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75327是同治皇后阿魯特氏逝世的日子,故特地出blog文紀念之。


同治帝病逝不久,皇后阿魯特氏即死去。她的死,也是一個歷史之謎。



皇后阿魯特氏尊容



阿魯特氏的屬相和慈禧不合,生於咸豐四年的她屬虎,慈禧卻屬羊。民間有說法,叫做羊入虎口,這讓天生要強自戀的慈禧非常不快。但即使在當時,屬相是否相配也只是看夫妻,不論婆媳。  慈禧雖然心裏彆扭,嘴裏也不好說出來。


  皇后阿魯特氏之死同她和同治帝的婚姻很有關係。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醞釀撤掉垂簾,歸政同治帝。但在歸政之前,必須給時年17歲的同治帝完婚。不料,在為同治帝選擇后妃的問題上,慈安和慈禧發生了爭執。


  有清一代滿蒙人中惟一的狀元崇綺,同治帝的岳父。


  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崇綺(?—1900),字文山,原蒙古正藍旗人。大學士賽尚阿之子。同治三年(1864),考中 一甲 一名狀元。有清一代,滿蒙人試漢文中狀元者,只有崇綺一人。他“生平端雅”,“工詩,善畫雁”。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他是一位漢文化造詣頗深的蒙族高級知識分子。阿魯特氏,“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右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阿魯特氏在其父親的教育下,文化水平也很高。當時她19歲,正是好年華。慈安愛其“端莊謹默,動必以禮”,很想立她為後。


  而慈禧卻看中了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她還是個小姑娘,才14歲,姿性敏慧,容儀婉麗。慈禧“欲立之”。


  阿魯特氏雖然容貌不如富察氏,然而“望而知為有德量者”。慈安、慈禧各有所屬,“相持不決”。這時只好召同治帝自己選定。“帝擇東後所擬定者為後”,即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這就大大地得罪了慈禧。她認為這是親生兒子有意和自己作對。但迫於當時的形勢,她不便發作,只得暫時隱忍,便同意了立阿魯特氏為皇后,但必須定富察氏為妃子。


  這樣,在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三日兩宮發布懿旨,選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皇后,員外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慧妃,知府崇齡之女赫舍哩氏為瑜嬪,前任副都統賽尚阿之女阿魯特氏為珣嬪。接着在 二月十五日 又發懿旨,大婚典禮定於本年 九月十五日 舉行。在這之前的 七月二十六日 納采禮, 八月十七日 大征禮。同一日,恭親王奕䜣上一奏摺,奏請大婚禮成,應為慈安、慈禧加上徽號。兩宮太后“俯如所請”。


  時光荏苒,轉眼大婚日期到了。 九月十四日 ,同治帝身着禮服,親御太和殿,遣惇親王奕為正使、貝勒奕劻為副使,持節奉冊寶詣皇后邸,冊封阿魯特氏為皇后。派大學士文祥為正使、禮部尚書靈桂為副使,持節奉冊寶封富察氏為慧妃。 九月十五日 舉行大婚典禮。這一天,皇后阿魯特氏由自家邸第升鳳輿,鑾儀衛陳儀仗車輅,鼓樂前導,由大清中門行御道,至乾清宮降輿。同治帝身穿禮服,在坤寧宮外等候,行合卺禮。同治帝大婚便告成了。


  慈禧雖然容忍了慈安和同治帝的選擇,但她對皇后阿魯特氏是不喜歡的。據說,大婚當晚,皇后應對,頗討同治帝歡心。同治帝讓她背誦唐詩,她竟“無一字誤”。同治帝對皇后愈加寵幸。他又見皇后氣度端凝,不苟言笑,更加敬重她。慈禧見同治帝和皇后伉儷甚篤,恩恩愛愛,很不是滋味。皇后見慈禧時,慈禧從不給她好臉色。慈禧對同治帝冷落慧妃,更是不滿,對他說:“慧妃賢慧,雖屈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嫻宮中禮節,宜使時時學習。帝毋得輒至中宮,致妨政務。”慈禧竟然以妨礙政務為理由不准同治帝同皇后親近,讓他多親近慧妃。同治帝不敢違背慈禧的旨意,因此就很少到皇后宮中去了。但他也不願親近慧妃。為此,他經常獨宿在乾清宮。慈禧的干預使同治帝的婚後生活很不如意。


