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未能及時回覆,請見諒和稍後!
全球受苦中的女孩你又知多少
三八婦女節,女權萬歲!經過一個世紀的爭取,今天發達國家女性在各方面的權利均與男性平起平坐。但可悲的是,「男女平等」、「女性能撐半邊天」的思想,在落後國家始終是禁忌、是空談。國際慈善機構國際培幼會自2007年起與人權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和私營企業等合作,共同搜集與女孩權益有關的最新資料,編製名為「愛.女孩」的報告,真實揭露貧窮國家在性別歧視、女性墮胎、早婚、遭受暴力及虐待,及投放在女孩教育及女孩健康的資源不足等問題,以喚起大眾對女孩權益的關注。
圖、文:國際培幼會
女性站出來爭取權益始於19世紀末,當時西方急速工業化,工廠女工在惡劣環境下工作,賺取微薄薪酬。1908年,1.5萬名紐約女工於3月8日走上街頭抗議被剝削,高呼「麵包與玫瑰」口號,要求同時獲得經濟保障與生活質素。在女權領袖倡議下,婦女節在1911年蔓延至德國、瑞士及丹麥等文明社會。即使經歷一次及二次大戰戰火,婦女節火種仍生生不熄,其後更推展至蘇聯、中國及亞洲,至1975年聯合國將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
全球三千萬女街童 慘遭遺棄
婦女節萌芽至今剛好一百年,西方女性早就獲得探月機會,但鏡頭一轉,在貧民窟生活的女性,比地底泥更卑賤,估計全球五至七成貧民窟居民是女性,到了晚上,她們只能用膠袋便溺,或冒着被強姦的危險,使用街上骯髒的公共廁所。女孩被標籤為家庭及社會的負資產,被家人忽視、虐待或踢出家門的例子,於落後國家司空見慣,據統計,全球女童流浪街頭的數目高達三千萬名,逾六千萬名女童被拒諸小學門外。
國際培幼會2010年「愛.女孩」女童報告分享多個個案,南非一名女童回憶:「第一晚流落街頭,我和其他同病相憐的女孩一樣,睡在大樹下。這時一班警察走過來,將我們攔起。我還以為他們要帶我們到安全的地方,誰知被帶到一個公園,幾個警察選了其中一個女孩,強行把她拖到一個隱蔽的地方,將她毒打和強暴。女孩被放走時,全身赤裸,我定過神來,只見幾個警察向我走過來。我恐懼,不停尖叫。他們不得逞,於是向我們狂噴胡椒噴霧,又用皮鞭亂鞭。13、14歲那一夜的情景,是我永不磨滅的痛苦記憶。」
肯雅一個女街童說得更悽涼絕望:「這個社會無人關心你、尊重你,甚至懶理你死活。」培幼會研究指,在埃塞俄比亞的女街童中,95%曾受到性侵犯;200萬名年齡介乎5歲至15歲的女童被販賣或強迫當娼。
投資女孩=投資國家未來
急速的城市化將為貧窮國家帶來更多難題,聯合國估計,發展中國家每月有500萬人晉身為城市人,到了2030年城市女性人數將突破15億。假如城市保持舊貌、城市衞生與治安問題未解決、男尊女卑的迂腐思想繼續籠罩,即使女孩在城市中獲得更多機會,她們每天仍要面對歧視、剝削及被侵犯的危機。
培幼會過去70年已幫助超過1,000萬名兒童及其家人和社區改善生活,包括興建水泵以提供更安全的飲用水、興建廁所,保障兒童免於患上由水傳染的疾病,及為社區提供有關計劃及管理項目的培訓。其中在埃及和印度成功推行Forsa計劃,培訓年輕女孩就業技能及建立自信,增加就業機會,脫離街童、甚至娼妓行列。另外,亦會針對個別國家致貧的根本原因,提供種子,改善穀物生產及提供農業訓練,或者提供信貸服務及小額信貸款服務,協助貧窮婦女自力更生,改善家庭財政,重過好日子。一個機會就可改變女孩的命運,
投資女孩就等於投資國家未來,數字令人鼓舞。如在印度,假如女性對男性工人的比率提高10%,國家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即可增加8%;在肯亞,青少年懷孕每年帶來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但投資在女童身上則可能帶來至少32億美元的潛在經濟收入。
非洲津巴布韋女孩Gracsious Ncube發夢都未想過可以讀書。多年前國際培幼會進駐當地,提供捐助者服務,Gracsious Ncube 率先成為被捐助的首位幸運兒。當年,她每朝要冒着寒風步行8公里到學校,在大樹下無遮無掩的「課室」上課。直至培幼會在當地興建學校,小孩子們一邊「食風」一邊上課的情景不復再。目前,培幼會於津巴布韋直接捐助的小孩有5萬名,非直接資助者更達25萬名。
國際培幼會工作及「愛.女孩」運動於1937年成立的國際培幼會,為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慈善機構之一,現活躍於48個發展中國家。1959年至1973年期間培幼會在香港為近1.2萬名香港兒童及其家人提供援助。2009年7月國際培幼會重返香港開設捐助辦事處,協助參與資助中國、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地的兒童發展項目。
全球「愛.女孩」行動,旨在致力消除性別不平等,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女孩們改善生活,擁有與男孩同等發展機會。每月捐助220港元,供女孩讀書、便可改變女孩的命運,改變世界。
歡迎透過電話 (852) 3405 5305、電郵supporter@plan.org.hk,或網站www.BecauseIamaGirl.org.hk了解更多「愛.女孩」行動詳情。另Plan國際培幼會Facebook www.facebook.com./planhk上更已推出「愛.女孩」行動遊戲,快登入一齊支持!
亞視本港台將於3月19日晚上11時播放培幼會特輯,介紹「愛.女孩」行動。
馬時亨愛女:關注女孩潛力
教育,可救女孩出生天。培幼會研究指,女童每接受多一年教育,其工資可增加10-20%,而她也較可能養育數目較少而較健康的子女,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
馬露明約兩年前開辦JEMs學校,教本地小朋友學做人。貴為前經濟局局長馬時亨愛女,又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及哲學系,但她卻不做金融才女,反而瞓身教育界,原來與她兒時經歷有關。「6歲時,老師在媽媽面前『彈』我之後以『Hopeless』作結!」馬露明形容小時候沉默寡言、毫不起眼,喜歡活躍、進取同學的外國老師,於是認定她「無得救」,心裏也只好默默認同。直至8歲轉到英國倫敦一家寄宿學校,馬露明要向老師和同學自我介紹,千言萬語卻想不出一個字。但老師安慰:「你很好,勤力有耐性。」小小的鼓勵,令馬露明發力成為文武雙全的學生,今天在香港教育界更是異軍突起。
馬露明大力支持培幼會的「愛.女孩」活動,並聯同「芭蕾舞教母」廖本懷夫人毛妹、「寶石鑒定師」楊諾思、「曲奇魔法師」謝寧及「三指鋼琴家」黃愛恩等多位本地女性領袖,成為「愛.女孩」大使。馬露明說:「我幸運地可追尋夢想,我希望可幫助其他女孩有同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