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插柳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清明節還有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嚐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紮製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蕩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種女子的游戲,起源很早,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於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節也稱『秋千節』。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點絳脣》詞曾描寫道:『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後來蕩秋千不限於女子,成為男女皆宜的游戲。民俗相傳,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

清明蕩秋千源於民間勞作
清明時節,我國民間還有『蕩秋千』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蕩秋千』源於民間勞作,唐宋時期盛行。清明節蕩秋千,古時女人最愛。
民俗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在勞動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民間最早的秋千活動,人們稱為『千秋』。傳說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時只是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漢武帝時因為它與『千秋萬壽』這個祝壽詞衝突,而改為『秋千』,後來就改為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時期,蕩秋千逐漸成為女子嬉戲玩耍的游戲,女子們衣衫裙裾隨風飄動,搖曳多姿,甚是好看。
民俗專家表示,蕩秋千流傳至今,仍受人們的喜愛。寒冬一過,人們換上春裝,架起秋千,在空中飄來蕩去,翩翩若飛,可以舒展心情,開闊視野,平衡身心,增大膽量,忘卻煩惱。『無風一上秋千架,小姝身材比燕輕』,蕩秋千對於婦女尤其適合,傳統醫學認為女子多郁癥,蕩秋千是非藥物解郁的好方法。時至今日,在兒童公園、兒童樂園裡還專設有『秋千』,供孩子們玩耍。
插柳的風俗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活到哪,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 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近年香港已很少人插楊柳枝的了。
http://internal.big5.dbw.cn/system/2010/03/25/052420092.shtml

全國各地的清明習俗
【河北省】
