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聖歎(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為什麼叫聖歎,據李伯元的《南亭筆記》記載:「或問聖歎二字何義,先生曰:『《論語》有兩喟然歎曰,在顏淵為歎聖,在與點則為聖歎,予其為點之流亞與。』」可見這是一位率性而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的讀書人。

  金聖的父祖皆布衣,但幼家境尚可,十入私塾,於「稗官野史,所不」,不喜「四」的枯燥乏味,「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其放,溢於言表。因恃才傲物,譏諷考官,遊,而多次被黜。明亡年三十六並改名為人瑞以文評開始了他後半生的生涯,他是希望自己活得久長一些,成為「人瑞」,可以看到清政權的垮臺。這當然是我的猜測,一旦發現那個異族的政權已經鞏固下來,各地的反抗陸續被平息,他就再也按捺不住,要以生命去鬥爭,去反抗了。   



    哭廟事件的發生不是孤立的,它有一個導火線,就是老百姓對清廷壓迫的極度不滿。而這種情緒,在一個非常時期,被宣洩了出來。   



    順治十六年,江蘇巡撫朱國治到任,蘇郡大荒,人稱「朱白地」,十七年十二月,山西人任維初任吳縣縣令,他用殘暴的手段徵收錢糧,「吳縣非刑,預征課稅」,凡欠糧賦不趕緊交齊的,就用有裂紋、被尿水泡過的大毛竹片抽打。受責者,皆鮮血淋漓,俯伏而出,不能起立。這是新政權的殘暴統治,老百姓膽戰心驚,且又無比憤恨。就在矛盾尖銳的時刻,順治皇帝死了。   



    「哀詔」二月初一到了吳縣,巡撫朱國治率撫、按、府、長、吳五署官員齊集府堂設幕哭臨。諸生百余人集中于文廟,鳴鍾擊鼓,旋至府堂,跪進揭帖,相從而至者千餘人,號呼而來,要求懲辦吳縣知府任維初,請他滾蛋。這個動作的政治目的是十分明顯的,試想「國喪」期間,正是「當事戰兢惕厲,禮有弗備,明法隨之」的敏感時期,老皇帝死了,新皇帝還沒有臨朝的「人神乏主,億兆靡依之際」,那麼多的人齊集而來,又不是為了哭喪,而是請願鬧事,豈不令人大駭。


  朱國治當場逮捕了倪用賓等十一人,想以此彈壓事端。但這沒能嚇退蘇州的讀書人。金聖歎目睹並經歷了這一切,當天晚上,熱血沸騰的才子連夜草就了《十弗見》一書,痛快淋漓的揭露當政者的貪贓枉法的種種罪行,最大化地張揚了自己的人格精神。   



    金聖歎和這些讀書人不可能不知道帶頭「抗糧哭廟」的後果,他們就是要在這特定的時刻,置生死於不顧,表明他們無可忍受的政治態度。這是反抗,是對剛剛站穩腳跟的清政權表示江南知識份子的憤怒和人心的向背。   



    金聖歎本來就是一個穎敏絕世,用心虛明,而又意氣風發,自負其才,肆言無忌的大才子,在這場集體請願活動中,毫不隱諱他的人生態度,可以說是置—切於不顧了。   



    他好飲酒,善衡文,評書議論,皆發前人所未發,批改的六才子書——《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西廂》,王應奎在《柳南隨筆》中說:「顧一時學者,愛讀聖歎書,幾於家置一編。」他在家中貫華堂設高座,召徒講經,「每升座開講,聲音洪亮,顧盼偉然,凡一切經史子集、箋疏訓詁,與夫釋道內外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蠻之所記載,無不供其齒頰,縱橫顛倒,一以貫之,毫無剩義。」可見他在吳中文化界的影響。   



    這樣一位才子的出頭露面,對民眾的號召力是巨大的,整個請願活動的規模和分量可想而見。與顧炎武他們武裝抗清的形式不同,金聖歎是坐地而戰,以自己的名人效應,利用和平的手段,給清王朝以難堪。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金聖歎等人遭到了逮捕。朱國治往上呈送的奏疏上羅列這些鬧事者的罪名是:「敢於哀詔初臨之下,集眾千萬,上驚先帝之靈,似此目無法紀,恐動搖人心。」這當然是有關清廷大局穩定的大事,於是朝廷派人在江寧審訊,所有被捕者不分首從,統統判處死刑。《柳南筆記》對這個審訊過程說得更為詳細一些: 



