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may contain: text that says '重 場 九 独 在 每 异 九 陽 逢 佳 あ 异 信 0 宮 思 節'重陽是我國傳統歲時節日之一,亦稱「登高節」、「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時在夏曆九月初九。按《易經》的陰陽理論,九是陽數,兩九相重,故曰「重九」或「重陽」。 


古人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多種講法,最普及者則為「桓景避難」之說,典出南朝吳均《續齊諧記》。東漢時,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拜仙人費長房為師,從其遊學修道。有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今年九月初九,你家裏將有大災降臨。」桓景嚇得面色如土,忙跪求老師指點脫災解難之道。費長房教他,可用小布口袋盛放茱萸,繫在手臂上,然後登山,飲菊花酒,便可逢凶化吉…


重陽是我國傳統歲時節日之一,亦稱「登高節」、「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時在夏曆九月初九。按《易經》的陰陽理論,九是陽數,兩九相重,故曰「重九」或「重陽」。


古人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多種講法,最普及者則為「桓景避難」之說,典出南朝吳均《續齊諧記》。東漢時,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拜仙人費長房為師,從其遊學修道。有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今年九月初九,你家裏將有大災降臨。」桓景嚇得面色如土,忙跪求老師指點脫災解難之道。費長房教他,可用小布口袋盛放茱萸,繫在手臂上,然後登山,飲菊花酒,便可逢凶化吉。🍷🍷🍷🍷🍾🍾🍾🍺🍺🍻🍻🍺


桓景趕緊告別老師,直奔故鄉,總算在九月初九之前回到家里,旋命家人趕製布囊,內盛茱萸。屆時率全家出門,一人繫一袋茱萸於臂上,然後登上高山,飲菊花酒。向晚下山回到家裏,看見家養的牛、羊、雞、狗都已暴死,遂咤舌慶幸。此後,人們每逢九月初九,都學桓景舉家出遊,登高野餐,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相沿成習。


🌼🌼🌼🌼🌼🌼


後人給登山的來歷塗上了一層神話色彩。又據《續齊諧記》中說:東漢時汝南地區有一個叫桓景的人、隨神仙費長房遊學,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全家當有大災,全家必須臂繫絳囊,內裝茱萸,上山飲菊花酒,以避災福。桓景照此行事,率全家人登山避災。「夕還,見雞犬一時暴死。長房曰:『此可代之』」。從此以後,人們為了避邪,每逢九月九日,都要出門登山野遊,如此相沿成習。🧗🏽‍♂️🧗🏼‍♀️



到了唐代,從漢晉起即已流行的重陽節俗益發蓬勃,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云:「獨在异鄉為异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迄今傳誦。值得注意的是「佳節」兩字,約見在當時人的觀念中,重九並非邪行災生的「惡日」,人們已把它當作遊樂節日來歡度了。約摸從北宋起,重陽節又添了一項節令食品一一重陽糕,糕上插小彩旗,或夾餡印雙羊,取「重陽」之義。恐怕亦有以食糕代登高(糕)、以插旗代插茱萸的意思吧。


登高插萸之外,重陽節的另一項重要風俗為賞菊,文人墨客尤喜為之。唐人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云:「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宋人韓琦《重九會光化二園》云:「誰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陽景自新。隨分笙歌行樂處,菊花萸子更宜人。」所詠盡是重陽飲酒賞菊的樂事。


據《續晉陽秋》等書所述,這里也有個典故,略謂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是個「菊迷」,某年重九日正在灌園澆花,忽有一個白衣人攜酒來園中,邀其對飲賞菊,盡歡而散。領略同飲共賞情趣後的陶令,此後每逢重九,都要特意請朋友來園中聚飲,同時以菊為題,拈韻賦詩,歷代相沿,遂為風俗。是以歷來表現重陽活動的風俗畫中,亦多有以賞菊飲酒作題材的。🌼🌼🌼🌼🌼


 


重陽節為什麼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香科植物,在農村是很常見的植物,重陽節插茱萸,你們是不是也絕得很好奇,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和重陽節有什麼關係,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插茱萸風俗據說由來已久。晉代周處《風土記》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避除惡氣,以御初寒」的記載。到了唐代,這個習俗更是盛行,除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杜甫也在《九日寓藍田崔氏莊》里寫道:「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古人認為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災避難,還能避免瘟疫,所以會直接把茱萸插在髮髻上,也會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莖、葉或果實,系在手臂上。


重陽節插茱萸的寓意


插茱萸是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那麼重陽節插茱萸的意義是什麼呢?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茱萸屬芸香科植物,分布於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茱萸苦辛性溫,功在溫中、行氣、止痛。茱萸對嘔吐吞酸、腹痛瀉痢均有奇效。茱萸外用對高血壓、慢性消化不良、口腔潰瘍等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茱萸是一味中藥,分吳茱萸和山茱萸。《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以前有人認為「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實為張冠李戴。山茱萸雖為傳統中藥,有滋補益精的功效。


重陽節與茱萸的關係,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


當然以上故事可能只是一個傳說,但茱萸「辟邪祈福、消禍求平安」的寓意卻流傳了下來,後世人們在重陽節的時候,採集結了果子的茱萸,或置於布囊中佩掛在手臂上,或插戴在頭上,以祈福消禍求平安,並給了茱萸「辟邪翁」的雅號。


 


 


重陽節插茱萸的傳說


重陽節插茱萸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縣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那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人心害怕卻又毫無辦法。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


病癒之後,恆景決心除魔,於是辭別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以除瘟魔。他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天下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著一位法力無邊的仙長,叫費長房。


經過遙遠的路途和艱辛跋涉,恆景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並見到了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聽恆景說明來由後,仙長費長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收他為徒,並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龍劍。 


 


之後,恆景廢寢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練習,終於練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回到家鄉後,恆景按仙長的叮囑,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鄉親們領到附近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意欲禍害人間。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青龍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從此以後,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有人分析認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遷移中去理解。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實踐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重陽節的時候有茱萸的習俗,那麼重陽節為什麼插茱萸?重陽節插茱萸有什麼寓意?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茱萸怎麼佩戴


從避禍避災到祈福祈壽的文化心理變遷,從重陽節的兩個民俗事象——茱萸、菊花——也可以得到反映。茱萸是一種藥用植物,常綠小喬木,秋天會結成熟後呈紅紫色的、氣味辛香的小果實。人們採集這結了果子的茱萸,或置於布囊中佩掛在手臂上,或插戴在頭上,並給了茱萸「辟邪翁」的雅號。


除此之外,「簪菊」的習俗也很普遍,如杜牧詩歌《九日齊山登高》中所言「菊花須插滿頭歸」。菊花又名「延壽客」、「不老草」。插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比簪菊要早。但宋元之後,佩茱萸之風漸少,簪菊之風日盛。


「辟邪翁」與「延壽客」,同樣是對於生命的追求,但兩者的意義指向有所不同。插茱萸,是出於對疾病災禍的恐懼尋求躲避消解,指向當下;簪菊花,是隨著生活狀況的改善、對現實世界把握度的上升,更多指向對於未來的祈盼,希望長壽延年,將來的生活幸福美滿。「延壽客」的地位最終蓋過「辟邪翁」,正是基於這樣一種邏輯的演變,而從「登高節」發展到「敬老節」,同樣基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