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死】,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好凍、凍冰冰。普通話唔係用「凍」係用「冷」。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望】字,正是廣東話。
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望住前面、唔好四圍望、望乜嘢?普通話唔係用「望」係用「看」。 杜甫:「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的【隔籬】,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我就住喺你隔籬、隔籬鄰舍、搬過隔籬屋。普通話唔係用「隔籬」係用「隔壁」或「鄰居」。
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多】,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幾多錢?幾多個?普通話唔係用「幾多」係用「多少」。
粵語,有著千幾年深厚歷史文化基礎,係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推普冇問題,但倡議廢粵、貶粵、打壓粵語;絕對是破壞中華文化傳承的文盲行為。還有,敬告各位,唐詩真係要用粵語來讀先至啱,如果自己不懂粵語;冇文化就算了,千萬別隨便亂說別人講粵語是冇文化,真係會失禮死人。 睇你趯得去邊度 = 看你能逃到哪裏去。 《詩經.小雅.巧言》:「躍躍(通趯)毚兔,遇犬獲之。」《廣東俗語考》﹕「趯音疔入聲。急走為趯。走路為趯路。又曰趯起。『廣韻』音逖。跳貌。『詩』趯趯阜螽。『傳』躍也。急走者其足如跳也。」
「走走笛笛」對於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人來說,差不多是每天的指定動作。換做書面語,「走走笛笛」即是「走來走去」,「四圍笛」即是「四處奔波」。在日常的口語中,「笛」有走動不定的意思。很多人以為「笛」無字可寫,那是不對的。「笛」的本字應該是「趯」。 「趯」字的來源可謂相當古雅。《說文解字》云:「趯,踊也。」又云:「踊,跳也。」「趯」的本義是跳躍。《詩經》的《召南‧草蟲》和《小雅‧出車》均有「喓喓草蟲,趯趯阜螽」一句。《毛詩傳》謂:「趯趯,躍也。」《廣雅‧釋訓》亦云:「趯趯,跳也。」「趯趯阜螽」所指的就是螽斯跳上跳下的樣子。「趯」又通「躍」。《詩經.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獲之。」曹植《顰舞歌.孟冬》:「趯趯狡兔,揚白跳翰。」「躍躍」和「趯趯」都是跳躍之貌。後來,「趯」由跳躍引申為走動。比如《韓詩章句》在解釋《詩經》「躍躍(趯趯)毚兔」一句時便指出:「趯趯,往來貌……謂狡兔數往來逃匿其跡。」粵語取了這個意思,管走動叫「趯」。《廣東新語.土言》:「走為『趯』,取《詩》『趯趯阜螽』之義。」《廣東通志》:「廣州謂走為『趯』。」可見粵語叫走動做「趯」,其來有自。 關於「趯」的讀音,《廣韻》標「他歷切」,讀「剔」。經過音變,t-聲母轉為d-聲母,韻尾也拉長了,所以產生了「笛」這個音。《東莞縣志》:「疾走曰『趯』……今土音讀與笛、糴相近。」
幾多 = 多少﹔表示不定的數量。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元稹《遣悲懷.其三》﹕「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
《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一.大和》﹕「我皇膺運太平年,四海朝宗會百川。自古幾多明聖主,不如今帝勝堯天。」 掘 = 禿、鈍﹐讀gwat6。 「掘」本字係「屈」﹐其實係「��」﹐本義係短尾。例﹕掘尾龍、枝筆掘晒。 《二十五史.南史.列傳.卷八十列傳第七十.賊臣. (1/6)下一段 余下全文 走 = 跑﹐讀zau2﹔例﹕偷走 = 跑﹔未學行先學走 = 未學行先學跑﹔男朋友走得嚤 = 爭先恐後。 古代所謂「行」﹐而家係「走」﹔古代所謂「走」﹐而家係「跑」。粵語保留古義。 《國語辭典》﹕「走﹐疾行﹑奔跑。漢.劉熙.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如:『奔走』。韓非子.五蠹:『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周書.卷十九.達奚武傳》:「震字猛略。少驍勇,便騎射,走及奔馬,膂力過人。」 《封神演義.第八十七回》:「走石飛砂勢更凶,推雲擁霧亂行蹤。暗藏妖孽來窺戶,又送孤帆過楚峰。」
《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曹操以百萬之眾,聞吾之名,望風而走。」 《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傳》:「臨菑其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 - 鍟 = 鏽﹐讀 seng3。例﹕呢張刀生晒鍟 = 這把刀長滿了鏽。 按﹕「銹」係「鏽」嘅異體字。 今日「鉎」讀 sang1﹐「鍟」讀 seng3 ﹐但「鍟」、「鉎」本來係同一個字。 《集韻》﹕「鉎﹐鐵衣﹐或從星。」《正字通》﹕「鉎﹐音生。鐵衣。方音讀若星﹐義同。亦作鍟。鍟﹐同鉎。有生星二音﹐義同。舊本鉎音生﹐鍟音星﹐誤分為二。」
《異體字字典》當「鍟」係「鉎」嘅異體字。 全唐詩.卷548_7 薛逢《靈台家兄古鏡歌》﹕ 金膏洗拭鉎澀盡,黑雲吐出新蟾蜍。 全唐詩.卷609_16 皮日休《追和虎丘寺清遠道士詩》﹕ 石澀古鐵鉎,嵐重輕埃漫。 - 外母 = 岳母。例﹕外母見女婿﹐口水滴滴渧。 《國語辭典》﹕「外母﹐妻子的母親,即岳母、丈母娘。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卷三.瓊奴傳:『適因入驛,見媽媽狀貌酷與苕外母相類,故不覺感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雖是他外母代他連懇求帶朦混的求出信來,他卻不爭氣,誤盡了事。』」 清初﹐張岱《陶庵夢憶.齊景公墓花罇》﹕「外母歸余齋頭……余恐傷外母意……」。 - 過雲雨 = 陣雨﹔例﹕落咗一場過雲雨 = 下了一場陣雨。 全唐詩卷四百零九 卷409_24﹐元稹《閑二首》﹕「江喧過雲雨,船泊打頭風。」 宋舒岳祥《夏日山居好十首》﹕「一霎過雲雨,數聲深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