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eb.fc2.com/fc2img/close.gif)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rebecca2008.web.fc2.com/images/in_banner_history.jpg&width=562&height=142)
自古即被視為「文明十字路」的土耳其橫跨歐亞,歷史背景複雜,在此只能作簡單解說。由拜占庭帝國說起,至土耳其共和國的成立。土耳其曾被拜占庭和鄂圖曼帝國統治,這兩個文化都對土耳其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而首都伊斯坦堡亦曾是兩大文明的首都。
歷史將分為六大部份:「拜占庭時期」,「鄂圖曼掘起及拜占庭滅亡」,「鄂圖曼時期」,「鄂圖曼帝國的衰落」,「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及「現在的土耳其與歐盟」。
本部份主要介紹土耳其的歷史發展。在此之前,先簡介一下關於土耳其的特洛伊(Troy)傳說。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rebecca2008.web.fc2.com/images/in_banner_legend.jpg&width=562&height=142)
當中最為人熟悉的土耳其傳說莫過於「特洛伊戰爭」(Trojan War)
。 特洛伊戰爭就是木馬屠城的故事,現今流傳的版本極多,且結合了歷史(但沒有人知道特洛伊戰爭究竟是故事抑或真實歷史)和希臘神話於一身。
傳說中的特洛伊
特洛伊(Troy),古希臘時代小亞細亞(即現今土耳其的位置)西北部的城邦,於公元1871年其遺址被發現前一直只被視為傳說虛構的城市。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西方文學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亞特》(Illard),和《奧德賽》中的特洛伊戰爭,便以此城市為中心。
特洛伊戰爭的傳說分為「女神的金蘋果爭奪」及「木馬屠城」(就是Trojan horse)兩部份。
據荷馬與希臘神話所載,這個故事的起因是源於一個金蘋果。
這個故事的開端,就是愛琴海之神的女兒西蒂斯(Thetis)與珀琉斯
(Peleus)的婚禮。原本天神宙斯(Zeus)與西蒂斯相戀,但那時傳說西蒂斯的兒子(也就是未來的阿基里斯Achilles)會比他的父親還強大,
宙斯害怕當年推翻他父親的事重演,於是將她嫁給了著名英雄珀琉斯,避免影響他的政權。婚禮上邀請了很多神,唯獨爭吵女神厄里斯(Eris)沒有被邀請。她
很生氣,便拋出一個金蘋果,上面寫著「給最美麗者」。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特(Aphrodite,羅馬名即是維納斯
Venus)和天后希拉(Hera)都宣稱自己應該獲得這個蘋果。
最後她們請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裁決。三個女神都賄賂帕里斯:雅典娜以天下第一聰明人作賄賂;希拉以王位作賄賂;阿佛洛狄特以天下第一的美人
作賄賂。最後帕里斯選擇了阿佛洛狄特。作為回報,斯巴達(Sparta)王后,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倫(Helen)與他墮入了愛河。在一次訪問斯巴達的
過程中,帕里斯綁架了海倫,把她帶到特洛伊。帕里斯的行動惹怒了斯巴達國王,使其聯合希臘各城邦向特洛伊宣戰。
但特洛伊因為有亞馬遜女戰士和黎明女神兒子梅農的幫忙,與阿佛洛狄特暗中協助,
所以能抵抗希臘聯軍。但因為雅典娜得不到金蘋果,所以不願放過特洛伊,且指示奧德修斯向希臘聯軍獻上木馬屠城之計。
有一天,希臘聯軍突然撤退,並留下一隻木馬,特洛伊人將其當作戰利品帶回城內。在當天晚上,當特洛伊士兵為勝利而慶祝時,藏匿在木馬中的希臘兵悄悄打開城
門,將城外的軍艦迎進,在一夜間消滅特洛伊城,城內男丁悉數被殺。
據古羅馬傳說所載,就在特洛伊城城破之際,有一人在亂軍中逃脱,並到達今天的義大利,成為羅馬人的始祖。而在特洛伊戰爭後,東地中海成為希臘人的天下,並使為希臘人能夠向小亞細亞殖民,這亦使東西方的文化有初步交流。
以下就是關於土耳其的真實歷史記載。
自古即被視為「文明十字路」的土耳其橫跨歐亞,歷史背景複雜,在此只能作簡單解說。由拜占庭帝國說起,至土耳其共和國的成立。土耳其曾被拜占庭和鄂圖曼帝國統治,這兩個文化都對土耳其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而首都伊斯坦堡亦曾是兩大文明的首都。
當時的土耳其被強大的古羅馬帝國統治,首都為以弗所(Ephesus)。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即是現在的伊斯坦堡), 土耳其被東羅馬帝國統治。其後東羅馬帝國被稱為「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東西羅馬帝國徹底分裂。
