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暑養生


小暑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歷書》記載:「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 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 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 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時至小暑,綠樹濃蔭。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 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集中時段。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 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 所以在農事上,人們都會注意及早分別采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留意預防。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因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 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夏季養生 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


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癥;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 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 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饑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饑渴 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欲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 勞」。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小暑過後,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 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 上。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活動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星, 閃閃移動,在徐徐的輕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勤勞的人們,夜以繼日,全身心投入利益家庭、社會的工作。猶如夏夜天空的星月,照亮幽暗的深谷,清涼 大眾的身心世界。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節氣與民俗】國曆七月七或八日、太陽過黃經一0五度、氣候漸熱是為『小暑』。天氣開始逐漸炎熱、
暑是炎熱之意、節氣中有大小暑之分、象徵氣候之炎熱應有程序之分。小暑若突然進入酷
熱的氣候、作物則無法成長收穫、因為作物的成熟需要氣候因子相配合、供給必須之溫度
雨水等、所以說小暑過後、稻子一日熟三分、青稻沒青米。農諺【六月鯊、狗不拖】、【
六月芥菜假有心】、芥菜六月尚無心。但北部沿海六月盛產鯊魚。


【節氣與諺語 】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後天氣一天比一天熱。
●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小暑吹東風,大暑傍晚紅霞滿天,都是颳颱風徵兆。
●六月初一,一雷壓 九颱,無雷便是颱:民間常以六月初一是否打雷預卜當年是否有颱風。
●六月六下雨,一百日見霜:六月六日下雨,占當年秋冬會很冷。
●六月六,仙草水米笞目:仙草水與米笞目是台灣夏天最佳消暑食品。
●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六、七月為颱風旺季,六月初旬、七月中旬的颱風最強烈,須慎防之。




 


小暑節氣在中醫養生中的地位


  在節氣中,小暑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專家介紹,小暑時節,大地上不再有涼風,所有的風都帶著熱浪。暑是炙熱的意思,小暑自然為小熱,還沒有熱到 極致。俗語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中醫認為,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人體的飲食、運動應該有與此季節相對應的改變。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 伏夏三伏天


  冬病夏治具體是指哪些病?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容易在冬季加重的病症,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咽炎(梅氣)扁桃腺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 節炎,疼痛性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還有老年畏寒症,以及屬於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夏治指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並趁其緩解時採用辯證施治,適當 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


  治療方法有辯證施治,內服中藥,針灸按摩,貼膏藥等方法,從而達到一定的療效。


  1)針灸按摩:能醒穴、溫經、通絡等作用。如:天突,中、肺俞、心俞、大椎等穴。


  2)藥物常選用:辛溫芳香,逐瘀溫陽,驅寒等功效藥物;如:白芥子、蘇子、麻黃、桂枝、竹瀝、地鱉蟲,薑汁等。


  適合小暑節做的運動有哪些?


  醫師建議,夏季適宜游泳、散步、郊遊等活動,能起到健脾、養生、生津之效。


  游泳健身運動,早在《詩經》中就有泳之遊之的詞句,游泳既能消暑取涼,又能從中得到樂趣與鍛煉。專家建議,游泳要注意不要空腹游泳或者飯後立即游泳,而且游泳時間不要過長,以半小時為宜,下水前要做些適當的運動熱身。


  散步、郊遊,能讓人節欲守神,善於滿足,以保持樂觀的情緒,戒燥戒怒,努力培養自己處事不驚,遇事不亂的心態。如《內經》所說更宜調息淨心,常好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心熱矣,做到心靜。


  小暑節氣從穴位入手護佑脾胃


  溫補扶正四大穴


  因為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但中醫很多專家更主張補脾胃,認為脾胃的強弱是 決定壽命的關鍵。《景嶽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通過調理 脾胃,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對整體狀態進行調整,可以防止衰老。


  中醫認為,溫補莫過於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宋代醫家竇材《扁鵲心書》的一句話:人于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4個穴位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能養脾胃;


  命門(位於第二腰椎下兩腎俞之間)顧名思義,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


  每天對這4個穴位艾灸1020分鐘,以皮膚發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增強抗病能力。平時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小暑补肾吃什么好呢?今天小编推荐一些补肾的食物给大家,帮助大家在小暑节补肾养肾,强健体魄。


  1.山药


  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功,无论是阴虚火旺或是肾气不固而遗精早泄者,均宜常食多食。唐代食医孟诜曾说:“山药利丈夫,助阴 力。”《日华诸家本草》记载:“山药助五脏,主泄精健忘。”《本草求真》亦云:“山药,本为食物,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若能配合其他补肾固精食品, 如芡实、莲子等一并服食,效力更佳。


