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
雜文是魯迅(1881--1936)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通過雜文,魯迅顯現出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鬥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雜文多收於《三閒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中。
魯迅前期(1927年前)的雜文大都收在《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篇》中,《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也有一部分。《熱風》收雜感四十一篇, 基本主題是對舊有的倫理、迷信思想等進行強烈的指責, 部分篇章還記錄著魯迅早期的進化論和個性解放的思想。《熱風》以短小精悍的形式, 進行廣泛的社會批評, 篇中多有飽含哲理的警句。《墳》共收二十三篇雜文, 是研究作者早期的世界觀和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獻, 大部分作品是作者深刻研究歷史和現實後總結出來的經驗。《華蓋集》和《華蓋集續篇》較多篇幅都是圍繞「女師大風潮」而寫的, 無情地揭露了北洋軍閥政府及其幫凶的殘虐與凶暴。這些雜文較鮮明地體現了魯迅雜文的「論時事不留面子, 砭錮弊常取類型」的特色。
魯迅後期(1927年後)的雜文集有:《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花邊文學》等等, 以及《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裡的一些篇章。這個時期, 魯迅全力創作雜文, 具有極豐富的思想內容: 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 有批判他認為不合理的文藝理論; 有批評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針砭社會錮弊的, 都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魯迅雜文的深廣的思想內容, 強烈和豐富的鬥爭經驗是通過它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的。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1、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一生的創作,其中雜文估了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上海十年,他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於雜文創作。由於魯迅的倡導和實踐,雜文這種依附於現代傳媒而產生的文體得到較大的發展。
但事實上對於魯迅的專注雜文創作,歷來就有褒貶不同的評價。就魯迅本身情況而言,雜文可讓他自如地針對現實,而且能超越文學類別的局限,張揚性強、開闊視野,嬉笑怒罵,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作家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再者,它在形式上也非常自由,能將作家的內心深處表達得淋漓盡致,故此很適合魯迅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