五至六世紀,拜占庭是一個非常強盛的大帝國。版圖包括巴爾幹、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和義大利,還有一些地中海的島嶼。
但十三世紀初,威尼斯總督領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了商業利益攻破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目原是佔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此後拜占庭帝國衰敗不起,失去了國勢。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lychee832/1731405287-372980591-g.jpg)
上圖橙色部份為拜占庭帝國於1265年的版圖,當時鄂圖曼帝國仍未掘起,但拜占庭帝國已開始失勢。
(Bibliography: The Byzantine Empire, 1265. The Historical Atlas, William R. Shepherd, 1911. )
建國後,這一支長期以游牧為生的突厥人(Turks)開始發展農業,不再逐水草而居,勢力日漸強大。(突厥族,Turks,其實譯音就是「土耳其」,而
Turkey的譯音是來至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Turks的土耳其。)當時土耳其人的勢力分為多個部落,其中最強大的一個就是由奧斯曼所統領的,被稱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鄂圖曼帝國在當時亦稱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鄂圖曼土耳其人是來自安納托利亞,是信
奉回教的一支突厥人,於1288-1299年,其蘇丹(
Sultan,是鄂圖曼對王的稱號)奧斯曼(Othman)在布爾薩(Bursa)附近建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鄂圖曼」這個名詞就是「以奧斯曼為榮」的
意思。
「以奧斯曼為榮」
後世人以鄂圖曼的名字稱呼土耳其人。「奧斯曼」的阿拉伯語讀音類似Othman,其中的th讀[θ]音,近似s音,此即中文譯音「奧斯曼」之源流。但奧斯
曼土耳其語中本無[θ]音,而以[t]音代之。而當他們勢力擴張到東歐時,日耳曼人進一步把othman[otman],訛唸為ottoman,轉音成為
「鄂圖曼」。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lychee832/1731405288-4138828955-g.jpg)
上圖橙色部份為拜占庭帝國於1355年的版圖,深灰色的部份為鄂圖曼帝國,淺灰色的部份是其他土耳其族的國家。由地圖所見,土耳其人的勢力在1355年已經非常強大,拜占廷帝國的勢力已被大大削弱。(Bibliography: Shepherd, William. Historical Atlas.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11. )
style="color:#00007f;font-size:26px;">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於西元1393年起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庭帝國同意在君士坦丁堡城內修建清真寺,任命信仰伊回教的法官,每年要向鄂圖曼進貢一萬金幣,在君士坦丁堡近郊享有駐軍權。
此時,蒙古的鐵木真(成吉思汗)亦正在擴張勢力範圍,與鄂圖曼在小亞細亞展開爭鬥。西元1402年,蒙古與土耳其交戰,蘇丹巴耶塞特(Bayezit)和他的一個兒子被俘,鄂圖曼帝國因子孫爭奪王位發生內戰,國力衰敗。
西元1451年21歲的蘇丹穆拉德二世即位,成為中興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年輕君主。西元1453年,穆拉德二世率軍攻打三面臨海,一面有堅固城牆的君士坦丁堡,戰爭持續了54天,因金角灣方面的軍隊無法會合圍攻致毫無進展。
後來,鄂圖曼帝國在蘇丹穆拉德二世的領導下愈見強大,國界跨越歐、亞、非、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 故羅馬伊斯蘭等等文化。
4月21日夜晚,土耳其人買通守城部隊的熱那亞人,沿加拉達塔區邊界鋪設了一條15公里長的木板滑道,完成了對君士坦丁堡的海陸合圍。5月29日土耳其軍隊攻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倉皇逃走,拜占庭帝國滅亡。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奪下君士坦丁堡之後,威望在回教國家中急劇上升,影響力日益增加。此後30年間經由不斷擴張領土的戰爭,使塞爾維亞、摩利亞、瓦拉幾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先後併入帝國。在亞洲地區,也兼併了許多地方,統一了安納托利亞高原。
