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洗禮的根據 |
|
洗禮是神主動與人立約,人只要接受即可,所以嬰兒也可以接受。有些教會,會要求信主的人以理性作出告白,並要有一些改變來證明他是配得受洗的。若有這樣的觀念,就斷不會給嬰兒施洗,也不會給初信者施洗。會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戒煙,等待他改掉壞脾氣,等到他看起來像基督徒,然後才給他施洗。這是錯誤的觀念。洗禮是恩典,神把恩典給我們,最重要的是去接受,而不必有何條件,所以嬰兒也可以受洗。 |
|
信心不等於理性,主要是靈性,嬰兒也能有信心。大衛向上帝禱告:「我在母腹裡,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詩廿二9)「倚靠的心」是信心還是理性?你無法叫嬰兒用「使徒信經」來認信,因為他的理性還不夠,言語的能力也還不夠。但不能因此就把他否定了,說他不能信耶穌。「信」不一定用理性的方式來表達,「信」的本質就是倚靠的心。嬰兒是最會倚靠的,他非常單純,他會倚靠上帝。因此,嬰兒是可以接受洗禮的。但有個前提就是,父母親至少有一位是基督徒,而且會為這嬰兒禱告。路加福音記載,施洗約翰在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所以他在母腹裡就有信心了。當胎兒還在母腹中時,父母親就當不斷的為他禱告,使他經驗聖靈的動工,而在母腹裡就有倚靠的心。 |
成人會用理性來表達信心,但事實上他改變的關鍵點不是「理性」,而是「靈性」。我們可以跟一個人辯論,提供許多的理論來證明耶穌的復活,我們的理性很有道理,但他的理性卻無法接受。後來他信耶穌了,他是如何信耶穌的?是因為靈性,因為你為他迫切禱告,聖靈在他裏面動工。 |
信耶穌的關鍵點不是理性,而是靈性,是因聖靈感動,他才會稱耶穌為主。一個人信耶穌有了靈性的轉變,以後他會用理性來增加對上帝、耶穌的認識。理性是有用的,但必須有靈性帶頭。若沒有靈性,他的理性沒辦法幫助他信耶穌。對嬰孩來說,他的理性確實不發達,但他的靈性可以先開始,所以他可以信。 |
|
主耶穌說:「讓小孩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可十14)主耶穌所說的小孩,是沒有年齡限制的。當時的猶太人輕看小孩,認為只有成年人才有足夠的成熟度接受有關信仰的事,耶穌的門徒也持守這種觀念。但耶穌把這種錯誤觀念否決了。他說,不要以為只有成人才能承受屬靈的好處,小孩也可以。 |
|
嬰兒與父母的生命有聯合的關係。林前七14說到:「因為不信的丈夫就因著妻子成了聖潔,並且不信的妻子就因著丈夫成了聖潔。不然你們的兒女就不潔淨,但如今他們是聖潔的了。」明明是不信的丈夫,怎能說他成了聖潔呢?一般講聖潔,就是指他已經信了。但這裡講聖潔,是指有分別出來的地位。他還沒有信,不過他的地位很特殊。夫妻有二人一體的關係,所以其中一人信了耶穌以後,另一人就有了特殊的地位,兒女也有了特殊的地位,聖經稱之為「聖潔」。這不等於他們自動會信耶穌,但他們已經被放在一個特別的地位上。 |
家中有人信耶穌的與家中沒人信耶穌的,何者比較快信主?當然是前者比較快。我們不鼓勵與未信者結婚,那樣作是違背神的心意,但若在婚姻裡,本來二人都未信主,後來有一人信主,那麼神必會特別幫助,使另一半很快信主,兒女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應當將孩子帶到神面前,為他們禱告,讓聖靈在他們身上動工,而產生倚靠主的心。 |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有「重洗派」反對嬰兒洗禮。因為一千多年天主教的時代中,有很多掛名的基督徒。他們出生就受洗,長大以後也不像基督徒。這問題的發生並不是因為嬰兒洗禮,而是因為父母本身不認識神。因為信仰傳了很多代,很多作父母的不認識主,卻把嬰兒帶來受洗,當然很難產生真基督徒。「重洗派」或「浸禮派」不深究這個歷史背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以為所有的嬰兒洗禮都不好。我們所作的糾正,就是父母必須真的認識主,能將孩子帶到神面前,我們才幫這嬰兒施洗。 |
