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夜讀方孝孺,心情是沉痛的,也是複雜的。


    幾百年來,後人對方孝孺的評價是極高的。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稱其“天地正氣”;黃宗羲說他是“有明諸儒之首”;胡適說他是“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則說他“骨鯁千秋”。觀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歎之處甚多,我也崇敬萬分。然而,其“骨鯁之士”美名之餘,亦透出其儒學之士的迂腐和固執之處。


    方孝孺(1357-1402),明史有傳。其說:“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人。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他是浙江寧海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他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宋濂先生,是最優秀的學生,深受器重。他從小聰慧過人,六歲能詩,十三歲善作文,千言立就。他很小的時候,每日讀書超過一寸厚,且“日坐一室不出門庭,理趣會於心,雖鐘鼓鳴、風雨作不覺也”,人奇其才。


    方孝孺之才能,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經東閣大學士吳沉等人推薦之後,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據史料說,他當時應徵至京,在奉天門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甚合朱元璋之意。賜宴之時,朱元璋有意叫人“欹斜幾具,試其為人”,結果方孝孺“正之而後坐”。朱元璋對其端莊舉止和淵博學問,甚為滿意,便有“日後輔佐子孫之意”,並“厚禮遣回鄉”。此後十年,方孝孺在家讀書立說。方孝孺後因人爭訟受詞連,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問罪。此時,還是朱元璋救了他,他在名錄中見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釋放”,後又被舉薦,任建文帝的重要謀臣,明史說:“凡國家大事,(建文帝)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呵呵,好在朱元璋還一個好記性。否則,那裏又有方孝孺在建文一朝的輝煌,又何來其被“株十族”的下場?人生之禍福,真說不清。


    或許,此時的方孝孺是感恩戴德的。然而,依我之見,方孝孺也許又是一個健忘之人。他對朱姓皇帝們的認識,顯然是有問題的。他的父親方克勤,幾年之前,剛剛死於朱元璋的“空印案”株連之中。所謂“空印案”,是指明洪武年間因空白蓋印文書而引發的一起著名案件。如此清官能吏,被莫名錯殺,方孝孺也是聰慧之人,他難道看不明白?據《中國通史》說,“洪武八年(1375),有人誣陷方克勤私用倉中炭葦,方克勤因被流戍。翌年,空印案起,方克勤為吏所誣,遭誅”。


    關於方克勤其人,史書多有記載,並例舉其眾多為官清正廉潔的事情。洪武四年(1371),方克勤受任為濟甯知府。方克勤以民生為念,恪盡職守。他認為,民之為亂是苦於徭役、迫於饑寒;治國之道在舉賢才、安人心、黜豪強、除暴斂、明教化。當時朝廷有詔,開墾荒地,免稅三年。然而,當地官吏徵收稅卻不等到三年的期限,因此,百姓都說皇帝之詔不可信,紛紛棄田離去。方克勤為此與百姓約定,交稅的事情一定按三年期限辦,並著官吏不得耍奸,如有違反當日罷免。史料還說,方克勤以德治理作為根本,不貪圖功利名譽。他曾說:“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此人還“自奉簡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一件布衣穿了十幾年,不容易啊。同時,方克勤還是一個慈善好心之人,被貶之人,過濟寧地界,他都是要接濟的。“太祖用法嚴,士大夫多被謫,過濟寧者,克勤輒周恤之”。方克勤之在濟寧為官,老百姓爭頌其德。然而,這位一位清官能吏,居然因為小人的幾句誣陷之詞,就被罷官流放了。第二年,“空印案”發,已不在任的方克勤亦受追究,不問青紅皂白被朱元璋抓回來殺掉了。當時,“空印案”被稱為明洪武年間的四大案件之一,受牽連人數,有說上萬人(如吳),亦有說數百者(如翦伯贊“空印獄起官吏下獄者數百人”)。連方克勤這樣的清官都被殺了,估計人數肯定是不少的。我不知道,方孝孺在為其父守孝期間,不知作何感慨?!


    建文初,方孝孺任翰林侍講學士,又“值文淵閣”。無疑是建文帝的重要謀臣。朱棣“靖難”之時,方孝孺自然憤慨,“詔檄皆出其手”,以他之文采,寫這種文章,一定是非常好看的。但是,他在處理朱棣叛亂的過程中,卻有著極大的失誤。儒家理學之知識份子遇事猶豫、當斷不斷的毛病,畢然而現。


    具體來說,有幾件事。一是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時,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並沒有將朱棣放在眼裏。以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難事。善良又有點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還給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諭,不准任何人傷害他的叔父朱棣,以免讓他擔上殺叔父的罪名。正是這道口諭,燕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難之役”中,才敢於親冒矢石,在兩軍陣前縱橫馳騁而毫髮不損。聯想到建文初年,徐達之子徐輝祖曾力勸建文帝扣壓朱棣之子,建文帝猶豫如常,居然沒有同意,結果便是放虎歸山,讓朱棣可以無所顧忌了。二是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薦了平叛的統帥,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這個渾蛋,既打了敗仗,又打開金川門迎賊。在此之前,已有人向建文帝李景隆有異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復疑,坐成開門之變,蓋不免於誤國雲”(明姜清《薑氏秘史》)。等到最終方孝孺如夢初醒,強烈要求建文帝殺李景隆時,一切都為時已晚了。三是朱棣軍渡過長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時,方孝孺又支了一個最臭的招兒。其時,“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複。孝孺立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眼看南京不保,有人勸說建文帝暫避,畢竟,大半個中國,仍在建文帝控制之下。好漢也不吃眼著虧嘛。可是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他甚至說:“即事不濟,當死社稷”,居然要讓皇帝以死酬志。可見迂腐之極。結果是陳以戰艦降燕,李景隆打開了城門,建文帝也在一場大火之後“不知所終”了。


