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號: |
米俐 |
完成日期: |
二○○七年二月一日星期四 |
|
HK026002 |
科目: |
中國通史第十二課 |
等第: |
A |
壹、 填空
i. 台灣土著居民是中國古越族、濮族的後裔。元朝時,中國政府首次在澎湖設立的行政機構是叫澎湖巡檢司。
ii. 清政府任命福建水師提督率怵征台。1684年,清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下轄台灣、鳳山和諸羅三縣。
iii. 明初,蒙古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分三大部,西藏稱作烏斯藏。
iv. 明朝著名的抗倭將領是俞大猷和戚繼光,嘉靖四十五(1566年)年東南沿海的倭患才最終平息。
v. 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是王守仁,王學左派中具有判逆性格的思想家是王艮和李贅。
vi. 考據學的開山始祖是顧炎武和黃宗羲。
vii. 《永樂大典》編纂於明成祖年間,《四庫全書》編纂於清乾隆年間。
viii. 李時珍的藥物著作是《本草綱目》,《農政全書》的作者是徐光啟。
ix. 清朝兩位著名的曆術學家是和。徐霞客的地理著作是《徐霞客遊記》。
x. 圓明園始修於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年間,竣工於乾隆年間(圓明三園的基本格局),毀於英法聯軍的兵火。
貳、 列舉題
i. 列舉康熙廿二年開放的通商口岸。
香山澳(澳門)。
ii. 列舉明清來華的耶穌會士。
陽瑪諾 Emmanuel Diaz |
葡萄牙 |
萬曆三十八年 (公元1610年) |
著有天文學說《天問略》。 |
艾儒略 Julius Aleni |
意大利 |
萬曆四十一年 (公元1613年) |
著有《職方外紀》、《西方答問》等地理學鉅著。另著《幾何要法》。 |
鄧玉函 Joannse Terrenz |
瑞士 |
天啟元年 (公元1621年) |
著有《奇器圖說》、《測天約說》、《黃赤距度表》等天文學作品。與 |
湯若望 Johannes Adam Schall von Bell |
德國 |
天啟二年
(公元1622年) |
修《崇禎曆書》。清初任欽天監,曾製造各種天文儀器。著有專門闡釋光《遠鏡說》天文學問題。 |
南懷仁 Ferdinand VERBIEST |
比利時 |
順治十六年
(公元1659 年) |
著有《 簡 平 規 總 星 圖 》、《 熙 朝 定 案 》、 《 坤 輿 全 圖 》 、 《 坤 輿 圖 說 》、《 坤 輿 外 紀 》、《 赤 道 南 北 星 圖 》、 《 測 驗 紀 略 》、《 南 懷 仁 觀 測 月 食 手 稿 》、《 天 文 工 作 雜 錄 》 |
白晉 Joachim Bouvet |
法國 |
康熙廿三年 (公元1684 年) |
與耶穌會的歐洲人士雷孝思、杜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明安圖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十餘人繪製《皇輿全覽圖》。 |
iii. 列舉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
①、 陽明學派:
壹. 王學:以王守仁代表。立建主觀的唯心主義〝心即理〞,提出〝心外無物〞和〝心外無理〞之說,通過正心誠意達到恢復良知。
貳. 左派(亦稱泰州學派):以王艮和李贅為代表。王艮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說。但王守仁強調〝心〞,而王艮則提出〝身〞,提出明哲保身的概念,並把〝身〞的休養與天下的安定相連還提出百姓之道即聖王之道。李贅的思想中含有反對理學的叛逆和否定儒家為正統的元素,他認為穿衣吃飯乃人倫物理,並成為十六世紀反封建的先驅。
參. 右派:以王畿和錢德範代表。他們把王學中的良知發揮為神秘主義的〝不可知論〞,使王學玄妙化。
②、 經世致用之學:
一反明末空談的風氣,主張經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代表人物有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此三人一般被稱作"傑出思想家")黃宗羲(梨洲)接受王守仁的〝心外無理〞,但又認為〝理在氣中〞,政治思想上反對君主專制,經濟上提倡〝工商皆本〞,治學上主張經史並重。顧炎武(亭林)在哲學上繼承程頤、程顥和朱熹的居敬格物的觀點,也宣揚張載的唯物理論。政治思想上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治學上主張〝博學於聞〞,提倡實事求是和踏實鑽研,並強調民族氣節。王夫之(船山)明確提出〝天下惟器〞及〝氣者,理之依也〞。此外,王夫之的歷史觀是進化的,認為歷史有一定規律可循,反對君主專制和主改革社會政治,企圖從探討中尋求經驗。
③、 反理學思想:
代表人物有戴震和顏元。顏元反對〝道〞是唯心解釋,認為〝道〞是物質性實體,發展了中國的樸素唯物主義。又反對宋明理學的空談,主張實行和實用。政治思想上提倡〝墾荒、均田、興水利〞,治學上強調〝習行〞與〝習動〞。戴震繼承王夫之的唯物理論。社會政治的觀點認為〝體民之精、遂民之慾〞,希望統治者以〝己所不慾,勿施於人〞的態度來治理國家。