    當是時,海寇入犯江南,衣冠陷賊者,坐反叛,興大獄,廷議遣大臣即訊,並治諸生。及獄具,聖歎與十八人俱傅會逆案坐斬,家產籍沒入官。   



    金聖歎等十八人是同那些武裝反叛的人一同問罪的,可見在清朝的當權者的眼裏,蘇州的哭廟案,是等同於造反的。



    南京的三山街是行刑之所,十八年七月十三日,金聖歎、倪用賓、顧偉業、周江、來獻琪、丁觀生等人,被「背插招旗,口塞栗木」押赴刑場,炮聲一響,「血腥觸鼻,身首異處」。   



    這個慘案發生在康熙元年,剛剛坐上金鑾寶殿的玄燁,在他禦臨天下61年的生涯中,開始了第一次殺戒,儘管其時他還年幼,不可能出於他的個人意志,但不管怎麼說,這筆賬是在他統治的紀年裏算起的。從被壓迫被奴役者的角度去認識,金聖歎的被殺,是讀書人和平請願以死抗爭的第一例,也宣告了以這種方式進行反抗的失敗。   



    事情並沒有到此為止。金聖歎這個奇人的種種行狀,在老百姓中間流傳很廣,其中不少故事被民間文學工作者進行了藝術加工,塑造出各不相同的金聖歎這個文人形象。《丹午筆記》說金聖歎在被逮捕時正在出恭(大便),差役在外面守候,金說:「此之謂公人。」雖是笑話,但也可見金聖歎的臨危不懼。在諸多的流傳故事中,有兩則比較可靠的文字記錄,很是耐人尋味。一是金聖歎的與妻書:「斷頭,至痛也;籍家,至慘也;而聖歎以示意得之,大奇!」二是《清類稗抄》所記:「金人瑞以哭廟案被誅。當棄市日作家書,付獄卒寄妻子。獄卒疑有謗語,呈之官。官開緘視之,則見其上書曰:『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恨矣。』   




    金聖歎歸葬于吳縣藏書鄉五峰山下的博士塢。那是繞過靈岩山往光福去的公路的右側,偌大的地方已成了軍營。據熟悉情況的朋友告知,金聖歎的墓沒有保存下來,在文革中被砸毀了,人們大概多耽於有關他的種種笑話故事,以為是一位佯狂佯顛、德行怪異的封建文人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名叫張采,因過繼給親戚,改姓。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狂傲有奇氣,戴貝殼眼鏡,才華橫溢,有吳縣第一神童之譽。王應奎說他「穎敏絕世,而用心虛明,魔來附之。……下筆益機辨瀾翻、常有神助」。聖歎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逐一點評,稱之「六才子書」。


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五十四歲時因「哭廟案」入獄,冠上「搖動人心倡亂,殊于國法」之罪,獄中有家書:「字付大兒看:鹹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ㄧ傳,我無遺憾矣。金聖歎絕筆。」同年七月十三日於南京三山街頭處斬,臨刑遺言:「豆腐乾與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同案難友共有十八人;據說他的頭落地時,耳裡滾出紙團寫着:「好快刀!」。


胡適說他是「十七世紀的一個大怪傑」,寫過《不亦快哉》三十三則的妙文,妙趣橫生,內容則生活中俯拾即是,如「夏日於朱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不亦快哉!」、「存得三四癩瘡於私處,時呼熱湯,關門澡之,不亦快哉!」。


金聖歎受李贄影響頗深,畢生反抗傳統,「六才子書」的觀念,是受李贄的啟發。明末清初名劇評家李漁《閑情偶記.格局第二》說,「讀金聖歎所評《西廂記》,能令千古才人心死。……自有《西廂》以迄於今,四百餘載,推《西廂》為填詞第一者,不知幾千萬人,而能歷指其所以為第一之故者,獨出一金聖歎……聖歎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晰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清代文壇巨子金聖嘆對清朝大興文字獄極為憤慨,他奔走呼叫“孔夫子死了”,並帶領學生去哭孔廟,表示抗議。清統治者遂以蠱惑倡亂,判以死罪。其子梨兒、蓮子前往探監,涕泣如雨,父子相對慘然。金聖嘆賦詩曰:“蓮子心內苦,梨兒腹中酸。”此詩句語意雙關,對清統治者的殘暴進行了譴責。

金聖嘆被處決時,正值山河淡裝素裹,雪化冰消之際。他翹首蒼天,觸景生情,立就一首自悼詩,並高聲吟誦道:“天生悼我地丁優,萬里江山盡白頭。一時太陽來吊唁,家家戶戶淚珠流。”吟罷,金聖嘆人頭落地。那頭顱滾出數丈,從耳內拋出兩個紙團,監斬官將紙團打開一看,一紙團上寫的是“好”字,另一紙團上寫的是“痛”字。這兩個字是他對百姓深重災難的呼號,也是為自身不幸的哀嘆! 


轉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3/2/27/c10905.htm


其他有關金聖嘆的資料:http://hk.geocities.com/xmu07/literature_thesis1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