但另一方面,鄂圖曼帝國戰事不斷,且打斷了東西方之貿易,使得西歐往東方之交通不時受阻。帝國向過境商人征高額稅收,乃原產東方之香料、茶葉等商品價格昂貴之原因之一。
1516年6月塞利姆一世(Selim)率艦隊襲擊敘利亞沿海,8月24日在阿勒頗附
近的達比克草原與埃及決戰,埃及的馬穆魯克( Mamluk
)死亡。此役之後,土耳其陸續佔領阿勒頗、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於西元1517年1月底進入開羅,消滅了馬穆魯克王朝。敘利亞、巴勒斯坦、埃
及、努比亞地區全部併入鄂圖曼土耳其的版圖。鄂圖曼一直佔領埃及以開鑿運河及徵收豐厚的稅收。
鄂圖曼時期的宗教迫害
鄂圖曼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之國家。國教為伊斯蘭教,最高統治者為蘇丹,被認為是真神阿拉之代表。帝國多次實行伊斯蘭化改革,基督徒受到嚴重的宗教迫害及屠
殺(因拜占庭帝國以基督教為國教),傳說這就是加柏都斯亞(Cappadocia)地下城市的由來,是基督徒為逃避穆斯林(回教徒)追殺而建的地下城市。
大教堂亦被改建為清真寺,這亦是聞名世界的聖蘇菲亞大教堂(ST. Sophia)的文化背景。![]()
上圖紫灰色,綠色及橙色的部份都是鄂圖曼帝國於1481-1683年的版圖,紫灰色部份為1481年的版圖,綠色的部份為鄂國曼帝國於1481-1520年間的擴張,橙色的部份為1520-1683年間的擴張。
1481-1683年是鄂圖曼的全盛時期,版圖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之大帝國。
但其實早於1571年,鄂圖曼帝國在勒班陀戰役中,被以西班牙為首的聯合艦隊打敗後,便停止在地中海的擴張。
(Bibliography: The Historical Atlas by William R.
Shepherd, 1923 - Courtesy of The General Librar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1683年,鄂圖曼兵圍奧地利維也納被歐洲聯軍
擊退,國力開始由盛轉衰。
1798年,法皇拿玻崙一世(Napoleon)率軍佔領埃及,掀起了瓜分鄂圖曼帝國領土的戰爭。十八世紀,歐洲列強在亞非兩大洲展開了殖民地爭奪,鄂圖
曼帝國成為列強角逐的戰場。其後更失去希臘,非利比亞等領土,亦跟俄羅斯發動超過十次戰爭,失地千里。
俄土戰爭
十七至十九世紀,鄂圖曼與俄國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裡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十次。此外,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通常也被認為是第11次俄土戰爭。
克裡米亞戰爭與巴黎和約
克裡米亞戰爭(Crimean War)於1853-1856年間爆發,是其中一次的俄土戰爭。但因為其最長和最重要的戰役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爆發,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 亦是鄂圖曼帝國在多次俄土戰爭中的重要勝利。(事實上鄂圖曼在俄土戰爭上幾無勝蹟。)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羅斯以保護鄂圖曼境內的東正教徒為
由,向鄂圖曼帝國提出在「聖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區的要求,被蘇丹拒絕。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反對俄羅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
羅斯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羅斯與鄂圖曼帝國斷交,並開始占領多瑙河流域的鄂圖曼附屬國。
其實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鄂圖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瓦解。鄂圖曼的政治敗壞,俄
羅斯認為這是在歐洲擴大勢力的好機會,因為占領鄂圖曼就是占領向地中海和整個巴爾幹半島的好機會。當時的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統治搖搖欲墜,而俄羅
斯則爭取獲得對達達尼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加以控制。在東南歐擁有勢力和利益的英國和法國理所當然地反對俄羅斯的擴張,所以加入鄂圖曼的陣型,於1854
年向俄羅斯宣戰。