  大婚的下一步便是同治帝親政了。


  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載淳已18歲了。


  同治 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1873223 )舉行了同治帝親政大典。


   二月初八 日,上諭兩宮皇太后崇加徽號為“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以示尊崇。


  同治帝死,光緒帝即位,兩宮太后懿旨,封阿魯特氏為嘉順皇后。光緒元年 二月二十日( 1875327 )嘉順皇后死去,年僅22歲。(虛齡)


  崇綺之女、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關於她的死,當時便有傳聞,有的說是吞金,有的說是絶食。《越縵堂國事日記》說:“後即服金屑,欲自殺以殉,救之而解。”《李鴻藻先生年譜》說:“其後之崩,蓋絶食也。”《清代野史》言:“有謂阿魯特氏自傷侍疾之無狀,願一死以殉載淳者。故當時曾經諭旨曰:‘上年十二月,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痾,以表其殉夫之烈。’或曰,是特掩飾天下耳目之言,非實錄也。”


  阿魯特氏之死確是一樁疑案。她死得很突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慈禧不喜歡阿魯特氏,其“不得孝欽太后歡”。據說,慈禧愛看戲,阿魯特氏陪侍左右,“演淫穢戲劇,則迴首面壁不欲觀。慈禧累諭之,不從,已恨之”。阿魯特氏身邊的人勸她要同慈禧搞好關係,否則恐於己不利。阿魯特氏說:“敬則可,昵則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非輕易能動搖也。”有人將這個話密告慈禧,慈禧“更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慈禧認為,阿魯特氏是在譏諷自己不是由大清門迎入的,而是由貴人一步步升上來的。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以後慈禧對阿魯特氏便百般挑剔。同治帝有病,皇后不敢去侍奉,慈禧就大駡她“妖婢無夫婦情”。同治帝彌留之際,皇后哭着前往探視,並且為同治帝擦拭膿血,慈禧又大駡:“妖婢,此時爾猶狐媚,必欲死爾夫耶?”


  慈禧為什麼這麼仇恨阿魯特氏呢?


  這一方面,是因為慈禧在為同治帝選皇后時,就不喜歡她;另一方面,是因為皇后不善於逢迎。更主要的是未來的皇權之爭,這是問題的實質。


  對此野史有記載,可供我們參考。《清朝野史大觀》記道:


  及帝彌留之際,後不待召,哭而往,問有遺旨否,且手為拭膿血。帝力疾書一紙與之。尚未閲竟,忽慈禧至,見後悲慘,手拭帝穢,大駡曰:“妖婢,此時爾猶狐媚,必欲死爾夫耶?皇帝與爾何物,可與我。”後不敢匿。慈禧閲迄。冷笑曰:“爾竟敢如此大膽!”立焚之。


  又有記載說:


  及上崩,德宗(光緒帝)立,毅皇后以與所草之遺詔不符,劇悲痛,事為那拉氏所知,亟召至,遽批其頰曰:“爾既害吾子,尚思作皇太后耶?”毅皇后跪於地,泣不止,久之,始還宮,益痛不欲生。


  總之,這些記載透露出的一個重要信息,即几乎都是圍繞一個皇權繼承問題。慈禧與嘉順之爭,決不是一般的婆媳不和,而是更深層次的皇權歸屬之爭。初出茅廬的阿魯特氏,哪裏是久經沙場的葉赫那拉氏的對手。光緒帝即位後,兩宮以太后的身份垂簾,阿魯特氏便處於十分難堪的地位。她本應是太后,但作不了太后。作皇后吧,將來光緒帝親政後必然要立個皇后。因此,就把她逼上了死路。


  其父崇綺入宮探視,分析了整個情況。他很有頭腦,向慈禧上奏如何辦,慈禧明確地說:“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隨大行皇帝去罷。”據說阿魯特氏在走投無路時,曾寫一字條請命於崇綺,崇綺批了個“死”字。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關於她的死,《清史稿》記道:


  (光緒)二年五月,御史潘孰儼因歲旱,上請更定謚號,謂:“後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內,道路傳聞,或稱悲傷致疾,或雲絶粒霣生,其節不彰,何以慰在天之靈?”


