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都在找沙地阿拉伯的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和風俗, 在講述那天在機上一位印尼婦女的事件前, 這篇讓我先綜合幾點沙國的女性生活模式。
1) 沙地阿拉伯的婦女在公共場所總是戴著面紗和穿上黑色長袍, 在公共場所時, 只可以露出頭部和手。
2) 一夫多妻仍然盛行, 一個男人可同時擁有多名妻子; 但是對各位妻子都應平等, 不像古時中國的妻妾有大小之分。
3) 在家庭之外, 女人不可以與男人交往。也就是說, 不可以跟不是家人/丈夫以外的人交談, 沒有監護人陪同的婦女, 當然是不允許單獨與男子約會。
4) 沒有男性監護人的書面允許不准旅行。
5) 如果女性被家人認為其玷污了家庭的名譽, 其家人可以殺死她, 此為法律所容許。
6) 女人禁止開車和騎自行車。
7) 在大學裡面, 男教授不可以看到女學生, 教授課程都是通過視像電視。
8) 沙地阿拉伯的女性若要上班必須經過父親或丈夫的同意。
9) 沙國的男性眼中, 婦女要成為家庭主婦, 孩子的教育者和丈夫的安慰者,她最大的任務便是取得丈夫的喜歡。要誠實對丈夫, 誠實對自己, 誠實對孩子。
10) 沙國沒有最小婚姻年齡限制, 雖然說須徵求女方同意, 實際生活中許多主管婚姻的官員並沒有嚴格把關。主婚人只會問新娘和新娘監護人是否同意這宗婚姻, 之後遞 上婚書簽署, 故此, 沙國之中有著不少童婚。
例如, 一個父親可以將自己年僅1歲的女兒許配給一名男子, 等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再讓他們完婚。
11) 沙國盛產石油, 政府坐擁豐厚資源, 故當地人民為勞動者實為小數。那勞動者又何來? 當然就是外國輸入勞工, 而我國﹑印尼﹑菲律賓等地, 更是勞工的主要來源。
12) 婦女在伊斯蘭是被視為低人一等。雖然這不是伊斯蘭的教義, 在沙地阿拉伯卻很普遍。尤其是那些來自於西方或亞洲的婦女, 被視為在道德上放縱。因著這個原因, 她們在街上走動都會被人凝視, 受到性騷擾, 或者被簡單地蔑視為頭腦簡單的動物。
13) 縱然婦女受到男士的性侵犯, 但在伊斯蘭教法的觀念中婦女的責任仍是較大, 因為她們容許自己讓別人有機會侵犯她。
沙烏地王室對外又要維持伊斯蘭領袖的形象,故其雖拒斥穆兄會,卻又在某些場合接見較為溫和的穆兄會人士;而國內婦女的蒙面黑袍裝,則是一旦穿上便難再卸下,王室驅趕了穆兄會後,放手讓瓦哈比教士接收了裝束的詮釋權,結果覺醒運動雖結束,但黑袍還是正統。而從這個角度來說,覺醒運動或許從未結束過,只是被王室收編為統治的意識形態,並由自己信任的教士集團執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半島之上的文化革命
今日的沙烏地是個人盡皆知的親美國家,這幾乎是探勘石油成功時便註定的命運,但縱觀歷史,其也曾佇立在伊斯蘭革命的命運交叉口,幾乎走上跟伊朗相同的道路,而這股力道最顯而易見的遺產,便是今日街頭婦女的蒙面黑袍裝。(相關報導:觀點投書:「第五縱隊」沙烏地阿拉伯什葉派 長年受壓迫,何時見春風?|更多文章)
1955年沙烏地第一所女子學校Dar Al-Hanan成立,開啟了女性西式教育的進程。婦女也逐漸脫去頭巾、面紗,穿上西式的襯衫、長裙,並且擁有相當程度的權利與自由。然而自1960年代始,沙烏地開始庇護流亡的穆斯林兄弟會教士,其與當地的瓦哈比教士形成了競爭關係,雙方競相爭取各自的教眾與政治資源。

政治運動下的服裝話語
沙烏地婦女的服裝變化,演繹了整個半島在浸潤了西方現代性後,又再次伊斯蘭化的現象,只是這次的浪潮還伴隨了政治運動與文化革命。而沙烏地也不是個案,伊朗、科威特甚至遠在東歐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皆然。
伊朗在伊斯蘭革命前,曾有許多婦女上街抗議巴列維的統治,當時她們的標準服裝便是曾被政府查禁的黑色斗篷(Chador);多年過去後,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動員了不少民兵上戰場,許多婦女也把Chador當成標準戰鬥服,斗篷於是從反美、反西方的元素上升為愛國象徵。