東 安 縣 清 明 插 柳 、 看 花 。 節 前 五 、 七 日 即 有 人 祭 掃 墳 墓 , 清 明 節 當 天 則 在 自 家 堂 上 祭祖 先 。 永 平 府 以寒 食 前 一 日 為 蛆 日 , 造 醯 醬 。 官 府 祭 厲 壇 。傾 城 男 女 出 郊 踏 青 、 看 花 、 挑 菜 、簪 柳 。 有 諺語 道 : 「 清 明 不 戴柳 ,紅 顏 成 皓 首 」 。 元 氏 縣 清 明 節 又 稱 花 節, 人 家 買 花 置 酒 宴 請 賓客。
【山東省】
招 遠 、 即 墨 、 臨 朐 、 臨 清 等 地 在 清 明 掃 墓 時 , 要 在 墳 上 加 新 土。 據 說 這 是 為祖 先 修 屋 ,避 免 夏 天 漏 雨 。 威 海 、 棲 霞 、黃 縣 等 地 全 族 公 祭 祖 墳 後 , 一 起 吃 祭 後 的 饅 頭 及 菜 餚 , 稱 為 「 房食 」 或 「祊 社 」 。 魯 北 地 區 還 保 留 了 南北 朝時 「 鬥 雞 子 」 的 習 俗 。 濱縣 的 兒 童 , 在 這 天 以 煮 熱 的雞 蛋 互 頂 , 誰 的 雞 蛋 先 破 , 誰 就是 輸 。 齊 山 、 博 山 等地 在 清 明 節 煮 一 鍋 小 米 乾 飯 讓 牛 飽 餐 一 頓, 稱 為 「 飯 牛 」 。 有 諺語 道 : 「 打 千 罵 萬 , 清 明 一 飯 」
。
【山西省】
河 曲 縣 清 明 節 以 黍 米 磿 麵 作 餅 , 稱 為 「 攤 黃 兒 」 。 壽 陽 縣 清 明 節 , 男 女 兒 童 皆 剪 彩 紙成 串 戴 在 頭 上 , 據 說 這 是 古 代 「 彩 勝 」 的 遺 風 。 翼 城 縣 民 預 煮 黑 麵 涼 粉 , 於 清 明 節 切 薄 片 ,淋 上 湯 汁 來 吃 。 解 州 清 明 停 止 一 切 女 紅 , 據 說 此 日 動 針 線 者 , 會 成為 瞎 子 。 平 陸 縣 兒 童 清 明 節頭 上 以 麥 繫 髮 , 祈 求 長 壽 。
【河南省】
鞏 縣 清 明 , 女 婿 也 祭 岳 家 之 祖 墳 。 人 家 祭 祀 青 苗 、 牛 王 、 洪 山 諸 神 。 孟 津 縣 清 明 插 青苗 於 麥 地 。
【陝西省】
興 平 縣 清 明 , 姻 親 間 以 紙 錢 相 贈 , 且 互 相 拜 墓 。 富 平 縣 每 戶 人 家 於 清 明 請 名 山 之 泉 源水 , 共 禮 一 神 。 準 備 牲 禮 來 祭 祀 , 以 祈 求 豐 收 , 稱 為 「 游 水 」 。 同 州 縣 清 明 祭 掃 後 , 折 柳 枝插 門 ; 並 以 紙 錢 縛 樹 幹 , 據 說 如 此 可 以 防 蟲 蟻 。 洛 川 縣 清 明 蒸 饃 為 食 , 饃 四 周 作 鳥蛇 之 形的 裝飾 。 據 說 介 子推 上 綿 山 時 有 鳥、 蛇 保 護他 , 所以 以 此 做 為 紀 念 。
【江蘇省】
泰 州 農 民 於 清 明 節 舉 行 划 船 比 賽 , 稱 為 「 撐 會 船 」 。 鎮 江 人 以 柳 葉 七 片 泡 茶 , 據 說 喝了 可 以 明 目 。 丹 徒 縣 圌 山 附 近 的 鄉 民 , 還 保 留 了 寒 「 望 綿 」 ﹝ 綿 山 ﹞ 的 舊 俗 。 上 海 舊 俗 在 清明 節 吃 桃 花 粥、 紫 筍 茶 , 並 有 祭 厲 台 、 迎 城 隍 出 巡的 習 俗 。武 進 縣 方 茂 山以 清明 為 龍 母 化 身 之 日 ,鄉 民 競 相 拜 禱 。
【安徽省】
徽 州 府 於 清 明 淘 新 泉 釀 酒 。 貴 池 縣 清 明 節 , 婦 女 製 米 繭 以 祭 蠶 姑 , 祈 禱 蠶 桑 有 好 收 成。 涇 縣 稱 清 明 為「 插柳 節 」 。 壽 春 清明 , 家 家 插柳 ,並 懸 紙錢 於 墓 樹 , 稱 為 「 贐 野 鬼 」。
【浙江省】
海 寧 縣 清 明 夜 , 養 蠶 人 家 睡 覺 時 會 把 蠶 子 裹 在 棉 衣 之 下 , 據 說 蠶 子 得 了 人 氣 才 會 容 易繁 殖。 嘉 興縣 清 明 夜 吃 青 螺 , 稱 為 「 挑 青 」 。 海 鹽 縣 清 明 有 龍舟 之 戲 。 台 州 府清 明 簪 柳 , 稱 為 驅香 九 孃 。 紹 興 人 上 墳 時 , 要 準 備一 些 糖 果 、餅 乾 , 稱 為「 上 墳 果 」, 發 給 住 在 祖 墳 附 近 的 兒 童 。