    於是,後面發生的故事,千秋傳頌。力勸國君“當死社稷”的方孝孺,他自己也沒有自行了斷。朱棣也沒有殺他。因為,他的重要謀士姚廣孝曾勸說朱棣,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答應了,“成祖頷之”。畢竟,大知識份子,還是要拿來做文章的。於是,朱棣將方孝孺召來,讓他起草登基詔書。然而,方孝孺“悲慟聲徹殿陛”。朱棣還算客氣,親自下殿,希望安撫一下。結果引出一段千古對話。


    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他想仿效當年周公之舉。


    孝孺曰:“成王安在?”此處喻指建文帝。


    成祖曰:“彼自焚死。”他燒死了。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建文帝不是還有兒子嗎?


    成祖曰:“國賴長君。” 國家應該有個成年人來掌管。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建文帝不是還有弟弟嗎?也是成年人啊。


    成祖曰:“此朕家事。”朱棣耍賴了,這是我家裏的事。於是,顧左右授筆劄,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筆於地,寫下“燕賊篡位”四個字。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朱棣發怒民:“汝不顧九族乎?”


    方孝孺奮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的株連從此而始。“滅十族”,亙古未有啊。方孝孺的學生朋友亦受牽連。據說,總計有873人被淩遲處死。另有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達數千人。


    史書對朱棣之兇殘,多有表述。朱棣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縱橫,仍噴血痛。朱棣最殘忍的一招,就是將方孝孺親朋好友,當其面一一殺戮。方孝孺強忍悲痛,然始終不屈。特別是其胞弟方孝友臨刑時,方孝孺淚如雨下。方孝友顯然也是一位骨鯁之士,從容吟詩一首:


    阿兄何必淚潸潸,


    取義成仁在此間。


    華表柱頭千載後,


    旅魂依舊回家山。


    方孝孺亦作絕命詩一首: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唯一慶倖的是,方孝孺沒有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子女臨刑。史書說:“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死”。他們自知躲不過,紛紛自殺了。對於方孝孺之所為,史書正面評價為主。比如,認為方孝孺之所為,乃事關皇位大統和黎庶福祉,他的死,不是殉於一家一姓,也不是愚忠,方孝孺之死,乃是死于維護成憲,維護制度。但是,也有人對其之舉有微詞。明朝錢士升在《皇明表忠記》中就指責方孝孺:“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於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他的意思,朱棣之殺戮,是被方孝孺激出來的。此說有一定道理。我在想,若南京城破之時,方孝孺自行了斷、以死盡忠,恐怕也不會發生“誅十族”的悲劇吧。姚廣孝想救方孝孺一命,最終卻害了他的“十族”。也許,方孝孺並沒有認識到其父親之死的真實含義。父子兩人,終被朱明兄弟皇帝害之,這既是生命遺傳,也是皇權的本質。只可惜,中國的知識份子,沒有幾個是看得清楚的。


    方孝孺是最後一個死的。八百多人殺完,才輪到方孝孺。他被淩遲處死,其骨骸亦被拆散,並棄之。沒有人敢收。他有兩個門人,即是當年遭朱元璋殺害的德慶侯廖永忠之孫廖庸和廖銘等人,冒險撿其遺骸,葬於聚寶門山上。結果,這兄弟倆也因此丟了性命。遠在甯海縣城的方氏族人,也有一個叫馬子同的人,冒險收集殘骸,投于一井中,後人稱此井為義井。方孝孺的著作從此也被列為禁書,永樂年間凡藏書者皆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傳世。


    方孝孺案,明仁宗時有所鬆動,詔曰:“若方孝孺輩,皆忠臣,詔從寬典”,明神宗時才徹底平反,然而,這已是一百多年之後的事情了。“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雲”。但是,方孝孺已無後。不過,方家仍有餘煙。即方克勤之弟方克家之子方孝複曾因此前獲罪流放而逃過一劫。另外,也有坊間說法,稱方孝孺還留下了直系後裔。如上海《南匯縣方孝孺後裔方德宗家族(餘氏家族)》和安徽廬江的《方何宗譜》(28卷)等等。但是,證據似乎不足。


    方孝孺墓現在南京雨花臺。明萬曆年間,湯顯祖為其修墓立碑建祠,清李鴻章在兩江總督任上又重修,民國期間再重建。不過,屢建屢毀,均遭戰火。方孝孺生前多難,死後亦不安定。現存之墓,乃是1999年重修的。“天地正氣”四個字,在墓道牌坊之上俯視路人,讓人感慨萬分。歷朝歷代,天地之正氣,代價似乎也太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