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節 元代的雜劇
一、雜劇興盛原因
在宋金兩代分治的時期,中國的戲劇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北方的「院本」,南方的「戲文」都在日漸復雜化、多樣化,使中國的戲劇走上一條嶄新的道路。其中元人統治中原,南北社會的形势都起重大的變化,戲劇也出現了新的面貌,結果發展為元代的文學。它興盛的原因如下:
1 時代背景方面
a 君主提倡元代君主對歌舞伎樂有特殊愛好,設立教坊司管理樂人,而該司地位極高。此外,因為統治者愛好和提倡,文人為博取歡心,於是别創新調以為進身之階。
b 科舉的廢止 蒙古滅金後廢止科舉考試達八十年之久,仁宗以後舉行考試的次數亦不多,文人失去進身之階,無所用心,不重經學而致力於戲曲創作。
c 經濟發達 戲曲需要經濟背景支持。蒙古人文化很低,但在他們統治下的元帝國商業却很繁盛,當日的大都人口眾多,生活奢華,戲場及娛樂場所林立,正適宜戲曲的發展,而源倒文人為了生活所需,自然奮力寫作。
d 書會之促成宋元時有很多書會,他們編印戲曲,促進雜劇的流通和繁盛。書會成員除編印戲曲外也上場參與演出,由於他們接近市民,生活經驗豐富,又有實踐機會,自然所寫的作品受到大眾歡迎。
2 文體發展趨勢方面
A 題材豐富元代雜劇題材多從唐代傳奇、變文和宋代話本中取材,該等材料極為豐富,情節也引人入勝,大家亦喜見樂聞,有利元雜劇的發展。
B 曲的發展詞本起於民間,是一種通俗文學,既便於書寫情懷,又宜於歌唱,但至五代兩宋盟裁日嚴,講究音律,成了文人的專利品,於是歌女伶工只好在民間小調中另找資料度製新曲, 「曲子」於是慢慢產生。雜劇由曲所構成,而曲在金、宋、元間已得到發展,雜劇自然興盛。
c民間文學的影響 宋朝時民間有一種敘事歌曲稱「賺詞」或「唱賺」,亦由曲子組成。另一方面金元間民間又有一種說唱形式,稱「諸宮調」。元雜劇無論體制或曲調都受這些民間文學的影響。
3其他方面
a 外樂影響 在蒙古人南下時,大量輸入外族音樂,那種音樂無論在歌詞或所用樂器都與中原不同,舊詞再不能配合日漸流行的新樂譜和樂器,自然有製作新聲新詞的必要,因而形成一種適應環境的新文學。
b 心中抑鬱的發洩元時對讀書人極力壓抑,讀書人自然感到不平,但無從發洩,於是創作戲曲,借劇中人口吻發洩心中抑鬱與牢騷。
二、雜劇體制
1 一本四折 一折就是一幕,一本四折演不完,可以加上楔子。如果是長篇,就把二三本連綴起來。
2 一折一調一韻北曲的宮調雖有十二調,但實際用於雜劇的不過五宮四調,叫「九宮」。每一折只可用性質相同的調子(宮調)歌唱,不許變韻。
3 楔子 假如劇情複雜,發展的線索較多,四折不能容納,也加多一個「楔子」作為補充。有在折首,也有在折間,也有在一本中折首折中兩回用子。楔子不過是一二曲中的零曲,有序幕或者間幕的意義。或在每本四折後,有餘情難入四折,所以另為楔子。
4 題目正名 北曲的末尾必有所謂題目、正名,都是由二句或四句而成的,大抵是用七言、八言的聯句,而且有許多取了正名的一句叫某種雜劇,或取二三字為題名,如:
a 關漢卿:《竇娥冤》
題目:秉鑑持衡廉訪法
正名:感天動地竇娥冤
於是叫做「感天動地竇娥冤」雜劇,簡稱為「竇娥冤」。
b 白仁甫:《梧桐雨》
題目:安祿山反叛干戈學,陳元禮拆散驚鳳侶。
正名:楊貴妃曉日一枝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也有以題目為雜劇名的,而題目、正名的作用是結束全劇的情節,概括全劇的內容。
三、雜劇的組織
1 曲 元代的雜劇本質上是一種歌劇,所用的歌曲,是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的,每一套曲,就是一折;而每一折規定由一個人獨唱,不是正末(男主角)就是正旦(女主角);其他的演員雖一同演戲,但只能說一兩句對白,不能獨唱。
2 白白就是賓白,就是現代的所謂「台詞」。不過,嚴格來說,賓是指對話,白是指獨白。元劇中有了台詞,使戲曲的內容表現更清楚,劇中人的性格能明顯的表露,觀眾也較容易了解劇情。
3 科 科就是動作,一個完整的戲劇演出,除了有唱、有白之外,還必須有適當的動作夾雜其間,才能把故事活潑地表現出來。元劇很重視這種舞台動作。在一般劇本中,往往可看到註明什麼角色做「見科」、「興科」、「醉科」等動作。
四、雜劇的重要作家
元劇作家中,一般人推崇的是「關、馬、鄉、白」,合稱為「元劇四大家」。
關即關漢卿,號已齊里,元代大都人。生平所著雜劇相當多,據《錄鬼簿》記載共有六十五,流傳至今的有十六種,如《竇娥冤》 《救風塵》 《拜月亭》 單刀會》 《望江亭》等,其中以《竇娥冤》一劇最有名,可說是他的代表作。
