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與文割裂的「紅鬍子」效應

Wrightman & Deaux (1977)在談到印象形成的歷程時說,認識一個人就像剝洋蔥一樣,從外表開始,隨著溝通的增加,我們對他的了解由外到內由淺而深。但是在這世界上,交往的時間長到足以讓我們深入其心的對象是相當有限的,尤其是屬於情感性的兩性交往,因為要通過第一關「面試」並不容易,除非「男才女貌」。

人與文割裂的「紅鬍子」效應

小時候曾看過一齣日本古典電影,片中有一個奇醜無比的才子「紅鬍子」(三船敏郎飾),他有一個身高體健、五官俊秀,但肚裡無文的朋友(好像是鶴田浩次郎飾)。這個俊男鍾情於一個能詩能文的閨秀美女,便求助於紅鬍子幫他寫情書。紅鬍子不禁心不禁心入其境地以其豐茂的文才,真摰的愛慕之情,代筆投出一封又一封感人肺腑的情書。那位俊男伺機讓美女隔著花圃窺見他的英姿,紅鬍子則躲在他的背後喃頌他的詩作。如此美麗的詩作;如此英俊瀟灑的身影,美女陷入如癡如醉的幸福中。故事的結局我忘記了,但想到今日的網路情人,這個沉澱近四十年的電影情節卻突然地繃到我的存取記憶體中。

人與文割裂的「紅鬍子」效應

一位學歷並不很高,但對學問素養深懷愛慕的一個現代美女,透過網路結交了一個知識豐富、見解不俗,學歷條件也好的異國華裔男士。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自我揭露,感情滋生到論及婚嫁,男方寄來一筆交通費用,女方遠赴他鄉會情人。萬萬想不到接機的對方是一個「紅鬍子」――又矮又醜又老。第二天女方找機會不告而別,提早乘機返台。心靈契合的網路溝通也跟著結束了。外貌真的那麼重要嗎?

**************************************************

要交一個信得過的朋友,需要知面、知人又知心,即不只知道對方的長相,這個長相並不惹我討厭,更需要了解。對方的性格,及內在的心理狀態。這種內在的東西,很大部分透過非語言的訊息而流露出來,如兩人互動時,視線的角度、眼神的專注、表情的愉悅或嚴肅,身體的張力、手腳的開放或封閉、姿態或音調的高低、說話時咬字的清晰度及速度等等。換句話說,真正要了解一個人,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察言觀色。

可是透過電腦傳遞過來的訊息,只有語意的內容,而沒有可察的言外之音及可觀的神情氣色姿態,因此無法建構接近全人的實質印象。在訊息不完整的情況下,人的想像力有了發揮的空間,而想像出來的人當然與真人有相當的距離,除非被想像的對象,碰巧有符合美好想像的多項條件。《電子情書》的女主角梅格萊恩,在網路上認識了男主角湯姆漢克,並視之為知心朋友。在現實生活裡,她也認識了從事出版業的大財團小開湯姆漢克(她並不知道兩人是同一人)。在真實世界中,她恨透了財大勢強的老闆,覺得他只求事業發展的利潤開拓,根本無視社區文化精神的維護,是一個不值得尊重的人。在網路上,她向她的知心朋友湯姆漢克,大罵財大勢強的湯姆漢克。

人與文割裂的「紅鬍子」效應

**************************************************

相見不如不見

Photobucket

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人容易陷入網路情感?成長於資訊時代的人,都有上網的必然性,但現實生活中空虛寂寞的人會情不自禁地將感情投注在網路上談得來的人。通常會感到空虛寂寞的人,個性比較內向、害羞,他們或不善於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技巧,或只是重視心靈契合的親密關係,而不重視社交性的親合關係(Brehm & Kassin, 1996)。

網路的匿名性與隱蔽性具有助長自我揭露的作用。根據自我揭露的的研究(Jourard, 1971),人可能對兩種人深度自我揭露:一是認為不可能見面的天涯相逢陌生人;一是知己。前者之露在於彼此之間的匿名性,不必擔心他∕她會把話傳到人際網路中的人,跟他們談話就好像隔著簾幕跟神父告解一樣,收回一份一吐為快的舒服效果;或者像在一次天涯旅途中,向一逢水相遇的過客,天南地北自白一番,最後一句 「It is very pleasure to talk with you」,接著bye bye便永不再見。知己之露則是基於信任,網路上的交談對象,其匿名性更高於天涯相逢者,而且又加了一層隱蔽性。網路交友的媒介的基本性質跟筆友相同,但比起前網路時代的筆友相交,網路交友溝通具有促進感情的雙重酵素:速度和連續性。可以預期,網路交友會是廿一世紀的普遍交友型態之一一。

在網路上放進感情的人,推想有一般人際關係的負面特質,如形貌不佳、個性內向、害羞、退縮。對於這些人來說,透過網路擁有一份知己般的感情未嘗不是美事一樁,但是要切記「紅鬍子」效應的見面誘惑。

想像的情人雖然模模糊糊卻幾乎完美的,有幾個人真的能吻合對方的完美框框?何況雙方面都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像時,更是難上加難,故此附諸實際的見面,很可能也是關係結束的時候。

**************************************************

結論

前面所述都是針對親密關係而言。兩性之間情到深處而不想與對方見面,應是少數,但是紅鬍子效應的高度可能性,或許提醒我們網路並非尋求親密關係的良好媒介。然而,網路卻是獲得知識之交的極佳媒介。對人而言,親密感情固然重要,然友誼也重要,尤其建立在知識交流上的友誼。這種友誼既能持久,也能幫助自我成長。不含愛情的友誼關係,即使見面,也不致有紅鬍子效應的問題。

本文引用自:

網路人際互動的特性

E世代心理學桂冠圖書,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

本文作者:李美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