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我今天到了葛記望11時,由伍神父負責,他邀請了中國教會研究員林瑞琪先生講道,現把他的珠璣之言跟大家分享:
在彌撒中,林先生其中一點指出政府的迫害並非阻礙教會發展的主因。
(乙) 網上資料
比喻中富農錯誤的人生觀
房志榮神父 著
默想:
今天的福音選讀很清楚地分為二段,先是一個真實事件:有人請耶穌幫他與兄弟分家產(路12:13-15),然後耶穌講了一個比喻,說明只為自己積財,而不在天主前致富,是錯誤的人生觀(16-21)。那個請耶穌幫忙分家的人,該是個懂得猶太法律的信徒。他心裡想,耶穌精通法律,道德高尚,一定能按照法律(如戶27:8-10;申21:17)作出好的判斷。但耶穌不為所動,無意介入財務管理和分家的糾紛中,因為他的使命屬於另一個層次,如召喚罪人悔改(路5:32,19:10),或使人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人哪!誰指派我做判官來替你們分家產呢?」這句話,是套用一個希伯來人向四十歲的梅瑟所發的問話(出2:14)。
耶穌拒絕那人的邀請後,轉向群眾,對他們說:「你們要當心,防範和避免一切貪念。因為人的生命不在於擁有大量財產。」(15)財富不一定帶來幸福,更不保證人長壽,這就是下面的比喻要說的。16-19節所描述的富農,設想得很仔細,規劃得很周詳,可惜他忘了生命的主宰天主——是祂把生命「出借」給人,時限一到,祂就收回。富農的精心策劃,敵不過天主的計劃:「愚昧的人哪!今夜,你的生命就要被收回,那你儲備的資產,要歸誰呢?」(20)富農的愚昧在於他只管自己享受,忽略其他一切。他自言自語,每句話都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一句話提到別人;既不思考如何賙濟窮人,也不知道該感謝天主,奉獻一部分財產給祂。
其實,這愚昧的富農也不瞭解他自己的真實情況。他以為自己是生命的主宰,還要活很多年,豈知他的壽命已盡,當晚就要撒手人間了,他仗恃的財富又有何用呢!講完這個比喻,耶穌下結論說:「所以,那只為自己積財,卻不在天主的事情上致富的人,便是如此下場。」(《四福音》,樂仁出版社。21)反省至此,不妨回顧一下這段有趣而內容豐富的福音。路加記述在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所發生的事和所遇到的許多人。這次,是一個守法的猶太人請耶穌按照梅瑟法律,替他們弟兄二人公平地分配祖先所留下的財產。耶穌趁這機會給在場的群眾一個警告:「要防範和避免一切貪念,因為人的生命不在於擁有大量財產。」
然後,耶穌講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比喻,把一個自私自利的富農繪聲繪影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路加所代表的地中海地區有這樣的富農,反觀以農立國的黃河、長江、珠江的華夏,也很容易在歷史中,甚至在目前,發現許多類似的富農。耶穌所講的比喻,確實也為我們提供了恰當的反省題材。勤勞致富是華人的傳統;道德上,華人有孔夫子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仁心的四善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謙讓之心,是非之心」等。聽完主耶穌的比喻後,我們還得把耶穌最後的話語,懂成積極的邀請:除了勤勞致富外,還要在天主面前致富。這包括對兄弟姊妹們的關懷。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應按天主的計劃而生活)
讀經一 | 訓1:2, 2:21-23 |
答唱詠 | 詠 |
讀經二 | 哥 |
福 音 | 路12:13-21 |
A 讀經一:訓1:2, 2:21-23
1. 訓道篇寫於公元前三世紀,內容表面看很悲情,一開始便說:「虛而又虛,萬事皆虛」(訓1:2),結尾時又重覆這話(訓12:8),彷彿給人一種萬念俱灰之感。為方便讀者稍為理解這卷經書的內容,於此先作其結構上的撮要:
訓 | 主 題 |
1:1-11 | 世間事物只屬虛幻; |
1:12-18 | 人的智慧也只屬虛幻; |
2:1-12 | 人的娛樂亦只屬虛幻; |
3:14-22 | 人對自己的未來無法肯定; |
4:1-16 | 老百姓生活顛沛流離,人心惶惶; |
4:17-5:6 | 天主給與生命意義,故要敬畏祂; |
5:7-8 | 扭曲公義之原意; |
5:9-10:20 | 財富用途不大、要避免慾望、應服從長官; |
11:7-10 | 青年應努力讀書。 |
2. 看看訓2:21:「人以智慧、學問和才幹勞作得來的,卻應留給那未曾勞作的人,作為產業。」相信這話最能觸動中年父母的內心,他們多少年青飽學之士的子女,面對冷酷無情的世界卻不知所措,真令父母沮喪和無奈,故訓2:21也認同:「這也是空虛和大不幸。」
