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颱風是熱帶洋面上發生發展的天氣系統,它要求水溫必須在26℃以上(因為颱風是靠高溫水面上上升氣流中的水氣凝結放出的巨大凝結潛熱為能源發展的),強烈的熱對流,還要有一定的地轉偏向力。


而赤道水溫並不低於熱帶卻偏偏沒有颱風,就是因為缺乏地轉偏向力,也就是所謂的柯氏力。在颱風(低壓)形成初期,四周氣流才不至於同時直接流入低壓中心使之迅速填塞消失。因為地轉偏向力能使氣流產生旋轉,形成大氣旋渦。可是,地轉偏向力隨緯度的降低而減小,在赤道上為零。




然而二○○一年十二月在新加坡附近、於北緯一度半位置現蹤的「畫眉颱風」,是人類觀測颱風史上最靠近赤道的罕見怪颱,在台灣與美國的大氣學者聯手研究下,指出怪颱畫眉源於東亞大陸的強力寒流南下穿越赤道,與南海最南端的熱帶雷雨擾動系統經過長達四天的相互作用後才生成,此等巧合估計要一百年才發生一次,將改寫所有氣象教科書對颱風生成條件的描述。

  破解怪颱畫眉之謎的論文,由台大大氣系教授郭鴻基、文化大學大氣系教授劉清煌和美國海軍研究院氣象系教授張智北合作發表,最早於今年三月底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訊刊載,被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列為「重點期刊論文」之一,世界最知名的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也在四月專文報導此項成果,美國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隨後均在官方刊物報導此一成果,並提及兩位台灣科學家的貢獻。



赤道三百公里內罕見颱風









  郭鴻基指出,過去全部的氣象教科書上都說明,颱風從未在距離赤道三百公里以內(約南北緯三度以內)的區域發生過,因為颱風形成除了要有高海溫造成的旺盛對流系統,還要有地球自轉造成的水平旋轉力,讓空氣擾動形成大漩渦,而赤道附近卻因地球球面與地球自轉軸完全平行,缺乏形成颱風必要的水平旋轉力。



  要不是美國航空母艦在二○○一年十二月下旬在阿富汗戰區完成任務後,從印度洋返航時剛好經過南海最南端的海面,突遇颱風侵襲受損,並未造成陸地災害的畫眉颱風,在衛星雲圖的解讀上,可能只會被當成普通的熱帶低氣壓,或比較長命的雷雨系統。



  郭鴻基指出,畫眉颱風生成之前,婆羅洲西岸的雷雨擾動系統正好停留在窄小的南海最南端海面,也就是新加坡及婆羅洲的中間。



  同時間有一股持續而強大的東亞寒流,由華南及台灣附近向南海前進,寒流強勁的東北風穿越赤道後,因地球自轉力的急速減小而轉彎,使這股寒流在赤道附近從東北風變成西北風。



雷雨系統受寒流圍繞四天



  郭鴻基指出,當時在南海最南端滯留的雷雨系統,正好就夾在強風轉向的地方,它的北、西、南三邊受到寒流強風反時鐘式環流的圍繞,整整持續了四天之久,長時間的交互作用終於使得原本微弱短命的雷雨系統,像陀螺一般旋轉了起來,而形成了百年難得一見的「畫眉颱風」。




  郭鴻基指出,南中國海的寒流爆發在過去五十一年間共發生六十一次,婆羅洲熱帶雷雨系統也很常發生,但要地理位置、生成時間、交互作用持續期等條件都跟「畫眉颱風」一樣巧合,計算機率要一百年才能碰到一次。


到了12月28日,根據台灣中央氣象局之發報,颱風畫眉32w,國際編號0126,已於28日早上八時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預料它會繼續向偏西緩慢移動,趨向印尼附近,其實畫眉雖然在赤道附近形成,但生成之地擁有良好的低空輻合及強烈輻散,所以可以迅速發展...畫眉總算為本年風季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講真一句,我也不太相信畫眉竟然會在赤道附近的新加坡對開海岸形成,而且在極短時間和有限的空間爆發性地增強為一颱風,(這可算是一個史上最低緯度形成之一,而且也是其中之一個極短時間內增強得極快的颱風!!! 其實之前我也有想過氣旋會否在極近赤道形成,有沒有可能24小時內迅速增強成為一颱風,使新加坡打風呢?我常覺得機會不高,只是閒聊矣已,但閒談竟成真,可謂氣象萬千,在大自然中,沒有東西是絕對沒可能的!!!)


