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少機構透過聘請大量兼職僱員節省開支。大專教育界亦出現一種普遍現象,有博士生本想在大學作育英才,惟遲遲找不到全職和穩定的講師教席,無奈地長期兼職成為「流浪」講師。有取得港大博士銜頭的「失意者」,坦言去年全年收入還低過以前學士畢業初期,更有同行慨嘆薪酬僅過萬,「不如去洗碗好過。」有關注問題的學者及議員憂慮大學「諗縮數」下,會影響教學質素。(記者羅庸軒報道)


一心畢業後作育英才的博士生,當然希望找到一個穩定教席,但很多人都被迫成為「流浪」講師,即不情願地以兼職講師身份,在一間或多間院校,透過短期合約任教課程。


3年前取得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博士學位的講師甘甘稱,兼職講師安排本身沒有問題,但有些人希望有穩定全職,但院校長期提供不到,惟有成為「流浪」講師,她批評:「(院校)唔應該剝削、咁苛刻!」


慨嘆薪酬和洗碗工相若


熱愛教書的甘甘剛成為「流浪」講師,任教性別研究學士課程。她直言每周教書時薪僅750元,「一星期5個鐘,成個月只得15,000元」,承認去年全年收入「仲低過當年(學士學位)初初畢業」。她又指聽過「流浪」講師慨嘆「洗碗都有萬幾元,去洗碗好過。」


甘甘之前曾任6年兼職大學教學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轉任全職教學助理2年,後來因學校政策有變而失業。她坦言全職「其實都只係10個月合約,放暑假嗰兩個月就冇糧出!」


現時不少大學着重國際排名,甘甘憶述有月薪9萬元的大學教授,成功申請研究撥款後,隨即以一個學期薪酬6萬元聘請「流浪」講師代教。她批評在大學眼中,「研究先有價值,作育英才就冇價值!」


據教資會數字,2016/17學年各資助大學均有聘請兼職講師。中大有190名兼職講師、共165份為半年或以下合約;教大有146名兼職講師、12份為半年或以下合約,反映講師流動性很大(見表)。據悉,中大及教大分別只有284名及139名全職講師。


各資助大學均聘兼職講師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何式凝稱,近年大專院校兼職合約年期有縮短現象,不論講師及教學助理等均由以往兩至三年,縮減至1年甚至半年,情況愈趨嚴重。她指有合約時薪僅700元,「有啲科如果唔需要博士學位,500元一個鐘都聽過!」


何式凝續指大多「流浪」講師都無固定辦公室,或需到咖啡室接見學生。她又以外判清潔工作比喻,「有講師會擔心教席朝夕不保。」


批資源偏重研究爭排名


何式凝認為大學最重要是作育英才,不能因專注做研究而「求其教」,「大學靠排名拎資源,所以要爭排名。」她續指政府批錢予教育機構,資源卻不是用作發展本地教育,直言若排名同時考慮教學質素,「大學或者會驚!」


本港每年孕育不少有意教書的碩士或博士生,何式凝慨嘆「用納稅人錢培養完,但冇前途畀佢哋」,亦有「流浪」講師很緊張工作,「所以大學可以燃燒佢哋熱誠,冇人肯企出嚟講!」她建議政府指定全職與兼職講師比例,「等佢哋唔敢咁猖狂,迫大學提高質素。」


教資會指大學享自主需負責


教資會回覆查詢時,指轄下各資助大學在制訂課程與學術水平、內部調配資源及院校聘用講師等,均享自主權並為此負責。教資會亦指知悉各大學有既定人事政策和機制,按本身情況及教學需要,處理教職員招聘和教學安排。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批評,大學現時向講師開刀「諗縮數」,「日後可能搞埋行政部門!」她又稱,過多「流浪」講師或影響教學質素及全人發展的保障,建議除特別原因外,政府應為院校訂立全職兼職比例,惟上限「唔應該咁嚴苛,令大學有自主空間。」


2016/17年度資助大學兼職講師情況(院校/兼職講師人數/半年或以下兼職講師合約數目)
城市大學:26/14
浸會大學:57/110
嶺南大學:27/15
中文大學:190/165
教育大學:146/12
理工大學:29/16
科技大學:15/10
香港大學:33/2
註:兼職講師在同一學年中或有多份合約,故合約總數或多於兼職講師。(來源:教資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