iv. 列舉明清畫壇流派的名稱。
甲、 明初的“華山派” 采藥于北方的醫生兼業餘畫家王履(1332年-?)他工山水,不拘守前人成法,主張深入自然,師法造化,從真山水中吸取創作素材。
乙、 “浙派”的創導者戴進(1377年-1462年)是明初功力精深的大画家,技藝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長,面貌也有多種變化,山水取法宋人蒼勁一派,又融以元人水墨法傳統,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筆較重,粗獷有力,氣勢充沛。人物工意結合,面部描寫較細,神態生動,衣紋線條則粗放頓挫,勁練灑脫,風貌獨具,花鳥既能工筆設色,又能水墨寫意。
丙、 極富書卷氣的“吳門畫派”: “吳門畫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創始人沈周功力深厚,最富文人氣質,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書法雄厚渾樸,兼工山水、花鳥、人物,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沈著勁練,以骨力勝;晚年筆墨簡放粗豪,氣勢雄強。所作率意縱逸,寓有野逸之趣,成為明代復興文人畫的先鋒。沈周的弟子文徵明的書畫技藝也很全面,文雅典麗,筆墨蘊籍含蓄,風骨秀逸。文徵明長壽而勤奮,傳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風不絕,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成为“吴门画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
成化及弘治年間的唐寅、仇英,富於現實主義。唐寅的作品以工細為主,又兼有文人的筆墨,富有詩一般的意境;書法秀逸遒勁,風格灑脫,雅俗共賞,深受歡迎。他也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鳥兼工的畫家,並因生活跌宕多趣,風流不羈,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江南才子。出身工匠的仇英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苟,所繪人物、山水,精工具體,設色清麗,構圖繁密,意境深邃,文雅而嚴謹,匠心獨運,為他人所不及。故而他贏得畫壇的尊重,成為“吳門畫派”四家之一。
丁、 “松江派”:中心人物是董其昌(1555年-1636年)。他誕生于經濟發達的松江,官至禮部尚書,是一位大官僚兼文人书画家。他長於山水畫,提倡“元四家”,輕視“吳門畫派”,極力鼓吹純“文人畫”。所作注重筆墨技巧,書畫同體,講究氣韻,慕求風神,帶有主觀抒意,追求似與不似。董其昌善於將古人的結構、技法特點加以歸納,使畫面的疏密、濃淡、開合、虛實更有規律,富有清潤溫雅、平和怡然的趣味,稚拙、簡淡中帶有寧靜、自然的文人之思。董其昌在美術理論上多所建樹,他提出直抒己意、仿古人而變古人;講究神似,以拙勝巧。
戊、 個性強烈的人物畫家陳洪綬:(1598-年1652年)陳洪綬善於利用誇大人物個性特徵和襯托對比的手法,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技法上,他用線清圓細勁,拙如古篆,剛中見柔,力度雄健,也不落常套。此外,他的山水、花鳥畫也有很多特點,古樸工麗,以豔襯雅,富有裝飾性,雅俗共賞,流傳甚廣。
己、 憤世嫉俗的明遺民畫派:以“四僧”(即石濤、八大、髡殘、弘仁)和龔賢、方以智(無可)等最為出名。石濤、八大是明朝宗室,作品中往往流露身世之感,激昂悲憤,滄涼憂鬱。石濤以山水見長,兼工花卉。他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又主張“我之為我,自有我在”,而且廣泛吸收前人技法,融會貫通,獨來獨往,自成一格。
八大亦長於山水、花鳥,“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水意境荒率淒涼,花鳥怪誕冷漠,憤世嫉俗,不滿現實,一派受壓抑而不屈的情調。所寫書法,似蚯蚓扭曲多變,柔中有剛,世稱“蚯蚓體”。 髡殘的山水粗頭亂服,筆墨縱橫淋漓,善於幹濕互用,層次豐富,多幽深繁複之趣,寄託遠離塵俗的逃禪避世之情;與其畫面上的草書詩文互得益彰,給人曠達忘世之感。弘仁則與其相反,筆墨簡淡,線條疏秀,山水清奇磊落。他最愛畫家鄉黃山的奇松怪石,偉岸俊峭,以寄託孤傲清高之情。
庚、 “清”四王的畫風:即“正統派”的四王,分別是太倉(今屬江蘇)人王時敏、王鑒,常熟人王翬,和王時敏的孫子王原祁。他們受董其昌的影響較大,發展了晚明文人畫的抽象特點,特別注重筆墨和純形象的表現。所作並非描繪真山水,而是主要表現筆墨和線條的半抽象畫。四王作畫常常題為仿某某宋元名家,諸如巨然、黃公望和元四家,其實都是自己的畫,而且四人面貌也有所不同。王時敏用筆虛靈,氣韻清恬,王鑒落墨豐潤,兼擅青綠;王原祁畫風渾厚秀潤,喜用幹筆焦墨,曾在京中任書畫總裁,弟子滿門,有“婁東畫派”之稱。