  這個御史膽量很大,但是慈禧絶對不允許有人攻詰自己,她降旨處分了這個膽大的潘御史:“其言無據,斥為謬妄,奪官。”這就壓下了不平的輿論。可以說,阿魯特氏是自盡的。


慈禧不僅干擾同治皇帝與毅皇后的夫妻生活,還處處找毅皇后的不是。毅皇后自入宮以來,處處小心謹慎,毫無失禮之處,但慈禧見到她,總是氣不打一處來,事事找茬。毅皇后每次見到皇上,必笑臉相迎,慈禧反倒說皇后“狐媚以惑主”。同治生病,毅皇后心中著急,但不敢去侍奉,慈禧責怪她“妖婢無夫婦情”。同治病勢垂危之際,毅皇后偷著去看望,並親手為同治擦拭膿血,慈禧又罵她“妖婢,此時爾猶狐媚,必欲死爾夫耶?”毅皇后左右為難,怎麼做也討不出好來。




皇上似乎在新婚以後也成熟了不少,不再像個小孩一樣的貪玩。
  阿魯特氏早聽皇上親口告訴自己,以前由於慈禧的寵愛,授課的師傅們都不敢嚴厲管束自己,清朝幼帝一般14歲親政,但同治推到了16歲,因為太后慈禧認為,皇帝年紀大一些親政更放心。
  可是到了16歲那年,慈禧抽查了一回同治的功課,同治不僅把經文背得結結巴巴,寫的文章也漏洞百出。
  慈禧不由得勃然大怒,嚴厲責備了帝師李鴻藻。
  李鴻藻又驚又怕,在一次教課當中看到頑皮的同治,氣急之下,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同治從未看過師傅哭過,亦很驚慌,他靈機一動,馬上把課本上的“君子不器”用手捂住一截,對李鴻藻說:“師傅,您看。”李鴻藻一看,居然是“君子不哭”,才破涕為笑。
  就這樣,一直拖到17歲,同治才開始了名義上的親政。
  每次同治為阿魯特氏講起這個故事,阿魯特氏都會為同治的頑皮、任性、善解人意感到無可奈何又忍俊不禁。
  作為皇后,她覺得自己有義務讓天子真正擔當起治理天下的職責,因此和同治在一起的時候,她更以一名女性的溫柔和耐心感化同治。
  同治婚後,出於對妻子的敬意和愛,果然對政事更加上心。
  在深宮裏,可以傾心交談的人並不多,阿魯特氏從自己丈夫身上得到了些許的安慰,有時心裏甚至暗自揣想:雖然慈禧不喜歡自己,但是皇家夫妻能像這樣和睦,也算是萬幸。
  阿魯特氏和同治大婚時洞房裏的油燈,還加上了上好的蜂蜜,寓意夫妻倆將來能夠好似“蜜裏調油”。
  而大婚後兩人的感情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婚後,同治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皇后的寢宮,偶爾也會去一去瑜嬪寢宮,慧妃寢宮去得很少。
  慈禧本來就對皇后不滿,得知這一情況後,更加生氣。
  她經常把同治叫到自己所居住的長春宮教訓一番,甚至有意無意、明裏暗裏要求同治少去皇后寢宮,多去慧妃寢宮。
  在大婚不久,慈禧就對同治訓誡道:“鳳秀之女,屈為慧妃,宜加眷遇。
  皇后年少,不嫻宮中禮節。
  勿常往其宮,致妨政務。”這番諭旨很快就傳到阿魯特氏的耳中……慧妃出自世代簪纓的富察氏家族,隸屬滿洲上三旗的正黃旗,是滿洲“八大貴族”之一,以前她的家族裏也曾出過皇后,就是乾隆皇帝的孝賢純皇后。
  此後,富察家接連產生出將入相的人物,傅恒、福康安就是這個家族的名臣,堪稱是椒房勳戚,是阿魯特氏根本無法比的。
  可皇帝卻偏偏不看重家世,而看重德才,看重書香門第出身的阿魯特氏。
  皇上的抉擇自然令阿魯特氏受寵若驚,但慈禧的訓斥更讓她心裏不安。
  她到宮裏時間也不短了,也聽了不少宮裏的故事,對這個婆婆越來越畏懼。
  她暗暗打定主意,為了皇上,也為了自己,以後要勸皇上多去其他妃子的住處,少到自己的承乾宮來。
  阿魯特氏自小飽讀經書,女德更是爛熟於心。
  按照書上的說法,長輩與晚輩如果不和,不管什麼原因,晚輩都有責任。
  在阿魯特氏心裏,慈禧不喜歡自己,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不足以讓這個婆婆對自己產生好感。
  慈禧的無端怪罪,讓這個可憐的皇后更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以後皇上每次到自己宮裏來坐,她都會委婉地勸皇上去咸福宮多陪陪慧妃,同治雖然知道阿魯特氏的良苦用心,但是一想到貴為天子,連喜歡哪個女人都得掩飾,愈發覺得意興闌珊。
  他不願意讓皇后為難,更不情願和自己不喜歡的女人在一起,索性哪里都不去,一個人住到了乾清宮。
  阿魯特氏心裏非常明白,同治這種舉動,是在跟所有的人賭氣。
  他雖然已經大婚,但還像幾年前對待老師李鴻藻一般,有稚氣未脫的一面。
 