3. 訓道篇是一卷智慧文學,聖經內也有別的智慧文學,包括德訓篇、箴言、雅歌、約伯傳、友弟德傳等。智慧文學是以人的角度看生命,與先知書剛好相反,後者常以天主的角度看事物,如盟約、法律等。所有智慧文學都在回答一個問題:「現世生命為甚麼那麼苦?」看看訓2:22:「人在太陽下所受的一切勞苦,以及痛心的事,究竟有什麼裨益?」意味人生只是數十寒暑,一旦離世,轉眼間已被多數人遺忘了。
4. 由於讀經一的內容較短,先看上下文尤其重要,訓2:1的「我」指達味之子撒羅滿,訓2:12-17中,撒羅滿雖對自己的才華非常滿意,但這未能令他開心。訓2:1說:「試一試快樂,享受一下福樂」,訓2:3又說:「喝酒以使我的肉身暢快」,但結論又是:「這有何用?」於是,他嘗試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他在訓2:4說:「我於是擴大我的工程:為自己建造宮室,栽植葡萄園」,訓2:7又「買了奴婢。」意思是:把「享樂主義」昇華到「發展事業上」,結果很成功,訓2:8說:「我還聚斂了大批金銀。」這為撒羅滿有何感受呢?訓2:11說:「一切都是空虛,都是追風;在太陽之下,毫無裨益。」
5. 訓2:12-19指出:人為的和物質的東西不能令人滿足,倒不如尋找靈性上的滿足 -「智慧」,訓2:15是結論:「愚人的命運(指死亡),我也會遇到。」其實,人一誕生,便開始向自己的墳墓倒數,即使如此,人不能因循苟且地度日,因為人人都應懷有責任心。訓2:24-25很重要:「24人除了吃喝和享受自己勞作之所得以外,別無更好的事。我也看透了:這是從天主手裏來的。25因為離了天主,誰能有吃的,誰能有所享受。」原來,人所擁有的一切均來自天主,正因人不滿足,便成了財富的奴隸,有些人明知會破壞自己和別人家庭的事,仍然去做。訓2:24-25勸告人要知足,接受天主的安排,無需與別人作比較。
6. 禮儀年曆中,選用訓道篇作讀經只有一次,即本主日,約置於禮儀年的中間(34個主日中的第18主日),目的是要稍為刺激信友,因為每年這刻正當爭秋奪暑季節之時,又熱又悶,教會要提醒我們,只要我們接受天主給每個人的計劃,生命必然有意義。不過,誰能確知天主給他定了甚麼計劃呢?在這方面,我們只能作一般的想法,難以揣測天主對個人特製的計劃是甚麼,訓3:1-8這樣說:「1事事有時節,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時:2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除栽種的亦有時;3殺戮有時,治療有時,拆毀有時,建築有時;4哭有時,笑有時,哀悼有時,舞蹈有時;5拋石有時,堆石有時;擁抱有時,戒避擁抱亦有時;6尋找有時,遺失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7撕裂有時,縫綴有時;緘默有時,言談有時,8愛慕有時,憎恨有時;作戰有時,和睦有時。」用現代的說法:求學階段,應全心求學,避免玩物喪志;為人父者,應努力養妻活兒;作為基督徒,應聽天主的話而實行。總而言之,就是「適當的時間作適當的事」,亦即聖經中「智慧」的定義。要欣賞天主的安排,並信賴祂。
7. 讀經一聽來那麼悲情,教廷的禮委為何要選擇這篇聖經作讀經呢?是因為要配合讀經二和福音,叫人在一切事上都要以耶穌為中心,否則只會「虛而又虛,萬事皆虛。」別的宗教即使也導人向善,但只有基督宗教有耶穌作我們的主,使我們的方法和價值觀有別於他人。
B 答唱詠:詠90:3-4, 5-6, 12-13, 14, 17
1. 詠90談人生所會面對的苦與樂。領經的第一段(詠90:3-4)和第二段(詠90:5-6)說天主是全能的,祂主宰一切生命,故詠90:5說人在上主面前「有如剛出生的嫩苗青草」,但詠90:6卻說:「早晨雖然旺盛繁茂,傍晚割去即形枯槁。」生命轉眼即逝,最重要的是詠90:12,求天主教導我們珍惜生命,「使我們達到內心的智慧」,活得有意義。
2. 答唱詠的訊息是甚麼呢?是要人明白人生苦短,需要天主的聖言,否則只會「虛而又虛,萬事皆虛。」答唱詠回應了讀經一,人的生命只有天主能改變,詠90:17很樂觀:「願上主我們的天主給我們廣施仁風,求你促使我們所行的工作順利成功,求你促使我們所行的工作順利成功。」無論天主如何給我作了安排,我應欣然接受和感恩。
C 讀經二:哥3:1-5, 9-11
1. 讀經二沒有採用哥3:6-8:「6為了這一切,天主的義怒纔降在悖逆之子身上;7當你們生活在其中時,你們也曾一度在其中行動過,8但是現在你們卻該戒絕這一切:忿怒、暴戾、惡意、詬罵和出於你們口中的穢言。」「悖逆之子」指外邦人,作者勸諭猶太人切勿像外邦人地邪惡行為:「忿怒、暴戾、惡意、詬罵和出於你們口中的穢言。」這話為所有非猶太裔信友聽來很難入耳,故不被採用。
2. 如果教會也採用了哥3:6-8,也許能夠推動信友們作反省,「虛而又虛」反映出人生很多的惡習,有些事應做而沒做,反而做了壞事,保祿宗徒在羅7:19也說:「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等於說:本想到聖堂朝拜聖體,卻因天雨而留在家中,結果趁空閒而致電友人講了一小時是非!