辛、 直抒心胸的“揚州八怪”:主要畫家有鄭燮、金農、黃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華喦、高鳳翰、閔貞、邊壽民等。“揚州八怪”都是失意文人,他們承傳明遺民畫家反抗精神,反對蹈襲模擬,所作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似,既在一定程度上掙脫宮廷提倡的正統,也相對摒棄了儒雅平和的“書卷氣”,形成了重視感受、抒發性靈,而又適合商業需要的寫意畫風。多直露,少虛偽,吐泄不平,清新狂放。
v. 列舉明清兩代的小說名著。
明代章回小說與短篇小說盛行,明代短篇小說是唐代傳奇小說的餘緒。在明中期,隨著思想控制有所放鬆,小說與其他文學樣式一樣,逐漸變得活躍。明朝是中國小說最興盛的朝代,其中代表作品有所謂的四大奇書,這四大奇書分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金瓶梅》。這些小說都是由說話人的底本演化而來,再經由一些文人加以潤飾、考證、整理而成的清代小說繼明代小說後,依然為一代文學。這兩代的代表作有:
ü 明代:
甲、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1330年-1400年)山西太原人。此書通過對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的歌頌和對曹操等的譴責,與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描繪出三國時代的群雄在政治、軍事上互相鬥智的情形。本書描寫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場面十足壯闊。
《三國演義》大量描寫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可說一字一句皆藏有玄機,通過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鬥爭中的行動、止來反映人物個性,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構成一幅絢爛多彩的圖晝。在赤壁之戰的尖銳矛盾衝突中,作者不僅寫出周瑜、孔明的英雄才略,而且寫出魯肅的諴懇忠厚,黃蓋的忠心赤膽。
作者刻劃人物,往往是通過不同情節,反複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作者還擅於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手法描繪。虎牢關上十八路州郡首領眾目睽睽的中軍帳裡,出身低微而能溫酒斬華雄的關羽是勇氣沖天的英雄,而官氣十足的袁術等人則顯得怯懦無能。劉備雖然是以寬厚的面目和曹操、孫權的奸詐野心擷抗的人物,但是他決不是軟弱無能等。
乙、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描寫一百零八個好漢因著個別的因由被迫上梁山的故事。《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點是作者藉著一些逆境,來突出人物的個性。例如在拳打鄭關西與大鬧五台山兩件事,突出魯達的衝動,拳打鄭關西及劉太公的女兒被迫與山賊洞房而喬裝女人把山賊打退,這些事件都顯示出魯達的行俠仗義性格。
而青面獸楊志跟惡霸牛二的比武,說明他的武術高強和面對惡霸的無畏精神,以及智取生辰綱一段,作者利用士兵的嘔氣、互不信任與不聽楊志命,使楊氏陷入孤掌難鳴的境地。最後由於在智多星的計謀下,即使有先見之明的楊志很誤信〝挑夫〞而喝了蒙汗藥,精細而生動的人物完全躍然紙上。
《水滸傳》中各人物都被塑造成忠肝義膽的英雄,有著相似的氣質,但同時都有著些微差異。它把氣質相近的人,根據不同的社會地位與文化背景而區別地寫出來。這是現實代主義個性化的手法。如同樣是禁軍教頭的王進和林沖,同被大尉高俅迫害,前者和母親相擁而哭,從而一同離開東京。王進的性格正好代表了受到封建社會下那些庸俗和缺乏鬥志的〝善良〞人物;後者卻擁有積極的戰鬥性格:他肯濟困扶危,在東京救了李小二。
火燒草料場一幕,他在喝酒蓋被時,正巧遇上草料場起火,正當救火之際,聽到陸謙等人的殺人發財大計,抑制不住內心的怒氣,把陸謙和獄卒三人刺斃,而非只是慌亡逃命。再看花和尚魯智深,他三拳打死鄭關西顯示出他富有同情心,但同時亦反映出他衝動而火爆的真我個性。又由於他沒有家眷許多事情上都看來他了無顧慮,不看後果,如大鬧五台山、殺死山寨頭目鄧龍等都能反映出來。《水滸傳》運用此手法塑造多種的典型人物,表現了豐富的現實生活。嘉靖以後一直到清代出現的英雄傳奇小說,無論在藝術或思想上都深受《水滸傳》的影響。
丙、 《西遊記》乃作者吳承恩在嘉靖至萬曆年間寫作的神奇小說,主要分為首部分一孫悟空太鬧天宮、龍宮和地府,及第二部分唐僧師徒往西天取經,克服種種險阻,渡過八十一灘成功取經並修成正果。此書成功地把神佛世界融會到人間世界,並對現實作出諷刺針砭。主人翁孫悟空是一頭正義、智慧、勇武和堅強於一身的猴子,叫人很喜愛,藝術形象很成功。豬八戒雖然貪吃貪睡,但也刻苦耐勞。各位動物主人翁既有動物性也有人性。《西遊記》語言幽默風趣,既有濃厚的人文色調,又充滿口語,也習用熟語和諺語。
《西遊記》其實帶有吳承恩本人在實際遭遇上的不平抒發與寄託,表面上是個以取經為主軸的小說,中間穿插孫悟空與豬八戒間的逗趣幽默,但實質上是對當時明朝的政治環境的感嘆與影射、暗喻。所謂的暗喻、影射,小說中的主角「孫悟空」被設定為猴,而非人,意味著:雖有近似人的形體,但卻不是人,依然被視為被異類來看待,這表示在明朝為官者,良官雖有官職官位,但卻被其他貪官群所排擠、另待。
