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未能及時回覆,請見諒和稍後!






 


 




轉自 http://news.sohu.com/20040806/n221385816.shtml


本版撰文 記者 程瀟龍 通訊員 陳炳文


 前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省珠江文化研究會、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和封開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廣東封開:嶺南文化發祥地論壇"在封開舉行。會上歷史專家公佈了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的新成果:粵語源自于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粵語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對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粵語保存古雅言"因素最多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助理巡視員、廣東省著名語言學家羅康寧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成果:廣東粵語源自于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 我國古代有一種民族共同語,先秦到兩漢時期稱為雅言",宋朝以後稱為官話"。今天漢語許多方言,都保存著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粵語。雅言的基礎是原始華夏語,原來只通行于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雅言地位也就相應提高,成為當時的民族共同語。最早將雅言帶入嶺南的,是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之後從各地徵發


到嶺南的墾卒"。這些墾卒"多半是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


廣信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發祥地瀟賀古道和湘桂水道(即靈渠)是唐代以前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兩條重要通道。廣信地處桂江、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扼西江之要衝。在嶺南是個交通樞紐。


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遠航至東南亞和印度半島,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而出口的通道,是經瀟水和賀江到達廣信,再經桂東和粵西兩條走廊,也就是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鑒江兩條貿易通道到徐聞、合浦,廣信就成為嶺 


南早期的商貿重鎮。商貿活動離不開語言交際,中原傳入的雅言正是通過商貿活動而融合當地百越土著語言,形成粵語。


廣信又是嶺南最早傳播中原文化的陣地。陳元、士燮等在這裏辦學,使百越土著逐步接受中原傳入的儒家文化,漢族移民也從百越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成分,從而形成以漢族移民文化為主體的早期嶺南文化。隨著文化交流的開展,以雅言


為主體吸收一些百越土著語言因素的粵語,也就逐步成為這一帶人們的主要語言。廣信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粵語的發祥地。


早期粵語中心不在廣州在廣信粵語在分佈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佈。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


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潯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


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郁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


川、廉江。





除此之外,粵語還有兩個次方言區:一是漠陽江流域。二是潭江流域,包括廣東江門及其所屬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這四個市(區)歷史上稱為四邑",


其粵語次方言也就稱為四邑話"。通行四邑話的還有鶴山以及珠海市斗門區。


四邑地區距廣州並不遠,四邑話卻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與珠江水路上並不相通。這一事實有力地證明,早期粵語的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


粵語保持雅言音系長達數千年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滅南越國後,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


交趾刺史部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州治也在廣信,廣信便成為嶺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雅言便


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元素,也就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步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在中原和北方長達數千年的戰亂動盪歲月,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中原漢語標準音的雅言逐步消失。而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則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


系。


離開粵語嶺南文化便不復存在廣東的地方傳統文化通常分為三大組成部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


化,所依據的其實就是境內三大漢語方言。粵語不僅是廣府地區人民的母語,而且是廣東和整個珠江流域最大的方言,它不僅蘊藏著廣府地區的傳統文化,而且保存著大量在中原一帶已經消失了的傳統文化。離開了粵語,廣府地區許多嶺南文化品種便不復存在。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有必要重新研究粵語的自身價


值和保護問題。


專家呼籲 建立粵語館保存活化石粵語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對於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近年來,不少學者呼籲建立一個國家語言文字博物館,但一直沒有


實現。封開作為粵語發祥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館內建立一個粵語館,收集、積累本地粵語的材料,包括語音記錄、文獻資料,以及粵語擴展和分佈地圖等等。


特別是那些獨特的語音現象,例如上面講過的濁塞音等,正在消失過程中,及時將粵語這一不可多得的我國最古老的普通話"的活化石,作為個寶貴的歷史遺存保存下去。


相關發現,漢時廣東已具海洋文明雛形,有力駁斥了外國專家中國無海洋


文明"的荒謬說法,廣東近十年來嶺南文化研究與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專家確認中國漢朝時期廣東已具有海洋文明雛形。


自然人文環境造就海洋文明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認為,嶺南地區位於五嶺之南,南海之北,整個地域大都山巒起伏,江河縱橫,平原盆地相對較小,海岸線長,江河出口多,造成江海一體之特色。這樣的自然條件,是嶺南文化的自然環境基礎。嶺南文化具


有山、江、海相結合的特點,而又以江海一體為主要的特質,並以海洋性特強為優勢。封開具有山、江、海交叉一體的自然環境,同時具有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


的人文歷史與環境,才能集這些文化大成而形成具有江海一體特色和優勢的新型


文化。有關專家指出,中國兩漢時期中國廣東己具有海洋文明,這一點有力地駁斥了外國專家中國無海洋文明"的荒謬說法。


封開人比馬壩人早 2 萬年 


經過科學鑒定和測試,封開河兒口漁澇河泮的峒中岩遺址中發現的兩顆人牙


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其距今 148 萬年,比馬壩人頭骨化石 129 萬年提早近2 萬年。它是迄今為止嶺南地區最早的人類化石。封開是嶺南最早的人類生存和發源地之一已不容置疑。


兩廣廣州之名因廣信得來


廣信"之名,取自漢武帝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公元 226 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由於新設的州舊治在廣信,故名廣州。這是廣州之名的第一次出現。到宋代,將廣州之地劃分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仍以廣信為地標,廣信以東為廣南東路(後簡稱廣東),廣信以西為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


廣東、廣西、廣州之名由此得來。


轉自搜狐



http://wisdombox.org/Kuangton_t.pdf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裏爲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爲“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爲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士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爲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爲紀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這麽一來,雅言便成爲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就爲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爲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7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裏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爲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爲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蕩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