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2),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語還休。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領。二十一歲參加抗


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


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侂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


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者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抨擊;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詞作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為「蘇辛」。例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注釋】


 (1)   醜奴兒:即《采桑子》。


 (2)   層樓:高樓。


【語譯】


 少年時不懂的什麼是憂愁,閒來無事喜歡登上高樓。喜歡登上高樓,


為了寫首新詞沒有憂愁也要說有許多憂愁。如今嘗盡了愁的滋味,


想說卻又說不出口。想說卻又說不出口,而只是說:「好涼爽的一個秋天啊!」


【解題】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江西上饒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上片寫少年不識愁滋味。下片寫而今嘗盡艱辛,「識盡愁滋味」。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此詞精彩地描寫出詞人隨著年齡的成長,心態的轉變。無憂無慮的少年有些無聊、強裝的閒愁,卻好像很嚴重一樣。到真正體會到人生的苦澀艱辛,許多的愁怨連說都說不出口,只能獨自承受。 




 


 【賞析】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


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


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


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複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


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裏的「盡」字,下得極有概括力,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 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者的諷刺和不


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深愁,有強


烈的藝術效果。


 


【評論】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他這首詞外表雖則婉約,而骨子裏卻是包含著憂鬱、沉悶不滿的情緒。……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句閑淡的話,來結束全篇,用這樣一句閑淡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語言來表達,有時更耐人


尋味。


張碧波《辛棄疾詞選讀》:這首詞寫得委婉蘊藉,含而不露,別具一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