其次,「豬八戒」所扮演的正是君側的貪官小人,「唐三藏」則是昏庸皇帝,至於「沙悟淨」則是默默受欺的百姓,小說過程中豬八戒經常巴結、討好唐三藏,但也時常惡意中傷孫悟空(排擠良臣),同時也頻頻欺壓比其更晚加入取經隊伍的沙悟淨(惡官欺壓百姓),而唐三藏的反應經常是輕信豬八戒而誤會、責備孫悟空,另一方面沙悟淨也經常默默受欺而少有怨言。此書被譯成多種語言面世。
丁、 《金瓶梅》:由笑笑生創作於萬曆年間的長篇小說,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它是還是第一部細緻的描述人物生活、對話及家庭瑣事的小說,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金瓶梅》借《水滸傳》中的西門慶與潘金蓮為故事的線索,描寫西門慶以各種手法假奪別人的財產、勾結官府、結納黨羽,還借助金錢的力量求得一官半職,溺案徇情、魚肉百姓、蹂躪婦女,過著極度荒淫無恥的生活。作品以此為脈絡,形象地刻劃了上自宮廷為非作歹之宦官和擅權的太師,下至市井招搖撞騙、橫蠻奸狡的流氓,把明朝的黑暗社會完全暴露在讀者眼前。
《金瓶梅》有異於上述三部小說以粗線勾勒的手法,它的筆觸是細膩而且筆鋒爽朗潑辣。有人認為,雖然由於小說中有性描寫,使它對市井之民構成了吸引;但只有對傳統文化有相當認知的人,才能夠真正讀懂讀透它。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金瓶梅》對《紅樓夢》的寫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金瓶梅》的文學價值應遠在《紅樓夢》之上。
戊、 《三言》:作者馮夢龍(1574—1646),是明朝的短篇小說,每個短篇小說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明代擬話本約有七、八十篇。其書名帶有濃厚的道教訓誡色彩。
描寫婦女追求幸福愛情,如《賣油郎獨佔花魁》這個劇中的男主角秦重(又名朱重)只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小商人,並不是什麼才子英雄,但因為誠意拳拳而深深打動淪落煙花之地的莘瑤琴(又名王美),最後他們結婚生子,過著美滿的生活。故事很清楚地告訴讀者:真摰的愛情是不論階級的,而且也或多或少反映著當時民間開始認同商人的地位。《玉堂春落難逢夫》這些故事強調相愛的真摯,痛斥負心的薄情,提倡男女雙方相互尊重。
諷刺當時種婚姻制度的荒謬性。《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女方家孫寡婦於是想出一條妙計,將新娘的弟弟玉郎男扮女裝,代姐姐珠姨出嫁,等女婿劉璞病癒之後,再將真的新娘調換過去。就因為女方的這一步棋,演出一陰錯陽差的鬧劇。新娘的弟弟因此機會反而和新郎的妹妹慧娘成了一對戀人,結果背叛了原來的婚約,其他幾家當然也不肯干休,鬧上了公堂。碰上喬太守這位官員,在衙門裡面重新調度。雖然讓每一個家都換了女婿、媳婦,但終究各有所歸。本來天下大亂的一場戲,就此平息。
從這個既是鬧劇,也是喜劇來看,我們除了可以了解當時的婚姻雖受父母之命而撮合,也能隱約觀察到,當時的下一代的對婚姻制度的挑戰──遇上心儀的對象時勇於表達,甚至大膽地初嘗雲雨。此外,大眾對這種傳統婚姻制度(指腹為婚及沖喜)是持著批判和反對的態度。至於各人對喬太守的判詞折服,或多或少窺見當時的平民對官員的權威是接受的。
揭露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寫忠言直諫的沈鏈同嚴蒿父子及黨羽的鬥爭,而弄至家破人亡。此類作品有力地支持市民憎恨官商權貴因由,讓我們在《三言》的作品中窺視當時市民身處繁華,卻 不能分享其帶來的歡樂,反之苦況都是因富貴而至。而作品中的善惡循環、因 果輪迴的迷信觀念,都淡淡地顯示市民意識中那無可奈何的灰色地帶,有點神傷的意味。而文章出 的露骨色情描寫,就顯出市民庸俗頹廢的一面。《灌園叟晚逢仙女》寫受欺淩的莊稼漢仰杖花神之力懲治惡霸的故事。
讚頌友誼,譴責背信棄義的行為,如《施潤澤灘闕遇友》中:小手工業者施复拾到兩多銀子的歡喜,盤算著添置生財工具、接著可以多賺錢,但念頭轉到如果錢是如自己此等苦掙過日的人?終於銀子交回失主手上,而最後他亦得到失主的幫助。故事暗示若錢為富人所掉,則可無愧於心地盡情享用,因為財主的錢財都是不義的。文章歌頌勞苦大眾間相互幫助。《桂員外窮途懺悔》。比較話本,“三言”的主題集中,情節曲折,人情世故描繪豐富,細節和心理刻畫細膩,但矛盾衝突不夠尖銳,語言欠生動。
反映政治腐敗這一類作品在「三言」、「二拍」中佔有相當的數量。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寫的是以沈鍊、賈石為代表的忠臣、義士和以嚴嵩、嚴世蕃父子為代表的奸臣間的衝突, 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朽黑暗, 有較強的思想性。其他如《盧太學詩酒傲王侯》、《青樓市探人蹤》、《錢多處白丁橫帶》、《沈將士三千買笑錢》等, 有的是鞭撻官吏的貪贓枉法, 殘害無辜; 有的是揭露土豪劣紳橫行鄉里, 仗勢凌人; 有的是控訴流氓惡棍的罪惡行徑。這些都深刻揭露了現實社會的黑暗和當時社會風氣的混濁。
ü 清代:
清代繼明後依然為一代代表文學。
①、 言情類:
