一」的意思。透過這句話,耶穌強調自己是天父的獨生子(若一18):祂從「起初」就與父同在(若一2),「居住在父懷裡」(若一18),雖然「降生成人」(若一14),卻仍留在父的愛中(若十五10)。耶穌留在父愛中的具體證明就是祂遵守了父的命令,並且完成父所派遣的使命,使父在子身上受到光榮(若十三31-32)。耶穌之所以能夠如此光榮父,完全是因為父對祂的愛,父對子的愛是一切的根源。耶穌教導門徒們存留在這個愛內,便能得到愛的果實、圓滿無缺的喜樂。


彼此相愛的命令


源自於天父的愛,不僅有天人之間的縱向幅度,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橫向幅度,因此耶穌命令他們「彼此相愛」。彼此相愛並非單純的、主觀的情緒表現,而是具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也就是他們所經驗到的耶穌的愛:「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十五12)耶穌說這是一個「新的命令」(參閱:若十三34),因為這個愛的標準是祂為一切人捨掉性命所表達的愛。這當然是超過門徒們本性的能力,單靠己力絕對無法達到的標準。但由於門徒先經驗了基督顯示給他們的愛,他們的能力因此而被提升,才能夠完成這個「新的命令」並分享基督的喜樂。


門徒和耶穌之間的「友誼」


過彼此相愛的命令,福音的主題轉移到「友誼」上面。友誼是希臘和羅馬哲學家常常談論的主題,若望福音這一段經文很可能也受到希臘、羅馬文學的影響。亞里斯 多德的倫理學曾經提到:「對一個高貴的人士而言,他應該為他的朋友做一切事;而且在必要時,應該為他們捨掉性命。」但是若望福音所表達的是,耶穌透過交付 自己的生命而確保了祂和門徒間的友誼,從祂的死亡中才能夠推引出弟兄之間的愛。然而,他們做為一個彼此相愛的團體,必須向世界做出見證,也就是結出果實。


友誼的基礎:服從和啟示


徒和耶穌之間的友誼關係建立在另外一個規則上:耶穌從來沒有稱自己是他們的朋友,而只是把他們稱為是自己的朋友,因此他們的友誼關係是建立在「服從」上 面。此外,一般而言,友誼最根本的標誌是彼此坦誠,但是,耶穌稱門徒們為朋友,卻是由於祂把父啟示給他們,這個末世性的啟示使他們自由,也因此他們不再是 僕人,而是耶穌的朋友。


天主的揀選


個友誼的起點完全是由父開始的,並不是他們選天主為朋友,因為他們完全沒有這個能力。情況是完全相反的,是天主選擇他們,稱他們為朋友。天主之所以選擇了 他們,完全是基於愛;但是天主也要求他們結出果實,而使這個友誼能夠成為長久存在的關係。由於弟兄之間的愛來自耶穌的命令,因此並非只是一個情感層面的事 情,而是一個義務,必須在具體的生活要求當中表達出來。門徒團體在彼此相愛的生活實踐中,加深彼此間的友誼,也證明了他們和耶穌之間的友誼。他們便是留在 耶穌的愛內,如此,他們因耶穌的名不論求什麼,天父都必賜給他們。


【綜合反省】


葡萄樹的比喻中著名的句子:「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也可以用積極的方式表達:和我在一起,你們可以成就一切事。這話就成為在基督徒生活的目標:和基督完全的結合,在這個合一中一切都可能。


穌稱門徒為朋友,同時給予他們使命,要求他們彼此相愛。如果他們這麼做了,並不是滿全和耶穌建立友誼的基礎,而是證明他們真是耶穌的朋友。「彼此相愛」並 不是基督徒爭取天主的愛的「籌碼」,而是他們得到天主的愛的「後果」。這個情形用在「揀選」的概念上也非常恰當,我們可以反向閱讀若十五16的經文:誰如果真的結出了果實,便可宣稱自己是被天主所揀選的。「彼此相愛、結出果實」不是基督徒團體「留」在天主愛內的原因,而是必然的結果。


復活期第六主日(乙年)讀經釋義



(主題:救恩的基礎 信與愛)



