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一主日
創2:7-9; 3:1-7
讀經一:創2:7-9; 3:1-7
讀經二:羅5:12-19
福 音:瑪4:1-11
天主創造了人,但人違反了天主的命令 內 容: 第二個創造人的細節,較第一個敘述詳盡,而且具體生動;但並沒有說明天主是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人的。第二個故事也詳細記述了亞當和厄娃受到蛇的誘惑,違反了天主的誡命,吃了天主禁止他們吃的禁果。 上下文: 創 2:7-9 是創世紀所敘述的第二個創造人的故事(第一個是創1:27),上文(創2:4-6)說明,天地雖然已創成,但雨水還沒降下,地上還沒有生出植物,也沒有人耕種。 下文(2:10-17)人所居住的園子四周的環境良好。 釋 義: 聖經中無論是有關整個宇宙,或人類創造的敘述,都不能當作科學報導來理解。只從字面理解這兩段經文而堅持宗教與科學互相矛盾,固然不恰當,但拒絕一切有關創世的科學解釋或科學研究,也是狹隘的護教主義而已。這是不符合創世紀這部經書寫作的原意,此書的原意是要對人的一些重要的罪行,例如違反天主的命令,兄弟仇殺、人與人之間的暴力,人企圖超越人自己的局限性等,尋找合理的解釋。 聖經的第一章(即創1)描述整個世界創造的過程。第二章(即創2)卻單獨處理人類的創造。一般學者都同意第二章比第一章更古老。我們現在所讀到的創2與創3,好像是一個連貫的故事,其實這是經過巧妙的編輯工作的結果。聖經這首三章的敘述目的,並不是要詳述世界創造的經過,這是人不可能做得到的事。從這些敘述的編排和格式看來,敘述者主要是要表達:「世界和人類是天主創造」這個信念,以及天主創世這個事實對於人類的意義。 * 「人」(7) 這裡的人是一個類名詞,是指被稱為「人」一類的動物,是指一般的人。人的創造分成兩個步驟:首先是取了灰土,造成人的形體。這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在舊約的其他章節也可見到,例如:約4:19; 詠90[89]:3; 103[102]: 14; 104[103]:29; 146[145]:4; 依29:16等等。可見人與泥土有密切的關係這個想法也很古老。人不但是用泥土造成,造人以前還「沒有人耕種土地」(創2:5),造人是為了有人去耕種土地,這是造人的目的之一。第二個步驟是吹氣。天主向形成的人「吹了一口生氣」。這是指生命的氣息,是天主呼出的。有學者認為這一句的意思是:人被造成了一個「活著的靈魂」,人是一個活著的存在體。在希伯來人的思想中,人是肉身和生命氣息結合的,有生命的整體。天主創造了整個人,不只是他的肉身或「靈魂」而已。 * 「伊甸」(8) 是意指「歡樂」的希伯來字(eden)的音譯,「伊甸之東」是指美索不達米亞之東。園子意指固定的生活環境。在這裡有「各種好看又好吃的果樹」。至少人在此,生活無米糧之憂,環境也怡悅。不過,這園子並沒有世俗所假定的「原祖父母生活的那種樂園」之意,因為按創2:5和2:15,天主創造了人,又把人安置在園中,目的是要人耕種和看守園子。「耕種和看管」,暗示體力和心力勞動。 * 「生命樹和知善惡樹」(9) 生命樹在古代是不朽的象徵。知善惡樹,在3:4,蛇對女人說,人一吃了這樹的果子,他們的眼就會開,就會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所謂知道善惡」,可以是指知道甚麼對人是善或是惡的,這也可能指人在違命之後經驗到違反天主命令的惡,和相對之下,違命前的無憂無慮的全然的滿足和快樂。「知善惡」不一定與智慧文學中的智慧有關。 * 「蛇」(3:1-3) 蛇象徵對人不善的力量。這個象徵在聖經其他的經卷中有不同的引伸的涵義;見智2:24; 若8:44; 默12:9。蛇在此也是誘惑力量的象徵。天主把人安置在園子裡,有食物、有工作;天主只要他們遵守一項禁令:不採摘園子中央的樹上的果子吃,否則他們就會死。這禁令的用意是保護他們,使他們免於死。 * 「你們決不會死……」(4) 蛇卻給人另一種想法:這禁令是為了妨止他們得到天主不想他們得到的東西:像天主一樣能辨別善惡。蛇所提示的、人所受到的誘惑就是:從正道分歧而作非分之想。 * 「女人看見那果子實在好吃又好看」(6) 是一句描述亞當和厄娃所受到的誘惑的具體形象。 蛇的說話暗示誘惑力是來自外在的(創3:1, 4)。不過,創3:6節卻暗示女人的意志傾向蛇所提示的誘惑,暗示傾向誘惑也是受到一股內在的力量所推動,所以女人「看見果子……」。 經文並沒有說明人為甚麼會傾向誘惑,也沒有解釋誘惑為甚麼會「突然」出現(3:1)。整段經文的神話色彩雖然濃厚,但經文所寫的題材,卻不離日常生活的現實。敘述者似乎藉此表示誘惑和人向誘惑低頭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誘惑和引誘力是潛服在每個人之內的。 * 「你們的眼睛就會開啟……女人看見……」(5-6) 天主說,人違反禁令的後果是死亡。蛇卻說,人如果違反禁令吃了禁果,人決不會死。他們的眼睛會開啟,他們會像天主一樣,能辨別善惡。女人「看見」(受到誘惑而認為)吃禁果「能增加智慧」。 * 「於是二人的眼睛立刻開了」(7) 人的眼睛立刻開了。這是違反禁令,吃了「樹上的果子」的後果,不過他們也沒有立刻死去,蛇都說對了。但是他們意識到他們當時赤身露體的情況,並且感到羞恥。這表示他們感受到自身的不足(赤裸)。這種不足感破壞了他們在這之前的滿足感。雖然他們的身體沒有立刻死亡,但最值得珍貴的、他們內心的平安已經一去不復返。 無論吃了禁果的結果,確實是甚麼,經文都不曾直接說明,這結果等於天主對人違反禁令所施行的懲罰。就是說:3:1-7並不是說明罪與懲罰的經文,而是解釋人是怎樣受誘惑的。 訊 息: 經文雖然沒有對罪的來源,給出答案,但明確地傳達了人傾向誘惑和向誘惑屈服這個事實。強調了誘惑和引誘力一直潛伏在人之內,常常出期不意地襲擊人。這正是人類的共同經驗。古代的猶太人和中國人最相似之處就是務實。經文一項可以意會而無須言傳的勸勉是:罪是一個事實,人與其追問罪的來源,不如盡力克制罪的出現和罪的橫行。 下列花卉引用自網友JJ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