子、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又名《風月寶鑑》,曹雪芹(1715年至1763年)及高鶚(1738年至1815年)所作。《紅樓夢》以賈、史、王和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並以賈寶玉質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它更專注于愛情的內心描寫──通過大量的篇幅對話,最典型的例子如第十九回,寶玉對黛玉和其他青年女性的關愛和呵護,是那樣地體貼入微,
又如《訴肺腑》一段描寫寶玉對黛玉的真情流露,作者善於運用簡短有力的對話揭示人物的性格。很有說服力:那“你別著急,我原說錯了,這有什麼要緊?筋都帖疊暴起來,急的一臉汗!”由病態美人黛玉說出,又另一番風味,把林妹妹突然的活潑地來。而寶玉說著:“就是死了也是甘心的!我為你也是弄了一身病。”就非常貼折的繪出寶玉因常近女兒家,而道出娘娘腔的話來。從這段寶玉誤把諉襲人當作黛玉的大膽表白來看,使寶黛的判逆率直的個性表露無遺,也充分說明他們的愛情是坦蕩蕩的,更重要的是,這段情節使他們反封建的行動表現得更完整、更飽滿。
至于同一回的情節裏,寶玉說:〝林妹妹從不說這些混帳的話,要說這話,我和他生分了!〞更表現出他倆同心同德,愛情很有默契,且有深度。此外,本書對其他人物的形象也寫得非常鮮明,在語言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紅樓夢》引起中外學者的研究興趣,研究它已成為一門學問──紅學。
丑、 《野叟曝言》:夏敬渠(1750-?)內容描述文素姬文武全才,幾經波折始能得到富貴功名,且兒孫滿堂。此書內容庸俗,但能迎合當時普羅大眾的心理。
寅、 《花月痕》:講述韋痴珠與韓荷生一落拓一榮華,全書以升榮沉枯作對比。此書內容平庸,但光緒年間頗流行。
②、 諷刺類: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1701-1754)本書嚴峻地抨擊社會的不合理現象,《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嚴峻地揭露社會各種不合理的現象。它自《水滸》、《三國演義》等不朽巨著問世以后,在知識分子及市民階層中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儒林外史》以生動形象的筆墨,逼真地反映了社會。如惺園退士所說,它摹繪世故人情,真如鑄鼎象物,魃魅魍魎,畢現尺幅﹔而復以數賢人砥柱中流,振興世教。其寫君子也,如睹道貌,如聞格言﹔其寫小人也,窺其肺腑,描其聲態,畫圖所不能到者,筆乃足以達之”。它的諷刺藝術特色具體分析如下:
甲、善用對比、誇張、幽默及刻劃手法:如《范進中舉》中,吳氏以岳丈對於女婿中舉後的態度截然不同,簡直可說是前倨後恭,中舉前謔稱之為現世寶和窮鬼,中舉後則尊之為賢婿老爺,對比鮮明。另一方面,〝〞〝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醒人事…誇張地表現一個五十多歲的人,身經多次應試始能協上的打擊。此外,范家在中舉前變賣家禽和中舉後的生活無憂,既成強烈對比,也極盡幽默的能事。
乙、揭露社會各種不合理的現象:吳敬梓的主要諷刺對象是刻薄貪婪的官僚。他對於那些欺人太甚的官員,毫不保留地作出鞭韃。例如嚴貢生藉詞船家吃了他的雲片糕,誣指他吃了什麼珍貴藥材,還裝兇作勢的要告上官府。最後經數名船家講情後,白賴工錢便離開了。高要縣湯知縣把送他五十斤牛肉的回民以枷鎖連牛肉活活折磨致死,而牛肉也白白腐化掉:〝第二起,教將老師父帶上來,大罵一頓:「大膽狗奴才」重責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臉和頸子箍的緊緊的,只剩得兩個眼睛,在縣前示眾。天氣又熱,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嗚呼死了。〞其實如果湯某是愛民如子的官員,大可將牛肉分給百姓享用,既可收大公無私的形象,也有利於民。不幸的是,事實既非如此,反而他平日從民間搜刮得來的民脂民膏不知計其數。吳氏把這種故作清廉的醜惡咀臉也諷刺得毫無餘地。
丙、 善於讓人物自相矛盾,以揭露醜態,如王仁、王德的言語與行動的矛盾;選取突出性格特徵的細節,如嚴監生臨死因房間裡點了兩根燈草的小油燈,不肯斷氣等。這樣的誇張性精美細節,寓意極深。
《范進中舉》富有較高的諷刺藝術。作者善於選擇生活中最能反映人物本質的可卑事件,引起讀者的深思。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1857-1909),用遊記方式描寫各地風土人情、清末的黑暗政治和廣大民眾的生活苦況。下筆清新而帶含蓄。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寶嘉(1867-1906),此書描繪清末官場腐敗的百醜圖,無奇不有。不僅諷刺時弊,且猛力譴責,文筆生動流利,十分流行。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者吳沃堯(1867-1910),此作品連載於梁啟超主編的《新小說》,譴責社會不合理和腐敗的現象,文筆生動流暢,很能吸引讀者。另外本書特別之處是沒有貫穿全文的主角,而是通過許多人物的活動表現現實生活的某個片段,集合成一起反映出當時整個社會的面貌,結構相當獨特。
③、 筆記小說類:
