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饒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之一,《百家姓》也有收錄此姓。饒姓源起華北,出現時間約在戰國,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歷史,而後由北向南發展,並在江西繁衍擴大。此外,饒氏亦見於廣東、福建,以及臺灣。


姓氏起源


饒氏起源說法甚眾,約略有列表四種說法:


l   出自姜姓,以封邑名為氏。[《姓氏辨證》載,戰國時期,趙悼襄王封長安君于饒(今河北省饒陽一帶),長安君的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稱為饒姓。


l   亦出自薑姓,也以封邑名為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載,戰國時期,齊國有大夫封于饒(今山東省青州市境內)。其子孫遂以封邑為姓氏,稱為饒姓。望族出自平陽、臨川。


l   出自媯姓,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據《姓源》載:姚舜之後。舜的支裔取饒為部落名,後為氏。又據《百家姓考略》載,商代以商均的支子受封于饒國,其後代以國名為氏,亦稱饒氏。


l   出自堯姓,堯帝之後裔,西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聖,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後人23(字子京),在薊(今北京附近)。其子遷移到山西平陽,其子孫後代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平陽堯氏。至秦滅六國,堯姓家族為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自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後遷臨川(今撫州)。到56世堯時為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 劉詢本名劉病已,�
��位後改名
”,下詔全國要避帝名之諱, 把姓的改姓。堯任當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雖是上古唐堯的嫡系後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聖至聖,堯也應該避諱,於是漢宣帝就在的左邊加一個旁,就變成了(後來簡化為),賜堯改姓,為饒姓始祖,擢升為太傅,並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的均改姓


遷徙分佈


饒姓的主要遷分:


饒姓自得姓至今已有超過2,200年歷史。饒姓的遷分路線始于河北饒陽(眾多起源之一),繼而是江西省饒州,再南遷福建、廣東。有些因為華南地區山多田少,還遷往臺灣一帶。


饒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之一,《百家姓》也有收錄此姓。饒姓源起華北,出現時間約在戰國,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歷史,而後由北向南發展,並在江西繁衍擴大。此外,饒氏亦見於湖北、湖南、安徽、廣東、福建,四川,雲貴以及臺灣等省份,其中江西,湖北兩省約占饒姓人口總數44%,由2008年公安部統計資料顯示,饒氏人口全國排名172位,約72萬。



截止2012年,饒姓人口約72萬,排在全國第172位。江西為饒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饒姓總人口的20%。饒姓還分佈於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四省,占饒姓總人口的63%,而這些地方的饒姓,絕大多數都是歷代從江西遷徙繁衍(參考“湖廣填川”)出去的。



江西:以撫州地區為中心的廣大地域。



湖北:襄陽市 廣濟縣(武穴市)、松滋市、潛江、石首(荊州地區)、浠水縣/監利縣、十堰市、黃石市、黃梅縣、赤壁市。



湖南:長沙市、湘潭市、吉首市、永順縣、龍山縣、花垣縣、會同縣、城步縣、需縣、慈利縣、桑植縣、沅陵縣、漵浦縣、南縣。



浙江:江山市、常山縣、縉雲縣、青田縣、溫州。



福建:新羅、武平縣、上杭縣、永定縣、長汀縣、連城縣、清流縣、寧化縣、建寧縣、泰寧縣、將樂縣、沙縣、邵武、順昌、光澤縣、武夷山市、建甌、浦城、福安縣、福州市、閩侯縣、永泰縣、古田縣、惠安縣。



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潮安、普寧、大埔、韶關、雲浮。



河南:台前。



安徽:桐城、祁門。



四川:儀隴、閬中、資中、漢源、洪雅、雅安、什邡、綿竹、石棉、鄰水、大竹、宣漢、萬源、渠縣等地



雲南:武定、元謀、昆明、祿豐、新平。



貴州:印江、思南、納雍 銅仁 茶店。



重慶:忠縣。



北方:北京、河北、內蒙也有饒氏後人族群。


山東:鄄城、鄒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