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求主令教會在封聖的過程中, 減少人為的偏見。

 

各位,你們好。昨天看看自己的 fb當年紀念事宜,114日一則討論,是關於把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06—1610511日),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封聖網路上無論教內外,對於氏封聖的態度是非常積極和支持的,而且利氏的一生行誼,比起聖羅撒St. Rosa of Lima)有貢獻,付出的也多出很多。雖然有些人為自殘的聖羅撒是時代關係,令到她面對別人稱讚她漂亮時,她才會以爛瓜撻上臉部,以及火燒自己的手指。

 

 

但相比之下,利瑪竇明顯為主幹了許多功不可沒的事情,如使中國很多人皈依三一,即使宮女太監也信了,正正做到瑪竇福音中的命令:你要使萬民成為我的門徒。我算爛瓜撻臉和火燒手指是時代問題,但區區做善事只是一般基督徒份內的事,如果這樣的水平已有資格封聖,利瑪竇為什麼不能封聖

 

 

一九八四年,教廷公布利神父為「天主之僕」後,列品案隨即開始,但進展緩慢。到二OO年,在慶祝利神父逝世四百周年時,朱利奧多利主教重新開展有關程序。如果現任教宗不是耶穌會的人,可能甚至遙遙無期。利神父逝世四百周年時,我到某天主教書室參加了一個討論利瑪竇封聖的事,主講嘉賓A作家,天主教徒,也認為香港耶穌會的反應不算積極比起朱利奧多利主教等的反應更慢和愛理不理),後來A在其他途徑輾轉找到資料而出版了利瑪竇傳。在封聖來說,看來民間的焦急熱忱和教廷的敷衍冷漠相映成趣,令教內外的人都到了嚴重失望的地步。

 

 

有人說,教廷是顧忌土共。不過,《梵蒂岡內幕網》通訊員吉拉.奧康奈爾(Gerry O’Connell也表示教宗寫給國家主席的信,表明了他實在追隨利瑪竇的足跡。此外,習近平的回信,以及中國傳媒在過去一年對教宗的「正面報道」,顯示中國當局對此表示欣賞。(詳可見於http://china.ucanews.com/2014/03/13/%E6%B9%AF%E6%BC%A2%E6%A8%9E%E6%A9%9F%EF%BC%9A%E4%B8%AD%E5%9C%8B%E6%8E%A8%E5%B4%87%E4%BA%86%E5%88%A9%E7%91%AA%E7%AB%87%EF%BC%8C%E7%8F%BE%E5%9C%A8%E8%BC%AA%E5%88%B0%E6%95%99%E6%9C%83%E4%BA%86/)

 

 

似乎北京的態度是正面的,看來責任一定只有在梵諦岡教廷這邊了!

 

 

封聖的制度原意是像選美般,讓信徒在這些人身上看見基督,從而看見他們的善行,做個好基督徒。看來教廷的主觀、龜速選舉標準,難以服眾,建議世界各地天主教徒起來組織一個叫"利瑪竇民間天主教組織,凡合乎資格而遲遲未封聖的,我們比官方先封一步;不合乎資格而被人擺上神檯的,統統應該被此組織下架

 

 

<利氏生平: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代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 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 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 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生平

成為耶穌會士
1552年利瑪竇出生於義大利馬爾凱州(Marche)的馬切拉塔城(Macerata),家裡經營利氏藥房,是當地的名門。利瑪竇在這裡一直在一所耶穌會開辦的中學學習,他的父親一直很擔心利瑪竇加入耶穌會。

利瑪竇十六歲來到羅馬,在聖湯多雷亞的學院學習預科,並於1571年的聖母升天節那天加入了耶穌會。1572年在耶穌會主辦的羅馬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並 從師數學家克拉烏(Christopher Klau)學習天算,其時范禮安(Father Alessandro Valignani)也是他的老師。在這段時期,他還學會了拉丁文和希臘語,而且也會使用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

印度之旅
1577年利瑪竇獲准赴遠東傳教。1578年3月24日,利瑪竇從里斯本出發乘船和其他14名耶穌會士一起前往印度傳教。一路上繞過好望角,途經莫三比 克,經過6個月的航行終於在9月13日到達印度果阿(Goa)--葡萄牙在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路途非常辛苦,在到達果阿前,船上來自莫三比克的400名 奴隸死了13名。