一. 《聊齌誌異》:作者蒲松齡(1640-1715),此書內容十九為寓言,描寫妖狐神鬼的奇情怪事,借鬼神世界反映社會現實,例如《促織》寫宮廷鬥蟋蟀帶給百姓家破人亡的災難,矛頭直指皇帝;《夢狼》把官吏比喻作吃人的狼虎。有些抨擊科舉制度的作品如《司文郎》針對八股文取士的流弊。抨擊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阿寶》與《寧嬰》,均寫出男女都希望打破禮教控制的樊籠。本書藝術成就是相當高的,書中的鬼狐很有人情味和善良,反而人間的紳士卻陰險之極。人物形象鮮明,文筆生動。結構井然,內容引人入勝。
二. 《鏡花緣》:作者李汝珍(1763-1830),本書以武則天時代為背景,寫一名才女到海外尋父,遇上奇人異物,是一種寓言體小說。此書重視婦女的地位,宣揚女子的才學,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作者的眼光是新穎的。
三. 《醒世姻緣傳》:清初長篇小說,共一百回,作者署名西周生,一說是《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的作品。長達一百多萬字,描冤冤相報的兩世姻緣故事,主角晁源射殺仙狐,又逼死妻子計氏,因果報應,仙狐死後化生為薛素姐,凌虐晁源死後託生的狄希陳,報冤雪恨,最後經高僧點化,才。書中的特點是人物的性格鮮明,對話大量運用山東方言,語言酣暢,多插科打諢,部分故事情節暴露了現實政治的黑暗腐朽。善於刻劃個性,尤長於變態心理的描述。
參、 名詞解釋
I. 揆一:(Fredrik von Coyet,1615年?—1687年10月17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最後一任長官。揆一於1615年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揆一進入荷屬東印度公司後,經歷各種職階,1645年在巴達維亞升任為高級商務,1647年被任命為日本出島商館館長,曾在費爾勃格(Nicolas Verburg) 擔任台灣長官時批評費爾勃格的鎮壓反荷事件政策。1656年6月升為臺灣長官,5個月後台灣島遭颱風侵襲,損失慘重。
1657年因淡水地區反荷事件頻傳,揆一竟派出240名士兵及60名水手大開殺戒,並焚燬住屋及莊稼以嚴懲居民。1659年揆一又派出120名士兵及150名原住民攻擊武溜灣河岸淡水附近的村落,並將村落焚毀。1662年為鄭成功軍隊包圍而投降離臺。揆一回到巴達維亞後,立刻因為投降而受到審判。之後被軟禁於班達(Banda)群島,直到1674年揆一的子女、朋友向威廉三世陳情,並以二萬五千荷盾贖出揆一,在威廉特赦下回到荷蘭,以後住在阿姆斯特丹。1675年出版《被遺誤的臺灣》一書為自己辯護,譴責東印度公司高層怠忽職守,遺誤時機,才使他失去臺灣。
II. 庚戍之變:明朝初年,退居蒙古草原的元皇室殘餘勢力同明朝對立。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一再派兵北伐,逐步擴大北部的廣大地區。16世紀中葉,蒙古地方勢力中,韃靼部領袖俺答,成了明北部地方的主要對手;俺答曾向明廷要求給他封爵,允許每年進貢,在長城關口恢復互市貿易,但以嘉靖皇帝為首的明王朝拒絕了這些要求。俺答的真心求貢得不到批准,導致了雙方軍事衝突進一步擴大。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俺答集合 10余萬蒙古騎兵,準備大舉南下,這時靠賄賂嚴嵩而官居大同總兵官的仇鸞,派人送重金賄賂俺答,請求勿攻大同,移攻他處。俺答遂引兵東去,自古北口入犯,長驅至通州,直抵北京城下。嘉靖皇帝催促諸將出城作戰,而嚴嵩等投降派,卻執行“飽將自去,惟堅壁為上”的失敗主義方針,聽任俺答兵在城四周濫肆擄掠,不敢出戰。俺答兵圍京城三天,在城外搶掠大量財物、牲畜及人口後,滿載而歸。因這年干支為“庚戍”,故稱“庚戍之變”。
庚戍之變後20年,俺答連年南下擄掠,長城沿線的百姓深受其害。至隆慶四年(1570)雙方最終達成和議,明廷封俺答為順義王,俺答服屬中央朝廷。長城一帶始得安寧。
III. 鄭和下西洋:所謂〝西洋〞,據《明史.鄭和傳》所載,〝婆羅又名文萊,東洋盡處,西洋之所起也。〞而鄭和出使的國家均位於文萊以西,因此歷史把鄭和以水路出使的經過叫〝鄭和下西洋〞。
下西洋的原因:宣示國威。由於太祖時忙於國內建設,成祖時,明朝已漸復興,成祖與〝勤遠略〞的漢武帝派遣使者通西域,及隨煬帝派遣使者通流求有共同的願望──宣揚國威,重振昔日漢唐的盛事,這樣同時可招納朝貢。此外,拓展貿易也是原因之一。鄭和出使的三十多個國家,取得的無名寶物不計其數。例如:建宮殿所需的木材、染料、香科、寶石等珍貴財貨。具體航程如下:
次數 |
出發日期 |
回航日期 |
經歷地方及有關事跡 |
第一次 |
永樂三年(1405年) |
永樂五年(1407年) |
從長江口劉家港出發,到達占城(越南南部)、爪哇、舊港、蘇門答臘、滿剌加、印度南岸的古里和鍚蘭等國。在舊港時遇到海盜陳祖義,被鄭和捉捕回京。 |
第二次 |
永樂六年(1408年) |
永樂九年(1411年) |
路線大致跟第一次無異,但不經爪哇,改經暹羅至滿剌加,渡印度洋至葛蘭、柯枝和古里。回程經鍚蘭,擒其王獻成祖。 |
第三次 |
永樂十年(1412年) |
永樂十三年(1415年) |
從長江口劉家港出發,至蘇門答臘,平蘇干剌之亂。得其王同意建官廠倉庫,作為轉運站。再西行至忽魯謨斯,彼抵祖法兒王阿丹(阿丁)。 |
第四次 |
永樂十四年(1416年) |
