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淝水之戰




2.1 淝水之戰的背景
東晉多次北伐,和北方的胡人,積怨甚深。公元352年,氐族苻健稱帝,史稱前秦。苻健逝世之後,姪兒苻堅自立為帝,委任漢人王猛為相,勵精圖治,統一北方。王猛死後,堅決意南侵東晉,統一中國。





東晉在桓溫死後,由謝安輔政,政局安定。謝安招募從北南來的僑民為兵,稱「北府兵」,人數雖少,卻驍勇善戰,堅決保衛東晉。





謝安
討論B:為甚麼淝水之戰是一場重要的戰役?(提示)
2.2 淝水之戰的經過





公元383年,苻堅率領八十餘萬步騎南征,此外,還命弟苻融領兵二十萬為前鋒。東晉派遣謝石、謝玄率領八萬北府兵抗敵。





東晉、前秦形勢及淝水之戰示意圖
苻融軍隊攻破壽陽,屯駐在洛澗與淝水西岸。苻堅派東晉降將朱序往晉營勸降,朱序反以秦軍的虛實相告。謝石於是派遣五千精兵出擊,於洛澗大破秦軍。晉軍進至淝水東岸,與秦軍對峙。
謝玄要求秦軍向後移,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計劃在晉軍渡河期間發動攻擊,便下令秦軍後退。秦軍誤會,以為戰敗。朱序更在後面呼叫:「秦軍敗了」。秦軍大亂,四面潰逃。晉軍乘機渡水進攻,大敗秦軍。
2.3 晉勝秦敗的原因
(1)前秦戰敗原因:


  1. 軍隊內部分歧:軍隊內部有各族降卒,其中還有漢人,他們都沒有真心的為前秦效力。


  1. 苻堅不納忠言:苻堅沒有考慮大臣反對南侵的意見,一意孤行。戰爭期間,又誤用降將朱序,自招敗陣。


  1. 戰略錯誤:苻堅輕敵,把兵力分散。又以為引晉軍渡河決戰,可以在半途襲擊,反而中了謝玄之計,終至慘敗。
(2)東晉戰勝原因:


  1. 士氣高昂:東晉的「北府兵」訓練有素,人數雖少,戰鬥力卻強。晉軍面對強敵壓境的危機,上下一心,士氣高昂。


  1. 知人善任:大臣謝安有知人之明,善用謝玄、謝石、劉牢之等將領。


  1. 戰略得宜:謝玄誘敵後退,又得朱序之助,在秦軍陣後惑亂軍心,晉軍才能迅速擊潰秦軍。
2.4 淝水之戰的影響:
(1) 北方分裂:
苻堅戰敗後,前秦隨著瓦解,北方各族先後割據獨立。中國北部又一次陷入分裂與混亂的局面。
思考2:試分析淝水之戰的影響。(提示)
(2) 江南政權穩定:
東晉在淝水一役戰勝後,江南局勢轉危為安,並乘機收復部分失地,根基轉趨穩固。
(3) 南北對峙:
戰後,胡人無力南侵,南北保持均勢,形成長期對峙的局面。


東晉及十六國


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東晉和北方的前秦之間發生了一場實力差距極為懸殊的大戰──淝水之戰。在這一場生死存亡的大戰中,東晉竟以八萬之眾,大破前秦近百萬大軍,成為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自從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的胡人政權割據紛爭。公元351年,氐人苻健(317355)創建了前秦,都於長安,勢力漸漸強大起來。東晉桓溫354年首次北伐時,曾與前秦交兵,一度攻入關中。公元357年,苻堅(338385)即前秦帝位,他廢除苛政,整頓吏治,興修水利,加強軍備,使前秦成為北方諸國中最強大的勢力。從370376年之間,前秦先後攻滅了前燕前涼等國,統一了北方,國勢一時大振。苻堅想進一步統一全國,但東晉也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如謝玄(343388)在京口訓練了一支兵──「北府兵」,曾屢屢挫敗前秦南侵之企圖,最後苻堅親率大軍南下,想一舉滅掉東晉,於是淝水之戰乃起。


東晉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堅親率步兵六十五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南下侵晉,東晉丞相謝安(320385)乃命弟謝石(327388)、姪謝玄等率軍八萬人迎戰,苻堅和苻融登上壽春城頭,遙望淝水彼岸之晉軍,但見「部陣整齊,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心生畏懼,於是苻堅便遣被俘的晉將朱序(?-393)到晉營勸降。朱序將秦軍情況密告謝石,謂「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敵也。及其眾軍未集,宜在速戰,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晉軍遂立即部署,從容應敵。