  2.芡实


  性平,味甘涩,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明代医家缪希雍称芡实为“补脾胃,固精气之药也”。《本草纲目》也认为,芡实“益肾,治遗精”。wuyi 洛在《本草从新》中亦云:“芡实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古代不少治疗遗精早泄的名方,如金锁固精丸、玉锁丹、水陆二仙丹等,均是以芡实为主, 配合莲须、龙骨或金樱子等研制而成。《本草新编》的经验是:“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


能补肾固精,为滋补强壮食品,肉能润养,皮能敛涩


  3.胡桃仁


  能补肾固精,为滋补强壮食品,肉能润养,皮能敛涩,故肾虚遗精者宜食之。明代医家缪希雍说:“胡桃能入肾固精”。清·黄宫绣亦云:“胡桃涩精固 肾。”《普济方》中记载:胡桃治“水弱火强,精自溢出。”这又说明对于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的遗精早泄者亦宜。《御药院方》中介绍:“胡桃一味,勿去黄皮, 空腹食之,最能固精。”


  4.白果


  又称银杏,对遗精者宜蒸熟、炒熟或煨熟食用。明·李时珍曾说:“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本草再新》 认为,白果“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民间常将白果作为治疗遗精的食品。如《山东中药》中载:白果“治遗精,遗尿。”《湖南药物志》中介绍:“治梦遗:银杏 三粒,酒煮食,连食四至五日。”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的经验有二,一是用白果仁10克,炒后入水煎,加糖,连汤食之,或炒燥研粉服。二是用生白果仁 2~3粒,研末,另取鸡蛋1个,开个小孔,将白果末塞入鸡蛋,以纸糊封,于饭锅上蒸熟,每日吃蛋1~2个。


  5.莲子


  性平,味甘涩,能养心、益肾、补脾、固涩,体虚遗精早泄之人均宜食用,尤其是心肾不交而遗精者,食之更佳。正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说:“莲肉清心 固精,安靖上下君相火邪,使心肾交而成既济之妙。”所谓“君相火邪”是指心火肾火,心肾不交而言。《玉楸药解》中亦云:“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 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清代名医王孟英也指出:“固下焦,已遗精,可磨以和粉作糕或同米煮为粥饭,健脾益肾,颇著奇勋。”古代用以治疗 “心肾不交而遗精”的清心莲子饮和瑞莲丸,治“梦遗泄精”的莲肉散等,均是以莲子为主的名方。


  6.莲子心


  为成熟莲子种仁内的绿色胚芽,民间常用以泡茶饮,有清心火,止遗精的作用,对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的遗精患者,食之最宜。如《随息居饮食谱》所 云:“莲子心敛液止汗,清心安神,止血固精。”《温病条辨》中亦说:“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这正是莲子心 交通心肾的解说。《医林纂要》还介绍一法:“治遗精:莲子心一撮,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钱,白汤下,日二。”这更增强了清心去热的作用。


  7.莲须


  又称莲花蕊,为莲花的雄蕊。性平,味甘涩,有清心、益肾、涩精的作用。适宜心肾不交,阴虚火旺型遗精早泄者泡茶频饮。如治“遗精梦泄”的固精 丸,治“精滑不蔡”的金锁固精丸等皆用之。明代医家李时珍说:“莲须甘涩,清心止血,通肾固精”,可治“男子肾泄。”《本草经疏》中也认为莲须“治梦遗精 滑最良”。


  8.豇豆


  性平,味甘,其功有二,一是健脾,二是补肾,凡肾虚遗精者宜食之。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生精髓。”现代《四川中药志》中亦载:“豇豆滋阴补肾,健脾胃,治肾虚遗精。”


  9.柏子仁


  性平,味甘,有养心、安神、益智之功,对于劳心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心神失养,怔忡惊悸,健忘遗精早泄之人,经常食用,有宁心定志,补肾 滋阴的效果。著名古方“柏于养心丸”用于遗泄之证,就是以柏子仁为主。所以,明·李时珍称赞说:“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 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10.金樱子


  俗名糖罐子、山石榴。其果实酸甜可食,并可以熬糖或酿酒,有涩精止遗的功效。《别录》云:“金樱子止遗泄。”《蜀本草》说它“涩精气。”《滇南 本草》亦云:“金樱子涩精遗泄。”古代医家在治疗遗精的方剂中,每多用到金樱子。《明医指掌》中有一名方——金樱子膏:“治梦遗,精不固:金樱于十斤,剖 开去子毛,于木臼内杵碎,水二升,煎成膏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中亦有介绍,治“遗精早泄:金樱子1500克,臼中捣碎,加水煎3次,去渣,过滤后再 浓煎,加蜂蜜收膏,每日临睡时服1匙,开水冲服”。


  11.凉粉果


  俗称木馒头。性平,味甘。明·李时珍说它能“固精”。《乾坤生意秘韫》中介绍:“治惊悸遗精:木馒头、白牵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米饮调下。”《上海常用中草药》亦载:“治阳痿遗精:凉粉果12克,律草12克,煎服,连服半个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