利瑪竇在來到印度之前,由於沙勿略(Francis Xavier)之前對印度的讚美以及教會的神化,他所聽說的印度非常令人神往,在這裡傳教也比較容易。但是現實的反差另他大惑不解。1580年他給耶穌會 的歷史學家瑪菲用葡萄牙語寫的信中說道:「查看一下有關印度、日本的注釋書和地圖類,會發現明顯的謬誤比比皆是。」但是耶穌會在日本布教非常順利,而且在 印度還發現了聶斯托里教派(景教)的信徒。這使得利瑪竇他們精神上非常振奮。

利瑪竇在印度和交趾支那傳教四年。其間在果阿的神學院還學習了人文學科,在1580年7月26日他晉升為司鐸後,又學習了神學。他在印度認識到應該允許當 地人也學習哲學、教理和神學等歐洲文化,並且寫信給耶穌會總部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如果「阻攔他們與他人為伍擔任職務——通過學問而出人頭地——,我擔 憂他們會憎恨我們,而我們耶穌會在印度的主要目的,感化異教徒使他們皈依我們神聖信仰的使命將會化為泡影。」他的這種見解在他的一生中始終如一,這也是他 進入中國後所持的態度。羅光所寫的《利瑪竇傳》中說這是「他能贏得我國士大夫的尊敬亦以此精神故。」

到達澳門
由於明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之前的傳教士都未能進入中國傳教,而只能停留在澳門。因此羅明堅(Father Michele de Ruggieri)神父向東方總巡察使范禮安舉薦了利瑪竇。1582年(萬曆十年)利瑪竇應召前往中國傳教,8月7日到達澳門。

傳教士們想通過漢語著述天主教義來吸引中國人,「練習用他們的語言寫作,作為一種吸引捕捉他們心靈的手段。」因此他們先在澳門努力學習漢語。開始學習漢語 的利瑪竇對完全與拼音文字不同的漢字感到很興奮,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此外,在澳門的時候正好有來自日本的天正遣歐使節團路過,利瑪竇趁此機會還學了一點日 語。

 

 


 

 

求主令教會在封聖的過程中, 減少人為的偏見。 2 Years Ago Today求主令教會在封聖的過程中, 減少人為的偏見。

 

 

 
 
 

 

 

 
 
 
 
 
 
 
   
 
 

 

 

利瑪竇原教區的主教望宣福申請能促進與華對話 - 天亞社 

 

 

梵蒂岡冊封聖人部一月十日收到為意大利籍利瑪竇(Matteo Ricci)神父列品真福申請的檔案資料。雖然他在十六世紀在中國傳教的努力受到教會的阻撓,但卻是教宗方濟各欣賞的耶穌會士之一。 

 

 

去年二月榮休的馬切拉塔教區喬利歐多里(Claudio Giuliodori)主教在十日一個公開場合宣布:「冊封聖人部已收到申請利瑪竇神父列品真福的文件。」 

 

 

 

主教說:「我希望因著教宗方濟各的支持,能促進向中國的福傳與對話。」

 

利氏多次受首位耶穌會士教宗方濟各推舉為福傳的模範。

 

教宗去年十一月向修會總會長們致詞時說:「我們必須經常請求寬恕,並以羞愧目光來看待因缺乏勇氣而招致的使徒工作上的失敗。想想看,例如,利瑪竇開創性的直覺在當時就不被接受。」

 

利神父一五五二年出生於意大利南部馬切拉塔,一五八二年赴中國傳教,直至一六一零年在北京逝世。他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並因博學多才贏得廣泛的聲譽。儘管他本土化的傳教方式初見成效,梵蒂岡當時不信任他混合天主教教義與中國文化的想法。

 

一九八四年,教廷公布利神父為「天主之僕」後,列品案隨即開始,但進展緩慢。到二零一零年,在慶祝利神父逝世四百周年時,喬利歐多里主教重新開?有關程序。

 

教宗方濟各對亞洲特別有興趣,認為是福傳的巨大機會。當他仍是年輕耶穌會神父之時,他的夢想是到日本傳教。

 

歷史學者菲利波·米尼尼(Filippo Mignini)指出,方濟各當選為教宗後,提到自己「來自世界的盡頭」,是引用利瑪竇的說話:西方世界的『盡頭』。

 

不過,據香港《明報》十二日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者王美秀去年底曾指出,教廷也許覺得為利瑪竇宣福是展現正面信息,可是「教會以外的人」未必如此思考,直言雖然中國民眾非常尊重利瑪竇,「(但是)在這敏感的歷史時刻,為其宣福是另一回事」。

 

來源:《Bangkok Post》,《Vatican Insider》,《Avvenire》及《明報》,天亞社編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