當時秦、晉兩軍列陣相持於淝水兩岸,晉軍不得渡,謝玄乃遣使要苻融令軍隊稍稍後退,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等想乘晉軍半渡淝水時加之截擊,遂麾軍後撤。誰知秦軍一退遂「制之不可止」,朱序等也乘機在陣中大呼「秦兵敗矣!」。秦軍一時大亂,「()融馳騎略陣,馬倒被殺,軍遂大敗」。晉軍不斷渡河勇攻,大獲全勝。在晉軍的追擊下,秦軍潰散四逃,死亡大半。「()堅為流矢所中,單騎遁還於河北」,後來收拾殘兵,大概只剩下十餘萬人。


淝水之戰是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一次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南北戰爭。苻堅敗後,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於混亂,而東晉的偏安則更形穩固,南北對峙成膠著狀態。


淝水之戰,前秦軍看見草木和聽見風聲、鶴鳴,都以為是晉軍,可見苻堅和前秦軍在形勢逆轉之時,不但未能沉著應付,還自亂陣腳,最後落得兵敗國亡的下場。可見「處變不驚,沉著應付」這八個字,是時刻需要牢記的。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d/32d01/32d0101.htm



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長江,就可使長江水斷流!」發此豪語者,前秦皇帝苻堅也。
發此豪語者,前秦皇帝苻堅也。
苻堅侍眾而驕率軍南侵

苻堅在五胡時代的幾位皇帝中,算是比較有做為的。公元357年他奪得帝位,此後,他重用漢人王猛輔佐,廢除苛政,整頓吏治,興修水利,加強軍備,從370376年之間,前秦先後攻滅了前燕、前涼等國,統一了北方,國勢一時大振。
在王猛去逝之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南侵並非易事。
但一心希望盡早統一中國的苻堅卻嗤之以鼻,認為自己擁有百萬大軍,區區長江不足為懼,長江南岸的幾萬晉軍又如何能與自己相抗衡,因此才有這段後來被稱之為「投鞭斷流」的驕傲言論。
在前秦壯大期間東晉也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諸如謝安、謝石、謝玄等人,都是東晉良相名將。尤其是謝玄在京口訓練了一支「北府兵」,屢屢挫敗前秦南侵之企圖。
謝玄掛先鋒北府兵挫堅銳氣
383
年(晉太元8年),前秦苻堅率領戎卒60餘萬,騎兵27萬,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面對前秦大舉南侵,丞相謝安舉薦其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其侄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擊前秦主力。
苻堅大軍南下,其弟符融的前鋒部隊先攻下了壽陽,苻堅盤算,取得江南應是十拿九穩,於是派遣被俘的晉將朱序到晉營勸降。沒想到朱序到了晉營,卻將秦軍情況密告謝石,他說:「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敵也。及其眾軍未集,宜在速戰,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意即晉軍應利用秦兵尚未佈署完成之際,攻其不備,挫其銳氣。
謝石、謝玄同意這個策略。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攻打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劉牢之以5千精兵奇襲秦軍,秦軍敗戰,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地橫渡淮河逃命。
洛澗大捷之後,晉軍士氣大振,乘勝追擊。謝石立刻率軍水陸並進,直抵淝水(今淝河,安徽壽縣南)東岸,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和苻融登上壽春城頭,遙望淝水彼岸的晉軍,但見「部陣整齊,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憮然有懼色」。此時的符堅驕傲的心態有所收斂,便跟苻融說道:「晉兵是一支強大的勁旅,你怎麼說他們是弱軍呢?」(「草木皆兵」的成語即是出自於此。)
風聲鶴唳前秦軍隊潰散北逃
當時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佈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知道自己兵微糧少,不宜久戰,對峙越久,對晉軍越不利。他想出了激將法。他派使者去見苻融:「如果秦軍真想決戰,就應空出一塊地方,讓我軍渡過淝水,現在秦軍緊臨淝水,我們如何一決勝負?」
苻堅原想將計就計,故意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不料,秦兵士氣低落,一撤退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同時安排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了!秦兵敗了!」秦兵信以為真,於是競相奔逃,潰不成軍。
一場紛亂中,苻融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帥,秦兵群龍無首,前鋒的潰逃引發後方部隊的驚慌,也隨之向北逃亡。秦軍兵敗如山倒,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秦軍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
淝水一役,前秦軍隊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當初苻堅以「投鞭斷流」的豪語興師南侵,沒想到卻落得「風聲鶴唳」的慌軍潰逃而歸。
戰後,前秦元氣大傷,苻堅於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萇所殺,北方各族紛紛獨立,先後成立了十國,陷入分裂的局面,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統一北方。
而東晉則延續了數十年,直至公元420年劉裕篡位,改國號為宋,南北朝對峙局面形成。公元589年,南北朝才被隋文帝統一。


http://www.hkreporter.com/talks/thread-762650-1-1.html


未能及時回覆,請見諒和稍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