最終鄂圖曼戰勝,與俄羅斯、薩丁尼亞王國、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正式結束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放棄所有占領地區,並在黑海內不得駐軍,鄂圖曼帝國的領域得到短暫的安全和保證。
柏林會議與柏林和約
1877年四月,俄國向土耳其宣戰,其後分別攻佔羅馬尼亞和普列文,次
年一月逼近君士坦丁堡,鄂圖曼被逼接受俄國提出的和平條件,是為聖斯特凡諾條約(Treaty of San
Stefano)。但歐洲各國極因利益而力反對,德國首相俾斯麥代表德國舉行柏林會議(The Congress of
Berlin),同年簽定柏林和約(Treaty of Berlin),鄂圖曼需款二盧布,並需保護保加利亞和東魯梅利亞。
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之一。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鄂圖曼帝國愈見衰落。
上圖是克裡米亞戰爭後的巴爾幹半島版圖(巴爾幹半島就是所有有顏色的部份)。粉紅色的部份為鄂圖曼帝國於1856-1878年的版圖。十八世紀是鄂圖曼最黑暗的時期。殖民地爭奪令帝國變得衰弱不堪,以至於在十九世紀初的巴爾幹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處於劣勢。
(Bibliography: Balkan changes after the Crimean War, from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Atlas of Europe, by J.G. Bartholomew, 1912 )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Balkan Wars),鄂圖曼被巴爾幹諸國聯盟打敗,幾乎完全喪失在歐洲的領土。其後於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鄂圖曼反過來與巴爾幹諸國結盟打敗保加利亞,雖收復少部份失地,但國勢仍然虛弱。
後來,於1914年,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因加入德國的陣型而戰敗,戰勝國希臘、俄國、意大利、法國等國瓜分鄂圖曼的領土,使鄂圖曼帝國控制的地區只剩下中部加柏都斯亞高原。
面臨帝國完全被瓜分的危機,凱末爾將軍(Mustafa Kemal
Ataturk)於西元1920年率領的革命軍召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建立臨時政府,於1921及1922年運用外交協約,收回土耳其被歐洲
列強佔據的大半土地,僅有希臘仍然佔據土耳其的領土未予歸還。1922年,臨時政府正式宣告廢除蘇丹王朝之君主制度,正式宣告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滅亡。
因此凱末爾被尊稱為「阿塔土耳克」(Ataturk),意思即是「國父」。
土耳其一直希望加入歐盟,但由於政治與社會改革較為遲緩,文化背景復雜,歐盟與土耳其的磨合長達41年仍無結果。
為了淡化中東的伊斯蘭色彩,伊斯坦堡已經開始歐洲化。為了加入歐盟,土耳其在2000年起已在經濟和政治領域採取了大量步驟進行改革,改善人權狀況,改革司法和警察制度,改變軍隊左右政治的狀況,以便使政府更為民主,使政治更為自由。
美國的利益
土耳其與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接壤。人口眾多和軍力強盛的土耳其將有可能幫助歐盟在中東,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發揮作用。
若土耳其加入歐盟,對於美國來說可算是百利而無一害。不但能通往中東石油,對於通往懷有強烈仇恨情緒的穆斯林地區之地緣戰略和地緣政治更有深層的意義。
歐洲的反對情緒
有分析家認為,土耳其加入歐盟這個問題之所以棘手就是因為在歐洲存在反對情緒。75%的法國人和80%的奧地利人不同意土耳其加入歐盟。
鄂圖曼曾席卷歐亞大陸施行宗教迫害,因此對於基督教的歐洲來說,防止土耳其的再度崛起,關係到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幾個世紀以來的相互爭戰。歐盟考慮到,若土耳其如願加入歐盟的話,將打破歐盟以基督教為基礎的單一文明模式,使伊斯蘭教滲入歐洲的心臟。
另一方面,歐洲對於人口危機亦處於無奈的境地。如果歐洲想擴大稅基以應付人
口空缺,就必須從北非和中東引入移民。在人口多達800萬的奧地利,其中土耳其的移民達15萬之多。如果歐洲每年引進100萬移民,到了2050年,就意
味著歐洲將會多了5000萬移民。這對歐洲本土的身份認同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Quoted from: http://rebecca2008.web.fc2.com/histo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