    被逼而死 
  修園的風波剛剛停息,皇上就病了。
  開始只是說出紅斑,御醫李德立開了幾服藥也就好了,接下來,又傳出皇上出天花了。
  阿魯特氏焦急萬分,立刻帶領六宮供奉“痘花娘娘”,日日為皇上祈福,不僅如此,宮中處處懸掛紅布,希望能夠為皇上沖喜。
  據太醫院所保留的“進藥簿”記載:同治是在 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生的天花,到十一月十四“痘皮外剝,痂疤漸平”,脈相也是“喜險化平,惟餘毒未盡”。
  天花已經好了“惟餘毒未盡”的診斷說明同治還有其他的病,而且是不能寫進皇家病歷的只能以“餘毒未盡”含混其詞,阿魯特氏自然知道其中的潛臺詞,她心急如焚,不知道皇帝能不能挺過這一關。
  由於“餘毒挾濕,襲入經絡”,同治腰部紅腫、潰爛以至流膿,“外用拔毒膏”根本不起作用,餘毒的蔓延使他的“牙齦黑糜”……阿魯特氏恨不得一天十二個時辰都在病榻旁伺候皇帝,可慈禧不允許。
  在慈禧看來,同治病到這個地步,都是皇后的錯……阿魯特氏終於有了一次單獨看皇上的機會了,夫妻倆四目相望,千言萬語卻不知道從何說起。
  眼見曾經相敬如賓的丈夫已經病到萬難康復的地步,阿魯特氏的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珍珠滾落下來。
  同治心中更不是滋味,他強打起精神安慰阿魯特氏說:“你暫且忍耐,總有出頭的日子!”這短短的一句話卻被慈禧的耳目聽到了。
  慈禧聞訊,勃然大怒,立即跑到阿魯特氏面前,揪住她的頭髮,迎面就是一個耳光。
  阿魯特氏從未頂撞過慈禧,這次卻不明就裏地受到如此責罰,氣急之下說了一句:“我是從大清門進來的,請給媳婦留一點體面。”慈禧太后是偏妃出身,不可能享受從大清門裏抬進來的榮耀,皇后的話無意觸到了她的傷疤,她決定給這個從大清門裏抬進來的人一點顏色看看,立刻叫人杖責皇后。
  只有出身低賤的婢女和太監才會使用杖責,現在慈禧卻要用此責罰皇后。
  同治聞訊大驚,頓時昏厥,這才讓阿魯特氏免除了刑罰。
  本來同治已經病入膏肓,經此驚嚇愈發衰弱,已經朝不保夕,他在死之前必須為皇后的後半生安排好。
  病到這個份上,他最恨的就是自己的母親,如果當初她不干涉自己的婚後生活,又怎會落得如此地步!是母親給了自己的生命,但她也正是憑藉兒子才當上太后的……同治設法把身邊所有的侍從支開,偷偷叫來了阿�
��特氏和他最信任的師傅李鴻藻。
  同治問皇后對嗣君有何考慮,皇后明確表示:“國賴長君,實不願居太后之虛名,擁立稚子,貽誤宗社”。
  聽了皇后深明大義的表述,同治如釋重負,便向李鴻藻口述遺詔,立貝勒載澍為皇太子。
  洋洋數千言的遺詔草稿擬好之後,同治要李鴻藻回去好生修改潤色,拿出正式文本,第二天送回。
  李鴻藻雖與同治有很深的感情,但他很清楚得罪慈禧會有什麼後果,經過一番掂量,權衡利弊得失,他還是把遺詔草稿交給了慈禧。
  慈禧見到遺詔,立刻將其扔到火盆銷毀,她既恨同治不念母子之情,更對阿魯特氏有說不出的仇恨。
  若非阿魯特氏的教唆,同治怎會撇開親娘,來決定立嗣這種大事?而阿魯特氏“國賴長君”的表態分明是沖著她慈禧來的。
  慈禧只等同治一過世,就來處分這個冤家對頭。
  李鴻藻的一去不回頭,使同治開始感到事態不妙。
  他連急帶病,不久就到了不能進食,不能入睡的地步。
  可慈禧卻在此時下達“盡斷醫藥飲食,不許任何人入乾清宮的命令”,同治又熬了一天,終於懷著對皇后的無限牽掛駕崩了,時為同治 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