永樂十七年(1419年) |
路線與上次同,但延伸至非洲的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麻林地及慢八撒。 |
第五次 |
永樂十九年(1421年) |
永樂廿年(1422年) |
到達榜葛剌(孟加拉)、古里、阿丹、木骨都束、剌哇等國,並將各使節送回本國。 |
第六次 |
永樂廿二年(1424年) |
永樂廿二年(1424年) |
經台灣至舊港。 |
第七次 |
宣德五年(1430年) |
宣德八年(1433年) |
依舊路路線到訪諸國,遠至天方(麥加)及竹步,回程載同各國使節返朝廷。 |
影響:鄭和出使西洋,結果招至海外諸番朝貢,且達38次之多。諸國發生糾紛或國內叛亂者,多由成祖決斷。明天子無疑上承唐天可汗的遺風。鄭和出使西洋,使印度洋一帶的商業權再度阿拉伯轉往中國人手裡。中國的特產如瓷器、茶葉和絲綢得以暢銷海外。同時,各地的文化受到中國的影響、南洋的農曆新年和各種生活習俗、地名如印尼的三寶壟和泰國的三寶港,中國色彩非常濃厚。隨著鄭和下西洋,中國到南洋經商或留下定居的人數日增,尤以福建、廣東二省的人民居多,中國的技術帶到當地。及至明末,南洋的華僑數目已達到二三十萬之眾。鄭和出使西洋七次,曾繪製《鄭和航海圖》。它對於航向、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佈,皆作詳細記載,乃我國早期航海的珍貴資料。而鄭和手下馬歡、費信和鞏珍分別著有《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清楚記述當地的風土人情,資料非常珍貴。
在世界航海史有何意義?
IV. 尼布楚條約:是大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也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簽定的第一份正式條約。
背景:從16世紀後期沙皇伊凡雷帝時開始,沙俄開始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殖民。當俄國的勢力接近清朝的中國時,便發生了軍事衝突。1652年(清順治九年),俄國人東入黑龍江,「駐防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縣)章京海色率所部擊之,戰於烏扎拉村」。這是中俄之間第一場戰鬥。1657年,沙俄派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之後中俄之間發生多次外交和軍事上的衝突。1685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派將軍彭春5月22日從璦琿起兵五千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薩。之後清軍撤軍而俄軍卷土重來。1686年清軍再攻雅克薩並圍城。1689年9月7 nt>日《尼布楚條約》正式簽字。
簽約代表:俄羅斯全權代表陸軍大將費耀多羅和清王朝全權代表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國舅佟國綱在尼布楚(現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定的邊界條約。
內容:
1. 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2. 雅克薩地方屬於中國,拆毀雅克薩城,俄人遷回俄境。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則捕拿問罪。十數人以上集體越境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
3. 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後有逃亡者,各不收納,並應械繫遣還。
4. 雙方在對方國家的僑民「悉聽如舊」。
5. 兩國人帶有往來文票(護照)的,允許其邊境貿易;
6. 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V. 乾嘉學派: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思想學術領域中出現的一個以考據為治學主要內容的學派,乾嘉學派,一般說來可以分成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吳派的學風即搜集漢儒的經說,加以疏通證明。它的特點是“唯漢是信”,即推崇漢代經說,遵循漢代經學研究,重視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的傳統。
凡屬漢學,就一概予以採納而加以疏通解說。吳派的主要學者有沈彤、江聲、余蕭客、江藩、王鳴盛等。皖派則重視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中名物制度的考證。此派的特點是從音韻、小學(即文字學)入手,通過文字、音韻來判斷和瞭解古書的內容和涵義,即以語言文字學為治經的途徑。他們在文字、音韻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此外,皖派也頗重視思想和理論,如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就是例證。戴震的學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最為有名。因為它採用了漢朝儒生訓詁考訂的治學方法,與著重於理氣心性抽象議論的宋明理學有所不同,所以有“漢學”之稱。因為這一學派的文風樸實簡潔,重證據羅列而少理論發揮,又有“樸學”、“考據學”之稱。
