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評分:A
試分析《西廂記》中崔鶯鶯形象的社會意義。
《西廂記》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唐貞元間書生張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產生情愫。時河橋守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強索鶯鶯為妻,崔 夫人當眾許願:有退得賊兵者以鶯鶯許之,張珙馳函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發兵解圍。然崔夫人嫌張貧寒而賴婚,張珙相思成疾,鶯鶯在侍婢紅娘撮合下,夜奔西廂探慰 張珙,事為崔夫人發覺,拷問紅娘,紅娘據實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將鶯鶯許配張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張上京趕考,鶯鶯與張珙滿懷離愁而別。鶯鶯空守西 廂,思嬉戲君心切,和紅娘一道耐心苦等。張生終於中了狀元,衣錦榮歸,和鶯鶯團圓。其社會意義如下:
《西廂記》中,鶯鶯的形像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為明朗而又豐富。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屬於家風嚴謹、道德肅穆的一個環境,再加上崔鶯鶯生長 在曾是相國之家的大官宅內,所以自然而然的,在作者筆下鶯鶯的個性自然是比較拘泥於禮俗。可是鶯鶯始終渴望著自由的愛情,並且一直對張生抱有好感,只是她 受著家庭的嚴厲壓制和名門閨秀身份的約束。其它故事裡的女主角多敢愛恨,毫不遲疑的傳達愛慕之意,那麼樣的角色,也很少由官宦之女來扮演。鶯鶯既是官宦之 後,其受的禮教在他的身上,有很大的影響,那時的女人,愛是不可以說,不可以表達的,只能藏在心裡,就算內心再如何的痛,也得忍者不說,很符合前半段的鶯 鶯。但是,她終於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已不再是受盡委屈而只能寄哀婉於尺牘詩柬的柔弱人物,作者著力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對愛 情的大膽追求,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王實甫于雜劇《西廂記》里寫的鶯鶯和張珙成了封建社會中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典型形象, 得到舉世之譽。>述元代雜劇的創作概況。
雜劇是產生於金末元初的新興文藝形式,它發展到大德年間已成為文學的主流。元雜劇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不同流派的作家共同形成元雜劇創作的繁盛局面。
同時,元雜劇中也明顯地反映了不同階級思想的尖銳鬥爭。統治階級所極力宣揚的封建道德和宗教迷信在雜劇創作中有著明顯的影響,甚至在一些優秀的作品中也不能避免。「真假參半」的歷史劇元雜劇中有歷史劇、愛情劇和社會劇等。歷史劇中,寫帝王將相故事的劇本較多,僅流傳下來的就有40餘 種,佔現存雜劇劇本的1/4。它們上自商、周,下到唐宋,從政治鬥爭到戰場風雲,從將相發跡到宮闈情事,無所不寫。它們取材都有來源,如《趙氏孤兒》故事 出於《左傳》、《史記》,《凍蘇秦》、《馬陵道》和《澠池會》等故事的最早來源也是《史記》。但雜劇家只是從史書上取材,並不宥於史實,創作時往往有虛構 和加工。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繼承了宋代講唱文藝中的「講史」的「真假參半」的傳統,也是服從於文藝寫作規律的一種普遍現象。 傳奇和小說的改篇 在現存元雜劇劇目中,愛情婚姻劇約佔,是引人注目的部分。《西廂記》(王實甫作)、《拜月亭》 (關漢卿作)、《牆頭馬上》(白樸作)和《倩女離魂》(鄭光祖作),就被文學史家稱作四大愛情劇。它們大抵取材於唐宋傳奇文、宋代話本小說和筆記雜著。如 《西廂記》、《倩女離魂》和《曲江池》都出於唐傳奇文,《梧桐雨》、《牆頭馬上》和《青衫淚》本於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和相關的筆記雜著。元雜劇中還有不少描寫神仙道化故事的劇本,它們往往也有所本,如《黃粱夢》出自《枕中記》,《竹葉舟》出於《幻影傳》。
反映社會實況關漢卿的雜劇的確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面貌,揭示了當時各個社會層面的矛盾與衝突,對當時社會中的一些根本問題,提出深刻的批判。他不以描寫當時人民所遭受的苦難為滿足,同時展現出人們心中固有的反抗精神,敢於和惡勢力爭鬥,讓他的創作閃爍著理想主義的光芒。他的作品有兩個主要特 色:一是:作品中不僅有眾多的市井小民、妓女、奴婢等角色,而且還以極大的同情來描寫他們的不幸遭遇,用理解、肯定的態度去詮釋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看重他 們善良、勤勞、勇敢、機智,和對感情忠貞不渝,對朋友肝膽相照等高超的品德。既能「描其貌、狀其口」,而且還能「寫其心」。 二是:在作品裡,充滿一種執著於現實的人生態度。劇中受壓迫、遭困厄的人物,儘管行路艱難,代表作《竇娥冤》是傑出古典悲劇,它通過女主角竇娥含冤負屈而 終於犧牲的悲劇結局,深刻揭示了元代社會的黑暗、混亂,也表達了被壓迫人民對惡勢力的英勇不屈的抗爭。傑出喜劇《救風塵》,通過妓女的從良問題,寫出了她 們內心的痛苦,統治者的虛偽、殘忍和被壓迫人民之間的同情和義氣。在藝術上,他是塑造各種典型人物的能手。如:處理劇情合情合理,又能步步引人入勝;掌握 生活素材豐富;語言是本色的,又潑辣生動;語匯豐富和句法變化多。這些優點,他在元人雜劇中,是首屈一指的。但他並不企盼能在神佛的世界中去尋求安慰或得 到淨化,他們總是靠自己有限的能力,盡最大的努力,頑強地去追求可能的理想結局,表現了十分可貴的堅韌信念和樂觀態度。少數詩文作家繼承了我國詩文中進步 的傳統,寫出了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而大多數作家脫離現實,脫離人民,消極避世的傾向比較嚴重,大都只能在藝術方面類比前人成就不大。就是這時期比較 有成就的作家劉因、王冕等,也存在這方面的缺點。如馬致遠的《半夜雷轟薦福碑》中,借張鎬在官場失意,夢想自己得道成仙。
文學語言的使用
這時期許多戲曲、小說作家以北方流行的口語為基礎,同時吸收古典文學裏還有生命的語言,加以組織提煉,為明清以來的戲曲、小說的大量運用白話奠定了基礎。 元雜劇作家卻比唐宋文人具有更為深厚的平民氣息,他們在錘煉戲曲語言時的立足點不是在典雅,而是在通俗,講究化雅為俗,點俗成雅。大量成功地運用方言俗語 來敘事、抒情、寫景、議論,這是元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突出建樹>如《西廂記》長亭送別一出,相國小姐崔鶯鶯與意中人張生惜別,出場時唱:端正好滾繡球>,<端正好>曲化用了宋人范仲淹的《蘇幕遮》詞句,借景寫情,情溢于景,情景交融,含蓄細膩。 米俐同学:你好!
第16和第17次作业都已收到,答案令人满意,成绩都是A。你能在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祝安好!
黄香山2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