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黃裳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黃裳四川的茶館,實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講到茶館,似乎並不覺得怎麼稀奇,上海、蘇州、北平的中山公園……就都有的。然而這些如果與四川的茶館相比,總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區別。坐在北平中山公園的大槐樹下吃茶,總非雅人如錢玄同〔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號疑古。浙江吳興人。語言學家。先生不可吧?我們很難想像短裝的朋友〔短裝的朋友〕代指體力勞動者。坐在精緻的籐椅子上品茗〔品茗(míng)〕品茶。。蘇州的茶館呢,裏邊差不多全是手提鳥籠、頭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中,就曾經出現過這種人物。總之,他們差不多全是有閑階級,以茶館為消閒遣日的所在的。四川則不然,在茶館裏可以找到社會上各色的人物。員警與挑夫同座,而隔壁則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學生借這裏做自修室,生意人借這兒做交易所,真是:其為用也,不亦大乎!
一路入蜀,在廣元開始看見了茶館,我在郊外等車,一個人泡了一碗茶坐在路邊的茶座上,對面是一片遠山,真是相看兩不厭,令人有些悠然意遠。後來入川愈深,茶館也愈來愈多。到成都,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成都有那麼多街,幾乎每條街都有兩三家茶樓,樓裏的人總是滿滿的。大些的茶樓如春熙路上玉帶橋邊的幾家,都可以坐上幾百人。開水茶壺飛來飛去,總有幾十把,熱鬧可想。這種宏大的規模,恐怕不是別的地方可比的。成都的茶樓除了規模的大而外,更還有別的可喜之處,這是與坐落的所在有關的。像薛濤①〔薛濤〕唐代女詩人。井畔就有許多茶座,在參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應當是不壞的吧。吟詩樓上也有臨江的茶座,只可惜樓前的江水,頗不深廣,那一棵樹也瘦小得可憐,對岸更是些黑色的房子,大概是工廠之類,看了令人起一種局促之感,在這一點上,不及豁蒙樓遠矣。然而究竟地方是好的。如果稍稍運用一點懷古的聯想,也就頗有意思了。
武侯祠裏也有好幾處茶座。一進門的森森古柏下面有,進去套院的流水池邊的水閣上也有。這些地方還兼營菜飯,品茗之餘,又可小酌〔小酌(zhuó)〕簡單地吃喝一頓。。實在也是值得流連的地方。
成都城裏的少城公園的一家茶座,以用薛濤井水作號召,說是如果有人嘗出並非薛濤井水者當獎洋若干元雲。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成都人的風雅,真有如那一句話,有些雅得俗起來了。其實薛濤井水以造箋有名,不聽見說可以煮得好茶。從這裏就又可以悟出中國的世情,只要有名,便無論什麼都變成了好的。只要看街上的匾額,並不都是名書家所題,就可以得知此中消息了。
大些的茶樓總還有著清唱或說書,使茶客在品茗之餘可以消遣。不過這些地方,我都不曾光顧過。另有一種更為原始的茶館附屬品,則是“講格言”。這次經過劍閣時,在那一條山間狹狹的古道中古老的茶樓裏看見一個人在講演,茶客也並不去注意地聽。後來知道這算是慈善事業的一種,由當地的善士出錢雇來講給一班人聽,以正風俗的。