【江西省】
新 建 縣 清 明 拜 掃 , 例 用 春 餅 。 永 豐 縣 清 明 掃 墓 以 前 三 後 七 為 期 。 除 例 行 的 牲 禮 外 , 還以 米 粉 作 果 , 稱 為 繭 果 , 或 壓 糯 米 為 糕 ,澆 上 糖 汁 ,稱 為 飯 果, 猶 有 寒 食 之 遺風 。 安義 縣 清 明 祭 掃惟 男 丁 行 祭, 婦女 皆 不 參加 。
【湖南省】
長 沙 府 清 明 插 柳 , 稱 為 「 記 年 華 」 。 永 州 府 清 明 節 凌 晨 汲 水 , 經 數 月 味 色 不 變 , 用 以造 酒 尤 佳 。 新 田 縣 農 諺 : 「 清 明 晴 , 萬 物 成 」。
【福建省】
福 州 清 明 , 東 郊 踏 青 之 遊 人 甚 盛 , 大 多 拾 野 菜 煮 臛 , 稱 為 煮 菜 臛 。 惠 安 人 掃 墓 時 放 紙鳶 , 吹 麥 簫 。 泉州 清 明 吃 「 潤 餅 」 、 製 「 腳 目 粿 」 ,這 是 一 種 球狀 的點 心。 據說 清明 節吃 了 腳目 粿, 可以增 加 腳 力 。十 歲 以 下 的 小 孩子 也在 清 明節 糊 彩 色的 小 旗 為 戲 。
【四川省】
川 東 重 慶 、 萬 縣 等 地 , 舊 時有 「 上 野 墳 」 的 習 俗 。 清 明 節 前 後 , 三 兩 女 子 結 伴 攜 酒 食 往 郊 外 野餐 。 不 管 是否 相 識 的男子 均可 入 席 同 樂。 什 邡 等 地 , 婦 女 以 薺 菜 花沾 油 後投 入 水 中 , 視 水 面 花 紋 以 卜 吉 凶 , 稱 為 「 油 卜」 。 成 都 一帶 則賣 炒米 團 ,上 面 點染 彩色 , 以 線 相 串 ,稱 為 「 歡 喜 團 」。
【廣東省】
乳 源 縣 稱 清 明 前 十 日 為 「 禁 風 」 , 縣 民 都 在 頭 上 戴 桃 葉 。 埔 陽 縣 清 明 掃 墓 後 「 頒 胙 」, 即 由 主 祭 人 主 持 , 將 掃 墓 的 祭品 烹 調 後 ,請 上 墳 者 食 用。 廣 寧 縣清 明 掃墓 , 稱 為 「 拜 山 」。
【廣西省】
橫 州 鄉 民 清 明 節取 柳 葉 及田 螺 浸 水 洗 眼 睛 ,據 說 可 使 眼 睛明 亮 。 興 仁 縣 掃 完 墓後 , 以 白紙 作長幡 掛 在 墓 頭 , 稱 為 「標 墳」 , 又 叫「 掛 青 」 。 開 陽 縣 掃 墓時 , 由 值 年 主 祭 備 酒 食 以 祭 。祭 畢 , 親 友就 近飲 宴 , 稱 為 「野 餐」 。
【台 灣 】
漳 州 人多 在 三 月 三 日 ( 俗 稱 三 日 節 ) 上 墳 , 泉 州 人 則 在 清 明 節 掃 墓 。 關 於 這 個 日 子 的 岐 異 , 有 一 種說 法 是 : 漳 、 泉 人 常 因 清 明 節 買 菜 引 發 糾 紛 , 彼 此 械 鬥 。 所 以 由 官 府 出 面 調 停 後 , 規 定 漳 州人 在 三 日 節 、 泉 州 人 在 清 明 節 掃 墓 。 連 橫 的 《 台 灣 通 史 》 ( 一 九 一 八 ) 卷 二 三 記 載 :
三 月 初 三 日 , 古 曰 上 巳 。 漳 人 謂 之 三 日 節 , 祀 祖 祭 墓 。 而 泉 人 以 清 明 祭 墓 謂 之 嘗 墓 ;嘗 , 春 祭 也 。 祭 以 餑 餅 , 治 牲 醴 , 掛 紙 錢 , 歸 乃 食 之 。 餑 餅 以 麵 為 衣 , 內 裹 蔬 菜 , 炸 油 者 謂之 春 餅 。 嘗 墓 之 禮 , 富 貴 家 歲 一 行 之 , 常 人 則 兩 、 三 年 一 行 。 婦 孺 歸 時 , 各 插 榕 枝 於 髻 , 以祓 不 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