3. 關於哥3:8臚列的惡習「忿怒、暴戾、惡意、詬罵和出於你們口中的穢言」,「忿怒」乃由於「自我」;「暴戾」可因言語、眼神、威嚇、欺凌造成;「惡意」出於壞心腸,例如中國政府只有法律而沒有法治!「詬罵和出於你們口中的穢言」,很可惜,這惡習已漫延到大部份的女性,美其名為「潮流」。保祿在哥3:1 說我們「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忿怒、暴戾 … 穢言。」我們應時常反思,我們藉着洗禮成了新的受造物,成了「新人」。
4. 哥3:9-11最重要的片語是「照創造他者的肖像而更新。」天主不會講污言穢語,作為祂肖像的我們也不應講。既然人人都是按天主的肖像而造成,便像哥3:11說:「沒有希臘人或猶太人 …」的分別。哥羅森的信友在言論上、價值觀上和思想上與外邦人無異,宗徒要指出這不是「新人」應有的行為。
5. 讀經二如何與讀經一聯串起來呢?保祿宗徒指出:「忿怒、暴戾、惡意、詬罵和出於你們口中的穢言」的言行就是讀經一所說的「虛而又虛,萬事皆虛。」值得反省:堂區內和信友中,也有些人是陽奉陰違的,他們每星期也許有一小時度着基督徒的生活,彌撒後便故態復萌,迅速「變臉」真似精神分裂,有些教友自圓其說要以生活榜樣來福傳,實質上全無行動來配合,這可稱為「NATO」一族(No action, talk only),真是「虛而又虛,萬事皆虛。」
D 福 音:路12:13-21
1. 有一個人對分得的家產不滿,便求天主出面,他因不滿自己亡父的遺願,便向耶穌指責父的不是。這做法立即連接了讀經一,讀經一教人欣然接受上主所恩賜和安排的,其它的只是「虛而又虛」。耶穌在路12:14答:「誰立了我做你們的判官及分家人呢?」用現代的說法,就是「你應反省一下自己曾怎樣對待父親!」
2. 讀經二回應了讀經一,說有些不應為的行為便要避免,藉着洗禮而成了「新人」所追求的應是天上的事(哥3:1),因為他們已與主耶穌同死同葬了,便應把生活放在分享祂再來時的光榮,物質生活只是短暫人生的點綴。
(丙) 王保誠神父資料
【你所儲備的,將歸誰呢?】
那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向耶穌說:「師傅,請吩咐我的兄弟與我分家吧!」耶穌對他說:「人哪!誰立了我做你們的判官,為你們分家呢?」遂對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
耶穌對他們設了一個比喻說:「有一個富翁,他的田地出產豐富。他心裏想道:我可怎麼辦呢?因為我已沒有地方收藏我的物產。他遂說:我要這樣做:我要拆毀我 的倉房,另建更大的,好在那裏收藏我的一切穀類及財物。以後,我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存有大量的財物,足夠多年之用,你休息吧!吃喝宴樂吧!天主卻 對他說:糊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儲備的,將歸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面前致富的,也是如此。」
路加福音12:13-21
【Reflection on Lk 12:13-21】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rich becomes richer and the poor becomes poorer. Is it really a problem of economy? Or is it just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riches? Jesus warned the people to avoid every kind of greed. A heart full of greed knows no generosity. It’s time for those on top to reach the bottom and allow generosity to flow from the top of the pyramid.
【The Things You Have Prepared, To Whom Will They Be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