以下是新加坡氣象局在27日下午6時發出警報:

Thursday December 27, 6:21 PM

Met Service warns of heavy rain, strong winds on Thursday afternoon

Strong winds at the speed of between 30 and 35 knots are expected from 2pm to 6pm, Thursday afternoon.

These will accompany widespread heavy rain.

A spokesperson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aid the winds were caused by a low pressure sytem, currently 61km off the north of Singapore.


The winds are likely to bring down trees, so the public is advised to be cautious.

http://www.gov.sg/metsin/storm.html



在27日香港時間晚上9時左右,新加坡最新有關熱帶氣旋之發佈:畫眉的最新中心風力35kts,陣風45kts

移動路徑280度;新加坡機場最新風速 2001.12.27 1330 UTC SSW (200 degrees) at 13 MPH (12 KT) (direction variable) 西南偏南風 12海哩 (22公里) Heavy rain,Cumulonimbus clouds observed


引用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1603012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051700954&q=7007012600109&p=%E8%B5%A4%E9%81%93+%E9%A2%B1%E9%A2%A8


***********************************************************


但就本人再次翻查赤道颱風的資料時,發現此區不常產生颱風,不過也並非郭教授所言,百年才一遇的:


TYPHOON Tip was the most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word in record, while

TYPHOON Vamei was the tropical cyclone formed nearest to the equator (until 2004, when the record is broken by 05A. See http://www.weather.org.hk/discus_old/messages/2/5957.html?MondayNovember2920041056pm).





1) Typhoon Tip (泰培, 1979) was the largest and most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on record. The storm weakened greatly before landfall, but still caused widespread flood damage across most of Japan during the 1979 Pacific typhoon season. It is sometimes regard as the first super typhoon known.


The cyclone form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on October 4, 1979 as a tropical depression. It strengthened to tropical storm status, the 20th of the season, on October 6, and became a Typhoon on October 9. After moving into a very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Typhoon Tip quickly strengthened and its pressure dropped from 996 to 898 hPa (mbar). It was during this time that Tip reached its peak in size, with tropical storm force winds extending 1,085km (675 miles) in radius. On October 12, Typhoon Tip continued to intensify, with winds at 258 km/h (161 mph) at 0600 GMT and central pressure at 870 hPa (mbar).


After reaching its peak on October 12, Tip slowly weakened as it headed toward Japan. It made landfall on Honshu on October 19 as a minimal typhoon.


Impact


Tip caused significant damage in Japan. Tip cost the agricultural and fishing industries of Japan millions of dollars in damage. There were 68 deaths from Tip, including many due to floods that breached a fuel retaining wall in Camp Fuji.


In Chinese:




颱風泰培(Typhoon Tip)是有確切紀錄以來影響範圍最大(第二大是颱風尤特),強度最強的熱帶氣旋,且因其生成位置位於西太平洋,因此被稱為超級颱風泰培(Super 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當時日本國內一向不以命名稱呼颱風,所以當時日本氣象台對內稱呼該颱風為第20號颱風,並在記錄裡記為昭和54年第20號颱風。

發展歷程

泰培的前身是一個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低氣壓。根據紀錄,它於19791040時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丘克島東南面海域上產生。在格林尼治標準時0(下同),它位於北緯6.3度,東經154.10度。

10
60時,熱帶氣旋泰培加強為熱帶風暴,被聯合颱風中心編號為1979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23號熱帶低氣壓,日本氣象台正式命名為台風20號。

10
918時,風力加強至颱風程度。

當颱風泰培進入一個非常適宜其增強的海域以後即迅速增強,在42小時內從第一級颱風增強成為第五級颱風。它於10116時風力達至超級颱風程度,其近中心最低氣壓由996毫巴快速降至896毫巴。同時颱風的環流半徑創紀錄地達到了1,350英里(相當於2,170 公里),幾乎可以覆蓋大半個美國本土,而它的達到颱風強度的風暴圈半徑也達到了675英里(相當於1,085公里)。形象地說,如果一個同樣大小和規模的颶風正面襲擊佛羅里達南部的話,那麼它的強大風力最北可以影響到北卡羅萊納州的夏洛特,最南可以達到墨西哥尤卡坦州的梅里達(Mérida, Yucatán)和牙買加的金斯敦。

