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報:港鐵頻傳壞消息 政府須搞好管理


2014年04月30日 10:16    稿件来源:香港新報

http://img4.wikia.nocookie.net/__cb20090816094402/hk-rail/zh/images/7/76/DSC05020.JPG

  香港新聞網4月30日電 港鐵西九龍總站的醜聞愈揭愈多,繼聲稱因黑雨水浸,導致工程延誤9個月後,日前又發現原來在B4層,仍然有大量的花崗岩尚未處理,因而出現了“消失的B4 層”,但在去年的交代報告中,卻沒有提及此事。這事件顯示有人“講大話”,政府和立法會十分重視此事,港鐵必須交代。


  香港《新報》社論指,事實上,港鐵問題早有朕兆,工程總監周大滄提早退休是其一,其實他才續約不久,新合約到2016年才屆滿。按傳統智慧,一 家公司的高層突然“跳船”,正是這公司發生大醜聞的先兆,我們相信,這一次地鐵也不例外,估計在政府和立法會努力調查之後,將會揭露出更多更嚴重、更令人 震驚的事來。


  鐵路曾經是港人驕傲


  香港的鐵路史始於1898年,港英政府和滿清政府協議建造一條貫通九龍和廣州的鐵路,是為“九廣鐵路”,在1910年建成通車。


  其後數十年,這條鐵路陸續發展,增建了多個車站,也從蒸氣發動引擎,改成柴油發動,再變成今日的電氣化。


  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東鐵”,而其在新界西北部份的“西鐵”,則在1998年施工,2003年完成。至於馬鞍山鐵路則於2001年興建,2004年竣工通車。


  地下鐵路則從1967年開始研究,1975年開始興建第一段觀塘線,1979年完工通車,然後它陸續發展,先後興建了荃灣線、港島線、將軍澳 線、機場快線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地鐵曾經以管理優良出名,那時,它是香港人的驕傲,曾經奪得過多項國際管理優良大獎,包括了2008年的“亞太區最佳鐵 路”,2009年也入選了“亞太區最佳鐵路”的最後5強,而多個城市的地鐵,都引進過香港地鐵的模式,並且讓港鐵參與經營,這其中包括了深圳、杭州,甚至 遠至歐洲,包括倫敦在內的多個城市,以及澳洲等等。


  然而,同是由香港人管理的九廣鐵路,卻是管理差劣,事故頻生,引起了傳媒圍剿、市民以及不滿。


  到了2006年,政府忍無可忍,終於出手整治,搞了“兩鐵合併”,把管理不善的九鐵,併進了管理好得多的港鐵之內,意圖由地鐵去糾正九鐵的差 劣。但事與願違,在兩鐵合併之後,地鐵非但沒有搞好九鐵,反而趨向九鐵的水平!例如說,在合併4年後,港鐵服務延誤個案由2008年的240宗 ,增至2010年278宗, 上升了16% , 在2011年更錄得300宗延誤事故,其中超過一半是因為機件故障,在近兩三年間,更是大型事故頻生,屢屢上了報紙的頭條,成為了廣大市民關注的目標。


  近年港鐵故障頻生是客觀事實,不容否定。問題只在:究竟原因為何而已。


  我們在前面提過,兩鐵的合併可能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港鐵在2007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也不排除港鐵為了“追數”,搞好業績,因而釀成苦 果;例如,港鐵為了削減成本,大幅減少了保養及相關工程的開支,並且大量聘請外判公司去做保養維修工作,令到維修質素下降,引致意外。


  勘探避開高爾夫球場


  至於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有關西九龍總站的花崗岩問題,碰巧位於高爾夫球練習場的下方,港鐵卻刻意避開了這個部位的勘探,這難免令人想到,上屆曾蔭權政府難辭其咎,不排除迴避勘探和曾蔭權的拍馬屁政策有關係。


  另一方面,梁振英政府的交通運輸政策,傾向於以鐵路為主,以道路為輔。而今日的港鐵加上輕鐵,每年載客量是18億人次,是香港的第一位,可知其對市民何等重要。


  在大原則上,我們並不反對梁政府這個大政策,然而,當港鐵的服務跟不上時,也許,梁政府應該“停一停,想一想”,先把港鐵的管理搞好了,才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淮鹽荔枝米俐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