我們看到許多正面的見證,很多宣教士都是一出生就受嬰兒洗禮,小學時就立志要作宣教士,從小到大一生都是很愛主的基督徒,他們並沒有因為受嬰兒洗禮而對信仰不清楚。主要關鍵是在於他們的父母虔誠愛主,從懷孕就開始為他們禱告,從小給他們主的愛、主的道,這樣的孩子幾乎百分之百都會一生跟隨主。 |
所以千萬不要說,等孩子長大,讓他自己決定是否要受洗。有些人說:現在是民主時代,讓孩子自己去決定。是否真應該如此?請問你幫了你的嬰孩作了多少決定?你是否會問他要喝什麼奶?問他要不要蓋被子?要不要穿衣服?當然不會問。你清楚知道這對他好,你就會為他作決定。 |
不幫孩子作決定受洗的人,其實背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自己對這信仰還不太有把握。你問他:「如果你今天去世,你有把握上天堂嗎?」他可能會想好久。他對自己的信仰沒有把握,所以就讓孩子長大後才決定自己要信什麼。如果他對這信仰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當然他就會幫他的孩子決定最好的。嬰兒洗禮就是把最好的給我們的孩子。 |
|
神的心意是要人全家得救,初代教會信徒常常全家受洗。使徒行傳十六33保羅告訴獄卒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這句話有很多人都誤解了,以為是一人信主,全家就得救。其實不是。在原文裡,「當信主耶穌」的主詞與「必得救」的主詞都是「你和你一家」。誰應該信耶穌?你和你一家!誰會得救?你和你一家。所以很清楚的是:「全家當信主,全家就得救。」這才是聖經的真理。 |
獄卒將保羅帶到他家去傳福音,而後「他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洗。」(徒十六33)前面說的是「當信主耶穌,都必得救。」後面做的是「全家受洗」。所以「信」跟「洗」是一體的兩面。假如獄卒家中有嬰孩,當天會受洗嗎?聖經說:「他和屬乎他的人都受洗。」這是非常清楚的,只要與這家長有歸屬關係的人,都會受洗,所以連嬰兒也是要受洗的。在初代教會是一家一家的受洗,而且是全家大小一起受洗。為什麼到了宗教改革時,會有人反對嬰兒洗禮?這是因為要反對羅馬天主教的偏差,然而他們把焦點弄錯了,應該反對不認識主的人把孩子帶來受洗,而不應該反對所有的嬰兒洗禮。父母親要清楚信仰,要為孩子禱告,我們才為他作嬰兒洗禮,這才合乎中道,並合乎神的心意。 |
幫嬰兒施洗後,一定要注重跟進造就。成人洗禮也好,嬰兒洗禮也好,有跟進造就,靈命就健全發展,就不會流失。成人洗禮的流失率與嬰兒洗禮的流失率是一樣的。關鍵點不在於嬰兒或成人,而是在於有沒有認真跟進造就。 |
有些反對嬰兒洗禮的人,採用「嬰兒奉獻禮」。但「嬰兒奉獻禮」本身其實有三個矛盾的地方:第一,你說不幫他決定,但你還是替他決定了。你不幫他決定受洗,但卻為他決定奉獻。第二,他如果沒有得救,不能受洗,他是不聖潔的,怎可以奉獻給神呢?需知道,奉獻給神的都必須是蒙耶穌寶血潔淨的。如果我們想把孩子奉獻給上帝,那麼洗禮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洗禮就包含潔淨他,使他分別為聖,接著也同時奉獻給上帝。第三,有屬靈的生命才有屬靈的教育,浸信會的兒童教育做得很好,但他們反對嬰兒洗禮,就造成了矛盾。若孩子未得救,在撒旦權勢之下,怎能給他基督教教育呢?那豈不成為律法的壓迫?一個人如果沒得救,不可能接受基督教教育;一個人如果得救了,他就很需要神的話來滋養他的靈命。長老會、信義會、聖公會的做法,是比較前後一貫的。我們相信他會得救,幫他洗禮,而後繼續用神的道來栽培他,這才正確。所以我們相信,嬰兒洗禮是非常符合聖經的,且有最大的好處。 |
- Sep 19 Fri 2008 11:44
嬰兒洗禮的根據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