10
126時,泰培奪得觀測史上的最低中心氣壓紀錄,只有870百帕。最大風速達到70m/s,而風速達到25m/s以上的暴風圈半徑更有300km之闊。當時泰培的強度還未有絲毫減弱的跡象,最終其中心風力最高達到了305公里/小時(85/秒)。這兩項量度均創下了歷史紀錄,至今仍無熱帶氣旋能夠打破。

10
13日,泰培風力開始減弱,但仍然是一個四級台風,平均風力亦有36m/s

10
19日,泰培在日本近畿和歌山縣的白浜町附近登陸。當時泰培已減弱成為一個一級颱風,但當時的中心氣壓仍有965百帕、平均風速亦有35m/s

隨後泰培橫過日本九州、並在日本北海道釧路市附近再次登陸。

泰培減弱為溫帶低氣壓後再度增強,於102015時錄得氣壓950百帕。隨後風暴沿阿留申群島向東前進,於22日踏入西經範圍。

這個台風的大型暴風圈非常廣闊,可以把日本最主要的四個大島都納入它的暴風圈內。它的影響範圍也非常廣闊:從最南的北緯5度、到轉為溫帶氣旋前的北緯45度;最西達到東經133度,而成為溫帶氣旋後,更越過國際換日線。

首都圈遭受暴風雨吹襲,鐵路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通通處於癱瘓狀態。在千葉縣館山市則錄得最大瞬間風速為50.m/s,東京則錄得38.2m/s

北海道網走市錄得37.4m/s的最大陣風。在北海道東部,漁船相繼遭險沉沒。在釧路市,死者及失蹤者共有67名。

紀伊半島錄得超過900毫米的雨量紀錄。

被害狀況

110
人死亡、5人失蹤、543人受傷

139
棟房屋倒塌,另有1,287棟受損

床上浸水8,157棟、床下浸水47,943

耕地受害25,451公頃

船舶受害19

日本的農業和漁業造成了數百萬美元的重大損失。

在達到最高時速後,泰培逐漸減弱並嚮日本沿海靠近。大量的不間斷的降水,導致了本州島多處塌方和泥石流。最終泰培減弱為弱風暴並於1019日在日本登陸,但它所帶來的損失一點也不少。泰培一共造成了68人死亡



  • 2006-08-10 14:01:06 補充

颱風編號 "7919
形成時間 "1979106
消散時間 " 19791019
壽命"13
最大強度 "超級強烈颱風
中心最低氣壓" 870百帕
中心最大風速"每秒85公尺 (17級風以上)
最大暴風半徑"1100公里
侵襲區域 " 關島、雅浦島、帛琉、菲律賓東緣、日本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80905842


 



10月14日,泰培可見光衛星雲圖

 


Typhoon Tip at peak intensity



 



10月14日由飛機觀測數據所繪成的泰培風場及等壓分佈




Weather chart drawn on 14 Oct 1979


最接近赤道的熱帶氣旋 --- 熱帶氣旋 Agni (from hkcoc)


20041128日在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Agni,其生成位置是北緯 0.7度,中心離赤道僅70公里,打破了2001年畫眉在新加坡近海北緯1.5度生成的歷史紀錄。比畫眉更驚奇的是,Agni的系統半徑明顯比畫眉為大,外觀上和一般熱帶氣旋無異,但實際上它有大部份的環流是橫跨南北半球的。若根據QuikScat海平面風場分析則更加發現,Agni初生成時的中心曾位於赤道以南,但其風場結構仍維持逆時針旋轉,事件令人匪夷所思。


但這種力在赤道是最弱的氣流一般都不能有足夠的偏轉而產生渦旋。Agni在橫跨赤道間仍能維持其逆時針環流可能是和旋衡流 (Cyclostrophic) 理論有關,但至於 Agni 如何產生旋衡流的初始環境? 這仍是一個謎。實有待科學家努力研究,尋找答案。


熱帶氣旋不能在近赤道生成是因為該區科氏力弱(最重要的是颱風的形成需要一種叫「科里奧利力」 (Coriolis effect)  (因為在赤道的「科里奧利力」較少作用在地球表面上),所以難以形成熱帶氣旋。 ),使空氣圍繞低壓區旋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