肆、 問答題
1. 簡述清政府加強邊疆統治的措施。
滿清統治者征服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後,將其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稱之為〝藩部〞。而為求各族聽命,久安無事,採取了統治漢人不盡相同的政策。具體情況如下:
E 加強中央直接管制:
清中央政府設置專管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稱為〝理藩院〞,舉凡各少數民族的地區行政,如銓選、訴訟、封爵、納貢、遊牧、射獵、郵遞、翻譯等,皆歸其總理。至於各駐防的的官員則不直轄於理藩院,由皇帝直接任命。
E 利用當地宗教信仰:
蒙藏各族信奉喇嘛,他們的宗教首腦所掌握的大權,猶如歐洲中世紀的羅馬教皇。因為清室對該等首領都採取懷柔政策,利用他們進行政教合一的統治。同時廣建喇嘛院,減免出家人的部分賦役,以誘使平民出家,擴大宗教的影響,羈糜各族人民。
E 籠絡各族:
清室刻意籠絡各族的上層分子,皇室與蒙古締結世代的婚姻的關係,例如納蒙古科爾沁女子為后妃,皇室也以格格及宗女下嫁蒙古貴族。此外,皇帝也出席各族領袖的喪禮和並為他們建立寺院。如:
年分 |
人物 |
事件 |
雍正元年(1723) |
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
哲氏來朝逝世,世宗親臨奠祭,遣使將其柩運回庫倫,又為他建立慶寧寺。 |
乾隆廿八年(1763) |
維吾爾的伯克霍集斯等 |
伯氏等來朝,高宗封他們為王公,還在京師替他們修建禮拜寺。 |
乾隆四十五年(1780) |
西藏班禪額爾德尼六世 |
額氏來朝逝世,高宗為他修建清淨化域。 |
E 施加高壓以殺立威:
另一方面,滿清統治者對各族反勢力施以高壓手段,如乾隆元年(1736年)張廣泗平定苗變,燒毀了1224座苗寨,屠殺苗民達17000多人。乾隆廿二年(1759年)兆惠平定準部,攻入伊犁地區,對之橫加屠殺,又強迫甘肅西部回民遷入,墾荒實邊。
E 運用權術分而治之:
如漠南漠北同為屬土,但將之分為數十部及二百餘旗,各旗置一扎薩克分治,使並權散勢渙,難於發難。另實行民族隔離政策。在回疆的回漢兩族分開,嚴禁回漢往來,互市也只能隔著柵欄進行,又規定蒙漢之間不能通婚,已婚者須離異。三則實施挑撥離間,朝廷支持回教白山宗來排斥黑山宗,導致兩族不和。西藏方面則製造達賴和班禪的矛盾,以便操縱。
E 改土歸流:
西南地區的苗瑤各族,自元明以來實施土司制度,清初因之。雍正四年(1726年)世宗採納雲貴總督鄂爾泰的建議,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的土司制度,改選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務。涉及的地區和民族有滇、黔、桂、川、湘、鄂省的苗族、彞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傣族等。實行「改土歸流」之後,不但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統治得到了鞏固,各少數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漢化發展也進一步加快。少數地區雖然還殘存土司制度,其作用和影響也已大大削弱。
E 屯種戍防墾殖新疆:
新疆為西北屏藩,清廷在天山北路分設旗兵駐防,漢綠營兵屯種,並攜眷移戍;而天山南路行使更戍法,加強西北邊防。
2. 試論明清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對社會風尚習俗的影響。
明朝中葉以後,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引起社會習俗和民風變化。主要在以下各方面看到:
ü 棄農捨儒從商者眾:由於嘉靖萬曆起商品流通渠道開通,商人在流通領域做生意賺取鉅額金錢,成為財富的集中者,於是社會風氣由昔日的〝強本抑末〞變為〝崇末輕本〞,在商業發達地區更為顯著。安徽歙縣的人在十六歲便開始經商了。再者,明清是君主專制的頂峰,文字獄或殺身的事常見。單靠科舉取得功名既費時也不及從商所得到的多。
ü 婚姻觀念改變:傳統的婚姻只重門第,但明清嘉靖萬曆起,經濟利益已跟婚姻關係掛鉤,《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李甲正是一名貪財輕義之徒。在揚州甚至出現婚姻買賣市場。
ü 崇尚奢侈:山西、贛州等地的人民衣綢戴飾,各地一般宴飲無所不備,婚姻宴會竟以華縟相高及歌舞燕遊。
ü 娛樂多樣:杭州和山東興起遊船消閒,另外由於互通消息和交際的需要,茶館也應運而生。
四次作業完成很好,問題回答很詳細,這反映出你認真而好學的臬習態度。望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