這風俗恐怕只在深山僻壤還有留存,繁華的地方大抵是沒有了的。那昏昏的燈火,茶客黯黑的臉色,無神的眼睛,講者遲鈍的聲音,與那古老的瓦屋,飛出飛入的蝙蝠所釀成的一種古味,使我至今未能忘記。
隨了驛運的發達、公路的增修,在某些山崖水角,宜於給旅人休息一下、打尖的地方,都造起了新的茶館。在過了劍閣不久,我們停在一個地方吃茶,同座的有司機等幾個人。那個老闆娘,胖胖的,一臉福相,穿得齊齊整整,坐下來和我們攀談起來。一開頭,就關照灶上,說茶錢不用收了。這使我們擾了她一碗茶。後來慢慢地談到我們的車子是燒酒精的,現在酒精多少錢一加侖,和從此到梓潼還得翻幾個大山坡,需要再添燃料了。最後就說到她還藏有幾桶酒精,很願意讓給我們,價錢決不會比市價高。司機回復說燃料在後面的車子裏還有,暫時等一下再說。那位老闆娘看話頭不對就轉過去指著她新起的房子,還在塗泥上灰的,給我們看了。她很得意地說著地基買得便宜,連工料一起不過用了五萬元,而現在就要值到十萬元左右了。
到重慶後,定居在揚子江濱,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家茶館,榜曰“鳳凰樓”,這就頗使我喜歡。這家“鳳凰樓”只有一大間木頭搭成的樓,旁邊還分出一部分來算是藥房,出賣草藥和一些八卦丹、萬金油之類的“洋藥”。因為無處可去,我們整天一大半消磨在那裏,就算是我們工作的地方,所以對於裏邊的情形相當熟悉。老闆弟兄三人。除老闆管理茶館事務外,老二是郎中,專管給求醫者開方,老三則司取藥之責。所以這一家人也很可以代表四川茶館的另一種形式。
我很喜歡這茶館,無事時泡一杯“菊花”坐上一兩個鐘頭,再要點糖漬核桃仁來嚼嚼,也頗有意思。裏邊還有一個套閣,小小的,卷起竹簾就可以遠望對江的風物,看那長江真像一條帶子。尤其是在煙雨迷離的時候,白露橫江,遠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霧鬢雲鬟,使我想起了古時候的美人。有時深夜我們還在那裏,夜風吹來,使如豆的燈光搖搖不定。這時“么師”(茶房)就輕輕地吹起了簫,聲音極低,有幾次我弄不清楚這聲音起自何方,後來才發現了坐在灶後面的“么師”像幽靈一樣地玩弄著短短的簫,那悲哀的聲音,就從那裏飄起來。
有時朋友們也在“鳳凰樓”裏打打Bridge①〔Bridge〕指橋牌。,我不會這個,只是看看罷了。不過近來樓裏貼起了“敬告來賓,嚴禁娛樂,如有違反,與主無涉”的告白以後,就沒有人再去“娛樂”了,都改為“擺龍門陣”。這座茶樓雖小,可實在是並不寂寞的。
1943年
******
文章寫四川茶館的特色與“可喜”處,兼及和茶館有關的生活片斷,讀者既從中獲得“四川茶館多”的鮮明印象,又得以窺見當時四川世風民情之一斑。不過, 本文寫於20世紀40年代,如今四川的茶館又怎樣了呢?四川的同學可以談談今天茶館的面貌,其他地方的同學可以介紹家鄉的有特色的場所。
本文的特點:
Ø 抓住茶館的特別之處深入描寫:同是茶館,其中的差別不少,這就要求作者超越一切之上,善於同中見異,使之清楚地表露眼前。開首就寫四川茶館跟各地迴異,成功地引人入勝,從而繼續看個究竟,之後再描述四川各地的茶館,可謂層次分明,由外而內,更能清楚展示出各地茶館的差異,手法高明。
Ø 通過對茶館的觀察,表現四川的民俗風情:作者描寫茶館時捎帶幾筆,涉筆成趣,即生動地展開了茶館老闆娘的精明,以薛濤井水號召的心態,劍閣古茶樓中講格言的情景等。
Ø 充滿主觀的感受:黃裳所以把重慶的鳳凰樓茶館放在最後才寫,是因為它是作者常到的地方――一處熟悉的地方,故此充滿感情,文中提及捲起茶館的竹簾,可以看到像帶子的長江直至深夜…濃郁的四川情植入讀者的心坎。
鳴謝: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的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