讀經一:宗10:25-26, 34-35, 44-48


答唱詠:詠98:1, 2-3, 3-4


讀經二:若一4:7-10


福 音:若15:9-17


A 讀經一:宗10:25-26, 34-35, 44-48


1.   復活與聖神有著密切的關係,天主在五旬節把聖神恩賜給團體,聖神的恩賜與初果相關,七種初果指「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和石榴;那地出產橄欖、油和蜂蜜」(申8:7-10),均在復活日起至五旬節期間的五十天收成,猶太人會將初果先祭獻給雅威。這七種初果的開花結果十分神奇,大麥和小麥均需要大量雨水,且收成時間不同,小麥播種時需要很多雨水,但這正是大麥的收割期,不能夠太潮濕,否則會發霉。其它的各種初果又不宜在多雨水環境中生長,需要來自南方的沙漠乾熱風。那麼,誰能主宰下雨和乾熱風吹來的適當時間呢?於是農夫們便敬拜天氣之神巴耳和別的神明,但雅威說不可,人只可朝拜一個真神,就是申6:4-5所說:「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上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只要我們信賴雅威,一切自會有祂的照料。


2. 從宗徒大事錄和保祿書信的記載所見,聖神往往是人領洗後才降臨到受洗者身上的,但科爾乃略的故事卻不同,宗10:44記載:「伯多祿還在講這些話的時候,聖神降在所有聽道的人(即科爾乃略和他的親友)身上。」有些人稱這事件為「聖神降臨在外邦人節」,科爾乃略和其家人到宗10:48才領洗。由此可見,聖神是自由的,「風隨意向那裏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若3:8


3.   科爾乃略是第一個皈依基督宗教的外邦人,宗10:34說「天主是不看情面的(no respecter of appearances)」,肋19:15也有類似的規定:「審判時,你們不要違背正義;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只依正義審判你的同胞。」申10:17說:「上主你們的天主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偉大、有力、可畏的天主,是不顧情面,不受賄賂。」最貼切的話是撒上16:7:「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由於「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宗10:35說只要「敬畏他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他所中悅的。」究竟怎樣才算「正義」呢?創15:6說:「亞巴郎相信了上主,上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事實上,宗10:2已表示了科爾乃略「同他的全家,是虔誠而敬畏天主的人,對百姓慷慨好施,又常向天主祈禱」,這正是因「相信」而生愛的行為(faith in good works)。


4.   於是,宗10:44說:「聖神降在所有聽道的人身上」,這些外邦人便散發出領了聖神的效果,宗10:45說:「聽見他們說各種語言」,這與早前在宗2:6所記載五旬節時,聖神降臨後的情況完全相同:「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伯多祿目睹一切,便在宗10:47說:「這些人既領受了聖神,和我們一樣,誰能阻止他們不受水洗呢?」隨即「吩咐人以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付洗。」這是「正義」的果實,「相信了上主」便能受洗而成為「天主的子女。」


B   讀經二:若一4:7-10


1.   猶太人認定了自己是特選民族,現在眼見連外邦人都能成為「天主的子女」,也許會感到不太接受。盡管我們覺到猶太人心胸很狹窄,我們對於那些在臨終前才領洗的人,也會覺得他們一生都無需參與彌撒、甚至曾享盡了物質生活,沒盡義務而卻易進天堂,不是太便宜了他們嗎?或者,對耶穌苦架旁的善賊竟然成為第一位榮進天鄉的人,會否覺得天主不太公允呢?


2. 猶太人所以成為「天主的子女」,是因為他們有祖先亞巴郎成為他們的福源(創12:2),天主賜他「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創22:17)。上主卻重新給「天主的子女」下定義,若一4:7b說:「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因為愛是出於天主」,愛就是天主的本質,有愛的人就是有天主的基因,是祂的子女。


3.   諾斯底派主張有了知識的人,才有真的信德。若一4:7b-8a並不同意:「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有了愛就能認識天主,知識並非信德的必要條件。值得我們反省的是,學習了聖經和教理的人,不應批評別人的信德只是迷信。


