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跟皇帝同姓不會被殺也不需改姓,而同名者必須改名。
姓氏開始的時候主要是貴族才有的,所以在周代以前,基本上能跟國王同姓,幾本就是皇族。後來到了戰國秦漢時期,逐漸普及開來。同姓就非常多了。而且皇帝為了拉攏少數民族或是高級將領,經常賜姓自己的姓氏。漢朝的匈奴,基本都姓劉,唐朝黨項族等國姓是李,還有滿人改的漢姓。
姓氏原本無所謂好與壞,譬如張、王、李、趙,似乎就很難區分彼此的高下。然而,原本平平常常的姓氏,一旦成為皇帝的姓氏,便立即身價百倍,被尊為「國姓」。能和皇帝同姓即是一種榮耀,能同宗同族就更是一種無形的政治資產。
有時,某些動物也沾國姓的光而受到特殊保護。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鯉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唐朝的鯉魚可真是躍過龍門,好造化了。
避諱是中國古代為迴避君父尊親的名字的一種要求。在言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長上的名字一律要迴避,否則認為極不禮貌。取名時也不能取他們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這種要求也曾經適用於中華文化圈臨近國家,例如日本。
避諱從周朝開始就有了,但當時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不用迴避,有一個字相同也不用迴避。到了漢朝,這種要求變得非常嚴格。地名、物名、官名、人名都要迴避皇帝的名字。到了唐朝,有一個字相同也必須迴避了,當時著名詩人李賀就是因為其父名「晉肅」,而不得參加進士考試,致使終身不得志。
不避諱的後果
在古代,避諱被明文寫進了法律。唐朝的法律規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退休浙江布政使彭家屏在族譜《大彭統記》刊登河南生員段昌緒家存吳三桂文告時,乾隆帝之名諱弘曆不缺筆,導致令彭家屛自殺及斬段昌緒。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江西書生王錫侯在他刪簡康熙字典寫的字典《字貫》凡例寫入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之名諱(玄燁、胤禛、弘曆),沒有缺筆避諱,也有批評康熙字典「然而穿貫之難」的內容,被認爲非常不敬,而被處斬滅族。
避諱的種類
迴避君王的名字,叫做避公諱或國諱。一般適用於過去七世代以內。
避諱自己家族的長輩的名字,叫做避家諱。
迴避聖人的名�
��,叫做避聖人諱,例如邱姓就因避諱孔子的名字「丘」而產生。
避諱的方法與實例
陳垣《史諱舉例》曰:「避諱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筆。」
改字法:遇到要避諱的字時使用其他別字代替。
例如:
秦始皇名嬴政,「政」與「正」同音,所以秦代稱「政月」為「正月」,「正」字改唸平聲,甚至改稱「端月」。
避漢高祖劉邦諱,「相邦」改「相國」。漢以後王朝復稱「相邦」。
避漢景帝劉啟諱,「啟蟄」改驚蟄。
避東漢光武帝劉秀諱,西漢孝廉「秀才」改「茂才」。
避漢明帝劉莊諱,莊姓的一部分改為嚴姓。
避漢靈帝劉志諱,東觀漢記的「志」改稱「意」。
避晉宣帝司馬懿諱,三國志將吳懿改「吳壹」。
避晉文帝司馬昭諱,王昭君改稱 王明 君,蔡昭姬改稱蔡文姬,韋昭改稱韋曜。
避西晉愍帝司馬業諱,建業(今南京市)改名為建康。
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世」、「民」常改為「代」、「人」。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句子「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中的「人風」實際上是指「民風」,是為此而改。
孔子之名丘曾經是金朝的聖人諱,所以丘姓的一部分改為邱姓。
避清康熙帝玄燁諱,故宮玄武門改神武門,而「玄孫」改「元孫」皇。
避清雍正帝胤禛即皇位起之諱,同輩排行用字「胤」改「允」。
避清乾隆帝弘曆諱,曆常改為歷,而大清曆法時憲曆改時憲書。嘉納治五郎的弘文館改「宏文館」。
避清道光帝旻寧諱,北京外城廣寧門改名廣安門。
史上亦有皇帝即位時,將名字易為罕用字,使擾民程度降至最低。例:
漢宣帝劉詢,原名病已。
清嘉慶帝顒琰(Yngyǎn, ㄩㄥˊ ㄧㄢˇ),1796年即位前原名永琰。
清道光帝旻寧,1820年即位前原名綿寧。
空字法:遇到要避諱的字時不填寫。
例如「觀世音」被稱為「觀音」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
缺筆法:當遇到要避諱的字時,在該字上少寫一筆。
例如:
把唐太宗的名字李世民中的「世」少寫一劃。
康熙字典將康熙帝玄燁諱各缺一筆。
日本明治時代,對於仁孝天皇(惠仁)、孝明天皇(統仁)、明治天皇(睦仁)的名諱「惠」、「統」、「睦」缺筆。
近代
tyle="COLOR:windowtext;TEXT-DECORATION:none;">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位時,「儀」曾經是避諱字。清朝滅亡後,中國不再避國諱。現在雖然已經不講究這些避諱習俗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時盡量不取同父輩或祖輩同名或同音的字作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