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四旬期禮儀選讀聖經的原則】


若望福音第四、第九和第十一章中敘述三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以「活水」、「光明」、「復活與生命」等象徵概念談論成為耶穌「門徒」的意義。古老教會大約由第四紀開始,便特別在四旬期選用這三篇經文幫助慕道者做接受洗禮前的最後準備。目前教會現行的禮儀中,這三個故事都在甲年四旬期第三、四、五主日中連續誦讀(並且鼓勵大家在乙年、丙年也如此誦讀),不僅是幫助候洗者準備接受洗禮,也鼓勵所有基督徒更新領洗誓願,重振基督徒的精神。


耶穌和門徒們由猶太前往加里肋亞,他們選擇了最短的一條路徑,因此必須穿越撒瑪黎雅,他們途經息哈爾,來到了雅各伯泉(井),由這個水泉人們可以遙望革黎斤山、以及矗立在山上的撒瑪黎雅人的聖殿。時值第六時辰,也就是正午,耶穌和門徒們來到水泉旁,由於行路疲累,耶穌便在水泉旁坐下休息。在耶穌的時代,水泉是重要的社交場所,人們喜歡在此相聚談天說地。


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之間就彼此分離,因為撒瑪黎雅人和外邦人通婚而成為一個混合的民族,猶太人認為他們不再是純粹的猶太人,拒絕他們參與在耶路撒冷聖殿所行崇拜天主的敬禮。因此,撒瑪黎雅人遂於乃赫米雅時代在革黎斤山上建立了一座聖殿,這個聖殿卻在耶穌前第二世紀末被猶太人摧毀,因此撒瑪黎雅人和猶太人之間的仇恨更為嚴重。由此可以瞭解,為何這位撒瑪黎雅婦女對耶穌表現的如此不友善。


然而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談話的目的是要把自己啟示給她,基督的自我啟示是若望福音的核心問題。耶穌請求這位婦女給祂一點水喝,雖然這個婦女的答覆極不友善,耶穌卻利用她的話而導引出這段對話真正的意義:這位口渴的人將要賞賜活水給人。降生成人的耶穌接受世間的一切限制,因此祂根據每個時刻的具體情況啟示天主的恩賜和祂自己。自古以來,泉水就是「救援」的象徵,對那些生活在缺乏水源的曠野中的人們而言,尤其具有這樣的意義;耶穌這裡所說的「活水」比雅各伯泉水更有意義,代表永遠的生命。


根據耶二13天主自己才是「活水的泉源」,而「飢渴」則是生命困頓的一種象徵性表達。耶穌同時是禮物也是禮物的施予者,整段對話的結束時,這個圖像性的宣告語言更為升高:原來期望接受泉水的人卻成了水泉的本身,表達耶穌所願賞賜的圓滿救援。這位撒瑪黎雅婦人卻受限於自己所有的概念,只能夠按著她自己的理解情況加以判斷;雖然她也求耶穌把這個「活水」賞賜給她,但卻沒有真正瞭解耶穌話語的真義。


接著,二人之間的談話回到了猶太和撒瑪黎雅人之間的關係。婦人口中的「耶路撒冷」和「這座山」(革黎斤山)代表著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之間的對立情況,耶穌卻把這個對立提升到一個新的、合一的情況,耶穌帶來一個新的朝拜天主的方式:「以心神(Spirit)、以真理(truth)朝拜父!」心神指聖神,也就是天主的神,而真理則是表達天主在基督內自我啟示的基本概念。人單單依靠自己不能產生對天主真實的朝拜,血肉的人必須經由聖神重生之後,才能夠分享這樣真實的朝拜。這個宣告其實就是基督徒對於洗禮的了解:人們透過聖洗聖事領受天主聖神、並且成為天主的子女。「天主是神」、「在聖神內朝拜天主」這兩個相符應的說法清楚地表達,人必須靠著恩寵被接納進入一個新的生命的層次,才能夠屬於真正尋求天主的朝拜者的團體。聖神根除了傳統中一切宗教上的對立,祂是建立唯一真實宗教的基礎。這位婦人無法明白耶穌談話,卻仍然期待傳統預告的默西亞,認為祂即將來臨,並會為她解釋一切。耶穌卻答覆說:「同你談話的我就是。」這個「我是」是若望福音中耶穌最隆重的自我啟示的話語,表達出祂就是真實的默西亞。


綜合反省


耶穌和撒瑪黎雅婦女在水泉旁的談話圍繞著「生命的飢渴」的主題,惟獨在耶穌內啟示自己的天主能夠解除人類生命的飢渴。要獲得永遠的生命必須認識這個恩賜,只有真正尋求的人才能得到天主恩賜。 人類生命的真正滿全「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主」,這是使所有不同種族來源的人能夠彼此和平相處,形成一個「家庭」的唯一可能性。天主尋找真正朝拜祂的人,而且是經過耶穌基督尋找這樣的人。


這段經文的主題是耶穌親近一切的人,把自己啟示給所有的人。門徒們因為祂和撒瑪黎雅婦女談話而感到驚訝,聖奧斯定說:「耶穌尋找迷失的人,而人們卻因此感到驚訝。」


耶穌的食物是天父的旨意,而天父的旨意是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就如我們渴望得到食物一樣,耶穌也渴望救援我們。誰如果參與這樣的播種與收穫行動,就能有這樣的領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