4.   諾斯底派另一主張說天主揀選了人,卻要求人抽離世界,但若一亦不同意,認為天主揀選了人,然後若一4:9說:「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這完全是出於愛,若一4:8說出原因來:「因為天主是愛。」「愛」是天主向人的主動,所以若一4:10說:「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人的回應就應像德蘭修女,她終生的善表感動了很多人加入了她的修會。「相信了上主」而受洗成為「天主的子女」的人,若一4:7表明要言行一致:「我們應該彼此相愛。」


 


C   答唱詠:詠98:1, 2-3, 3-4


1.   10:44說由於「聖神降在所有聽道的人(指外邦人)身上」,顯示了詠98:2的答句:「上主已將他的救恩顯示給萬民。」於是詠98:1呼籲大家感恩說:「請眾向上主歌唱新歌,因為他行了奇事。他的右手和他的聖臂,為他獲得了勝利。」這是異民意想不到的,天主竟「將自己的正義已啟示給萬民。」萬民獲賜福音由科爾乃略開始,然後傳揚到今天我們各人。救恩的種子撒在猶太人和外邦人心中,所以詠98:3說:「全球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


2.   然而,人不可忘記救恩完全來自基督的苦難和聖死,若一4:10如此描述:「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


D   福 音:若15:9-17


1. 福音重申「愛」是真實的體驗(B4),聖史說:「父愛了我,我愛了你們」,「愛了」指已落實而不只是理想。若19:30記載十字架上的耶穌「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靈魂」即「聖神」,也正回應了若7:39的話。耶穌遵守了天父的命令,祂在若15:13說:「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不過,誰才堪當稱為基督的朋友呢?若15:14說:「你們如果實行我所命令你們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但耶穌的「命令」是甚麼呢?若15:12說是「彼此相愛。」不要忘記,今天的福音是耶穌最後晚餐時的講道,跟著祂便「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來現身說法 愛的見證。


2. 上主日談葡萄樹和枝條,談人神的聯繫,耶穌要求人要活出愛來,本主日便要落實,方法是聽天主的「命令」去「彼此相愛。」當門徒成為耶穌的「朋友」後,門徒彼此間也成了「朋友。」10節說「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即12節的「彼此相愛」,得到的效果是14節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其恩寵見於15節:「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但這恩寵源於「是我(耶穌)揀選了你們去結果實。」結了果實的賞報是:「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他必賜給你們。」(16b節)17節是這福音的總結:「這就是我命令你們的:你們應該彼此相愛。」




 


(丙部) 王寶誠神父資料


【真理之神要為我作證】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當護慰者,就是我從父那裏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來到時,他必要為我作證;並且你們也要作證,因為你們從開始就和我 在一起。我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免得你們的信仰受動搖。人要把你們逐出會堂;並且時候必到,凡殺害你們的,還以為是盡恭敬天主的義務。他們這樣作,是因為 沒有認識父,也沒有認識我。我給你們講論了這一切,是為叫你們在這一切發生時,想起我早告訴了你們這一切。」
若望福音15:26-16:4


【若望福音15:26-16:4分享】
十字架的路是一條孤寂的苦路,行程中充滿血和淚,只有少數人能堅持到底。我們既然被天主所揀選跟隨他的,可滿懷信心的上路,因為耶穌會差遣他的聖神來統領 一切,帶領我們。到那時,聖神將要為耶穌所做的一切作最有力的見證。求真理之神不斷培育強化我們信仰,好使我們能為主證。



【Reflection on Jn 15:26-16:4】
Jesus trusted in us to make Him known to others the way we have known Him. Thus we have an enormous task in our hands. Before proclaiming who Jesus is the others, we are invited to get to know this Man behind the Book. For the degree of intimacy that we have with Him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our witnessing on His behalf.

【The Spirit Of Truth Will Testify To Me】
Jesus said to his disciples: “When the Advocate comes whom I will send you from the Father,the Spirit of truth who proceeds from the Father,he will testify to me.And you also testify,because you have been with me from the beginning.I have told you this so that you may not fall away.They willexpel you from the synagogues;in fact, the hour is coming when everyone who kills youwill think he is offering worship to God.They will do this because they have not known either the Father or me.I have told you this so that when their hour comesyou may remember that I told you.”
Jn 15:26-1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