  慈禧給了同治生命,卻又無情地摧殘了他……而憑藉兒子當上太后的慈禧,卻在兒子死後依舊賴在太后的寶座上,繼續垂簾聽政。
  在慈禧的主持下,清朝廷迅速立咸豐的侄子——醇親王之子載
為幼帝,年號為光緒。
  當初支持同治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后的慈安也已經向慈禧屈服了。
  實際上,伴隨著同治的去世,慈禧已經沒有資格再當太后了,但無論是皇室成員還是朝廷的官員,誰也不敢同慈禧去較真。
  在慈禧的淫威下,同治皇后也就成為沒有當太后命的女人。
  在慈禧決定兄終弟及,立同治的堂弟光緒為君之後,崇綺曾試探地請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的皇后?從慈禧的嘴裏只蹦出兩個字:“殉葬!”慈禧的話驚得崇綺目瞪口呆,但他也只能照辦。
  他送給阿魯特氏一個空食盒,暗示女兒絕食而死。
  阿魯特氏當然悟出父親的意思,也非常明白這就是慈禧的懿旨,擺在後妃五鳳發簪她面前的只有一死,無論她願意還是不願意……就連父親也來催她上路了。
  同治的遺詔消失了,帝師李鴻藻出賣了同治皇帝和皇后,慈安太后更不會為同治皇后而得罪慈禧……阿魯特氏並不是怕死,但在同治去世後她才知道自己已懷 孕,的確像戲詞中說的“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娘懷兒兩個月方知有孕,娘懷兒三個月嘔吐噁心”,從同治生天花去世一共是一個月零五天,正處於“不知不覺” 之中;當她知道懷孕時雖然已經立了光緒,但她還是想把同治惟一的骨肉生下來,萬一是個阿哥,大行皇帝也就有後嗣了;雖然慈禧已經給她斷了禦膳,但對於處在 嘔吐噁心狀態的阿魯特氏來說,她倒也無所謂,她相信太后一旦知道自己懷上同治的骨肉,起碼也會讓她活著把孩子生下來。
  但阿魯特氏想錯了,慈禧對於惟一的兒子留下的遺腹子,也同樣恨之入骨,惟恐阿魯特氏生下皇子,名正言順地當上太后。
  如果自己心腸一軟讓阿魯特氏生下兒子,即使事後再把她秘密處死,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自己的下場說不定還會像呂後那樣。
  漢代呂後所立的惠帝之子在知道祖母殺死了母親後,憤怒地說:“太后立吾而殺吾母,吾長大必為變”。
  兒子都指望不上,還想指望孫子嗎?慈禧更加下定了讓阿魯特氏自裁的決心。
  在阿魯特氏已經能進食之後,慈禧依然不許給皇后進禦膳,阿魯特氏徹底絕望了……光緒元年(1875年) 二月二十日 ——也就是同治去世後75天,飽經磨難的阿魯特氏才吐出胸中的最後一口怨恨之氣,帶著未出世的孩子走了……《清代名人傳略·載淳傳》中對阿魯特氏之死有如下一段評述:“根據許多記載,皇后當 時正懷有身孕,假如是個男孩,她當然會成為太后——攝政的皇太后無疑要防止此事發生……人們談論起來都對孝欽(即慈禧)極為不滿……”是的,在慈禧的心目中,權力永遠比親情更重要。
  阿魯特氏死後被封為“嘉順皇后”。
  既然她已經不能對慈禧的垂簾聽政構成任何威脅,慈禧也以賞賜一點點哀榮來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和不計前嫌。
  慈禧專門為已故的同治皇后下了兩道懿旨,用來表彰她的嘉德懿行。
  懿旨當中措辭懇切,似乎真為自己的兒媳選擇殉葬而傷懷。
  也許只有地下的“嘉順皇后”最清楚,她的婆婆是一個怎樣的女人。
  阿魯特氏,這個謹守婦德的皇后若不是捲進了同治的立嗣風波,或許不至於被逼死。
  但是,即使她能夠活下來,也絕對鬥不過擅長權術的慈禧,雖然她是滿腹經綸的狀元之女。
  阿魯特氏死後與同治皇帝合葬于惠陵地宮。
  