《竇娥冤》是一齣家庭悲劇。故事說蔡婆婆與年青寡婦竇娥相依為命,而流氓張藍兒父子貪財害命想在羊湯中下毒,以便藥死蔡婆婆後嫁罪於竇娥,好吞沒她們的家產。不料中毒而死的竟是張老頭,結果官判竇娥下毒該死。竇娥臨刑時指天叫屈發言:死後必血濺白練、六月降雪、大早三年,結果三個誓願都靈驗了。竇娥死後托夢給她多年不見却做了大官的父親,結果冤情才得到昭雪。
關漢卿的作品題材廣泛,多寫市井小民,具有很大的客觀性。他的雜劇氣魄雄大,充滿豪邁之氣,結構嚴謹,藝術手法高明。文字語言運用方面,他能融合民間口語及古典詩詞,達到雅俗共賞地步,他又能用豐富的語彙去刻劃人物性格,使形象鮮明突出。所以明人韓邦奇把他比作文章中的司馬遷;近人王國維把他此作詩歌中的白樂天。
馬指馬致遠,他是元大都人,生平事蹟不詳,只知他做過江浙行省官吏,自號東籬。在他的曲裏,處處留下自己身世的影子。因此我們知道他青年時代迷戀過功名,後來感到失望,便隱居於山水間,寄情詩酒,成為一個笑傲風月,玩世不恭的名士。
他的作品多以歷史故事、神仙道化為題材;他否定功名富貴,指出王侯將相變幻無常,暴露爭名奪利的醜惡現實;他表現出自己熱愛竹籬茅舍的生活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傲品質。
他的作品有濃厚的道家思想。風格方面,他的作品情調豪放,文辭蒼勁,淺白自然,無論抒情或寫景都非常生動精緻,且能適合各種題材的特性,表現各種不同的風格。他的作品雖多豪放之作,但也有極閒適恬靜的,也有極清麗細密的。馬致遠所用的語言極清新,辭曲賓白善引書用典。他的雜劇作品有《漢宮秋》 《岳陽樓》、《黃粱夢》、《青衫淚》 而以《漢宮秋》最有名。
《漢宮秋》記的是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據說美人王崎因不肯出錢賄賂畫工毛延壽結果在畫上被畫成醜像,不獲漢元帝召見;後來因彈琵琶為元帝得知,始加寵幸,封為昭君。毛延壽懼禍逃往匈奴,說動單於遣使求娶王婚,元帝不得已而使昭君出塞和番。昭君走至半途投河自盡。
單于因得不到昭君,於是遷怒毛延壽,將他送回漢廷治罪馬致遠擴大了曲的內容,提高了曲的意境,對元曲的發展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他在元代散曲的地位猶如李白之於唐詩,蘇軾之於宋詞,都是代表那一個時代的大家。
鄭指鄭光祖。他的生平情况史籍記載甚少,連他的生卒年月也無從查考。他多以歷史和愛情為題材,極具浪漫色彩
。他的作品善於描繪人物心理和感情,故作品凄婉動人。詞句方面,他受王實甫《西廂記》和婉約派影響較大,顯得典雅華麗。他的雜劇有十八種,如《倩女離魂》、王粲《登樓》、《翰林風月》等,其中以前二者最為膾炙人口。自明代以後,論者都以關漢卿、鄭光祖並稱,都以雜劇擅名。戲曲研究專家王國維將他比作唐詩中的溫飛卿(庭筠),宋詞中的秦少游(觀)。
白是白樸,字仁甫,在中國戲曲史上也是顆芒四射的巨星。他出身仕宦之家,可惜生活動蕩時代,亂離使他大受打擊,於是縱情詩酒,致志編劇度曲。他愛寫歷史劇和愛情劇。他的文辭典麗,有豪邁之氣;他又講究修辭技巧,字句氣雜駢偶,與王實甫同為文朵燦爛的作家。他的作品有十六種,以《梧桐雨》、《牆頭馬上》最有名。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王實甫。他字德信,大都人,生平未詳,是元劇初期代表作家,《西廂記》是他的代表作。他以《董西廂》為底本寫成《西廂記》,故事取材於唐傳奇小說《鶯鶯傳》。該劇說的是書生張君瑞和崔鶯鶯終成眷屬的故事。故事說張君瑞寄寓普救寺,恰遇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兩人相見情深。當時普救寺適遭賊人圍困,夫人—鶯鶯之母出於無奈答允將女兒嫁與能解圍者。張生獻策設法解除大難,但崔夫人却又悔約,令張生相思成疾;婢女紅娘同情張生和鶯鶯,從中牽引。後來張生高中狀元,終與鶯鶯結成夫婦。
此劇共有五本,是元劇中獨有的長篇。此外它有好幾處出現合唱,打破元雜劇慣例。王實甫能細膩寫出男女戀愛的心理,真摯的愛情,而且筆調美麗婉轉,因而使《西廂記》成為中國戲劇文學上的傑作。
問題討論:
1 宋代以前中國戲曲概況如何?
2 試就文體發展和時代背景兩方面說明元代雜劇興盛的原因。
3 試說明元雜劇的體制和組織。
4 試寫出元曲四大家關、馬、鄭、白的名字和各人一種雜劇的名稱,並分别略述他們一般雜劇作品的風格。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