而這樣的競爭在泛阿拉伯主義褪色後更加激烈。當年沙烏地之所以要庇護穆兄會教士,原因在於埃及的納賽爾總統挾帶泛阿拉伯主義思潮,成了整個中東的大英雄;而沙烏地為避免被邊緣化,便利用朝覲經濟、強調瓦哈比、庇護穆兄會等方式,將自己塑造為伊斯蘭世界的領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瓦哈比與穆兄會的意識形態其實相當接近,故兩派人馬在沙烏地國內較勁的結果,便是導致了互比激進的惡性循環,催生了所謂的覺醒運動(Sahwa Movement)。性別議題首先成了異花授粉下的實驗品,由於蒙面黑袍裝完全不是沙烏地的傳統服飾,故教士們首先參考了摩洛哥婦女的裝束,設計了初始版本,透過學校系統發給女學生,並鼓勵她們回家說服母親、阿姨們跟進。
隨後蒙面黑袍裝的款式越走越保守,但由於運動風火正盛,故其需求反而直線上升,沙烏地又增產不及,只好從鄰近的巴基斯坦進口。據統計,光是1990年代的蒙面面紗進口量就超過2500噸。而在當年的沙烏地女權圈子內,女權主義者也漸以身穿蒙面黑袍為榮,並認為自己「展現了追求信仰自由的價值」,故包得越多便越顯進步、開放;相似的場景,看在今日沙烏地女權主義者眼中,那既視感有多強,諷刺的意味就有多濃。
整場覺醒運動在1990年代達至高潮,與其稱這是一波宗教復興潮,不如說是教派利益鬥爭引發的文化革命,政府雖與西方關係密切,但民間卻逐漸拒斥被貼上西方現代性標籤的制度、元素。而沙烏地王室起初相當樂見穆兄會與瓦哈比相互牽制,但沒想到雙方竟能在民間掀起基本教義浪潮,兩方陣營的教士們站穩腳跟後,反而回過頭來介入政治,要求王室讓出更多權力,國王這才發現苗頭不對。
海灣戰爭的爆發可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年沙烏地開放美軍進駐,共同打擊海珊,結果令覺醒運動的教士大為光火,直斥政府"不該當美國走狗、美軍退出半島",並動員群眾上街;而原本象徵信仰自由、女權的黑袍,也上升成反美、反帝、愛國的象徵,國王臉上無光,終於下令鎮壓、掃蕩,覺醒運動終告失敗,穆兄會也從此上了黑名單,成為沙國境內不受歡迎的人物。(相關報導:觀點投書:「第五縱隊」沙烏地阿拉伯什葉派 長年受壓迫,何時見春風?|更多文章)
運動風頭雖過,卻餘波尚存。首先其對沙烏地社會起到了文化革命的政治效果,瓦哈比與穆兄會兩強相碰,將反美、反西方的敘事推向顛峰,造就今日的精神分裂:沙烏地法律一面將西方現代性視為精神污染,一面用西方現代性的甜頭餵養、收編人民,國內處處可見婦女身穿蒙面黑袍裝逛最高級的精品Mall;而王室經過這次教訓也警覺到,自己若無法緊握宗教詮釋權,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早晚會被反噬,於是其敲打了穆兄會,卻安撫了瓦哈比教士,並持續雙方的合作關係,直至今日。
20190606-兩伊戰爭中作戰的伊朗婦女。(劉燕婷提供).jpg
兩伊戰爭中作戰的伊朗婦女。(劉燕婷提供)
科威特婦女的黑袍現象則與沙烏地有關。當年海灣戰爭爆發,沙烏地庇護科威特王室的同時,也接管了整個國家社會的運作,黑袍於是跨越邊界,傳入科國的家庭生活;而戰事導致男人大量傷亡,於是科威特出現了跟伊朗一樣的現象:女性投身救國運動,但由於這些科威特婦女都沒有軍火,於是她們最常做的工作便是傳遞情報,甚至有女性自願成為炸彈客,如此一來黑袍反而成了很好的掩護。現今科威特雖已複國,但黑袍卻穿到了今日。
20190606-海灣戰爭後的科威特婦女與美軍。(劉燕婷提供)
海灣戰爭後的科威特婦女與美軍。(劉燕婷提供)
而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再伊斯蘭化也與戰爭有關。1992年波士尼亞內戰爆發,期間發生多起針對婦女的大規模性暴力,導致本來相當歐化的波士尼亞穆斯林婦女人人自危,紛紛包起頭巾又蒙面;戰事過去後,頭巾便成為認同遺緒,直至今日。前幾年波國政府立法規定,公務人員在工作地點不得展示宗教信仰的元素,故要求女性穆斯林公職人員不得包頭巾,仍舊激起大規模抗議。
在許多穆斯林國家內,服裝不僅是婦女身上的布料,更是政治活動裡的一環,集宗教、政治、文化角色於一身。由沙烏地本身的歷史脈絡觀之,蒙面黑袍裝本只是教派相爭下被發明的傳統,後卻成為文化革命裡的要角,如今更被統治當局收編,成為全國婦女的標準服飾。部落各自為政的時代已過,王國集體化的時代來臨,沙烏地婦女的未來,或許仍要與蒙面黑袍裝相伴一段時日。(相關報導:觀點投書:「第五縱隊」沙烏地阿拉伯什葉派 長年受壓迫,何時見春風?|更多文章)
*作者為《中東研究通訊》專欄主筆。本文由《中東研究通訊》公眾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