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米俐 | 完成日期: | 二○○七年五月一日星期二 |
學號: | HK026002 | 科目: | 唐詩第三課( 1) |
等第: |
|
壹. 什麼叫平仄? 什麼叫對仗? 請寫出《春望》的平仄格式和對仗的句子。
平仄是中國詩中用字的聲調。
全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平調:分兩種,基本上是平緩輕柔的聲調。
郑 陰平-音調較高且可延長
郑 陽平-音調較低且可延長
仄調:分三種 ,即:
郑 上聲-高昂明亮
郑 去聲-尖細哀柔
郑 入聲-短促,韻尾為p(b)、t(d)、k(g, h)
對仗指出語文中上下兩句,或一句中的兩個詞語,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有時還講究 平仄相對,叫做對偶。,如〝天〞對〝地〞;〝風〞對〝雨〞;〝長〞對〝短〞;〝來〞對〝去〞等等。拿今日的術語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律詩的對仗一般用在中兩聯,即頷聯與頸聯。
杜甫《春望》的平仄格式和對仗的句子如下:
詩句 國 破 山 河 在 城 春 草 木 深 平仄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詩句 感 時 花 濺 淚 恨 別 鳥 驚 心 平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詩句 峰 火 連 三 月 家 書 抵 萬 金 平仄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詩句 白 頭 搔 更 短 渾 欲 不 勝 簪 平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對仗的句子:杜甫的《春望》用韻相當嚴格,除首句不用韻外,其餘一韻到底。但需要指出的是末句“渾欲不勝簪”的“勝”字並未失律,這句應是“仄仄仄平平”,第四字“勝”按現代漢語拼音讀第四聲,去聲為仄,好象違反了格律,而在唐代時的讀音卻為平聲,相當於現在的sheng陰平,在當時是合乎格律的。我們在賞析時對古韻和新韻要加以區別。杜甫精通格律,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違反這些原則的。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詩與李白詩的簡單比較:
項目 | 李白的表達 | 杜甫的表達 |
鄙視權貴 | 安能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野人曠蕩無腆為,豈可久在王侯間 |
友情 |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 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灔預堆 |
貳. 以李瑞《閨情》和金昌緒《春怨》為例,試述〝詩貴含蓄〞這一重要的詩歌創作原理。
含蓄是創作詩歌一項重要原則,否則便不能使讀者推敲想像和領略弦外之音了。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也指出〝詩無言外之意便同嚼蠟〞。
我們在金昌緒的《春怨》裡,詩人沒有明言少婦掛念久戍邊疆的丈夫,和多麼希望與他相見,相反作者攝取這位少婦的其中一些生活細節,從而反映當時的社會問 題。當時的遼西是奚、契丹待少數民族的聚居之地,經常跟唐朝發生多次戰爭,因此這裡長期駐守著一群士卒防守國家。於是他們有家歸不得,甚至埋骨荒陲。
作者以可愛的黃鸝唱出一片清脆的歌聲帶出女主人翁的心境,本來美景良辰是令人嚮往的意境,一般人無不欣賞。詩中女主人不但沒有以平靜的心態去聆聽這些大自然的歌手演唱的悅耳歌曲,反而趕緊拍打,惟恐牠們破壞自己的美夢──那怕只是肥皂泡般的幻影。婦人滿腹怨懟顯現眼前。詩人沒有運用直率的詞藻來描寫怨婦的心態,如:惆悵、鬱結、幽悶、牽腸掛肚等字眼來形容,相反,作者藉著怨婦遷怒於黃鸝身上,足以體會到她的心理狀況──即使丈夫未能馬上歸家,總比面對殘酷的現實甜蜜,使其痴心形象更生動傳神,也收扣人心弦之效。這種表達富有民歌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也深刻而有力地指控兵役制度下令人民承受痛苦。
至於李瑞《閨情》一詩同樣也合乎含蓄的要求。首先,詩人沒有一覽無遺地告訴讀者女主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的原因,或者好在想什麼,但通過形象化的手法,例如 「落月」、「孤燈」、「稀星」的一系列景物,構成幽深的場景,渲染一片冷清清的氣候,然後用「夢難成」點出女主人的思緒起伏,情和景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不忿朝來鵲喜聲」更把女主人得而復失的心情推到高峰:聽到鵲聲後不禁穿衣起床看個究竟,但當等待落空時,又馬上對之產生怨懟,其不穩定的心理狀況呼之欲 出,在這首詩情、景、聲、色的揉合下,很能收到餘味無窮之效,比直接舖排的描寫來得更有感染力。
《春怨》 作者: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注解】:
1、遼西:東北遼寧省等地。
【評析】:
這是春閨望夫詩。正面似寫兒女情,實則卻寫征婦怨。詩意連綿,環環相扣。首 句寫“打起黃鶯”,次句寫“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寫“莫教啼”的目的 是不使其“驚妾夢”,四句又寫“妾夢”是到遼西會見丈夫的。如此連綿反復,句句相承,層層遞進,一氣呵成,讀來餘音滿口,韻味無窮。
《閨情》李瑞
月落星稀天欲明,
孤燈未滅夢難成。
披衣更向門前望,
不忿朝來鵲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