有慈禧殘忍無比的行徑

――毒打記者,詳見:http://hk.myblog.yahoo.com/jw!Plk8hSiGGABpk2tGZKwA 2g --/article?mid=331

中國史上第一個殉職記者


被慈禧太后打死


《中俄密約》的內容公之於眾後,國內外輿論一片嘩然。全國人民群情激憤,紛紛斥責清政府的賣國行徑,進一步促進了全國范圍內革命運動的深入開展,清政府則陷入了非常難堪的狼狽境地。在國內外強大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


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后極其殘忍地下令將記者沈藎斬立決。後因懼怕行刑會影響慈禧太后的生辰慶典,慈禧太后這才發布諭旨:“著即日立斃杖。


731(陰曆六月初八),刑部大堂8個獄卒手拿特製的大木棍,準備行刑。沈藎面對獄卒,大聲說道:快些了事!”於是,8名獄卒輪流捶打沈藎的四肢和背部,時間長達4個小時之久。沈藎被打得血肉橫飛,骨已如粉,其狀慘不忍睹,但沈藎自始至終未出一聲。這時,堂司以為沈藎已死,下令停止捶打。不想這時沈藎用微弱的聲音說道:“……用繩絞……”見沈藎還沒有死,堂司又下令以繩勒其頸,而始氣絕















圖:沈藎(一八七二—一九○三)


沈藎(1872年-1903731),初名克誠,字愚溪,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市)人。沈藎曾參加維新變法,變法失敗後又成為革命派,並長期擔任記者1903年沈藎因揭露清政府俄國簽訂條約的內幕被捕,731慈禧太后授意之下被刑部處以杖笞之刑,後被絞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因新聞言論觸怒政府而被殺的記者。


http://books.sina.com/bg/funny/focus/20101025/005729633.html


此文其中一部分介紹珍妃被虐之史實


今天是三八,大家可會想到從前中國的婦女,受盡不公平的對待嗎?


如未能及時回覆,請見諒和稍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