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五章 明清散文
 
第一節 明代散文
 
一、明代散文概說
明代散文發展不大,重於摹擬,其地位不如唐、宋,這點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很大的關係。統治者用高壓手段箝制文人,大興文字獄,文人往往因為一字一句之誤而遭殺身之禍,所以他們不得不謹慎小心,避免談及政治,故明初很少有反映現實的作品。另一方面,統治者為了箝制知識份子的思想,大力提倡程朱理學,下令重修《四書》《五經》,制定八股取士的科學方法,根據《四書》、《五經》命題,格式及字數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文人不能發揮自己的思想,他們寫文章只是「為古人說話」,故此大大的限制了文人的思想,束縛了他們的創作性。影響所及,文學的觀點及方法也無從發揮,致滞留不前。但明代文壇流派紛紜錯雜,中國古代散文此時走上一個大改革階段,新舊兩派爭衡,形成文壇上前所未有的奇觀,此時文壇上之見解却又在唐宋之上。
 
唐宋時興起的古文到了明代已見流弊,所以有不少作家主張學習周秦西漢的文章來糾正缺點,
有些人則反對模仿秦漢,主張學習韓、柳,於是文學派系紛立,黨同伐異。
 
二、分期和流派
1 四大家統治時期從明開國到永樂初年(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四零三)文壇上以宋濂、劉基、王樟、方孝孺為領袖,稱明初四大家。他們主張復古,作風平實沉厚,但缺乏獨創精神。
 
2 臺閣體支配時期從永樂初年到弘治中葉(公元一四O三至一四九七),因為政治安定,宰輔權臣多寫歌功頌德詩文,把詩文作為點綴昇平的工具,作品溫厚和平,雍容華貴,但沒有思想,沒有氣度,只是應酬之作。代表作家是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由於統治者提倡和推崇,這種風氣壟斷文壇約達百年之久。
 
3「前七子」復古時期,從弘治中葉到正德末葉(公元一四九七—一五二一)有七位作家左右文壇,他們是李夢陽、何景明、徐真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稱「前七子」。他們繼承明初復古觀念,正式提出「擬古主義」作號召,反對空疏的臺閣體。他們的主張有二:
 
a 文崇秦漢,詩必盛唐他們認為文學不是進化的,先秦兩漢散文,漢魏古詩和盛唐的近體詩才算絕對完美,所以東漢以後的文章和天寶以後的詩都可以不讀。
 
b 摹擬為創作文學的途徑既然文學是古代的好,所以他們主張以先秦漢魏文學作為藍本,然後從篇章結構到一字一句都進行摹擬,以得古人神髓,用不着創造一種獨特的風格。
 
復古運動本為矯正「臺閣體」的流弊而提倡,但因為只重摹擬,使自己成為古人的影子,於是又把文學引導到更黑暗的深淵。
 
4 唐宋古文派中興時期從嘉靖初年到隆慶之間(公元一五二三一五七二)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等起而矯正「前七子」的盲目擬古,他們有意識地以唐宋散文作為學習的典範,要學宋代歐、曾之通順文體。他們承認文學的時代性和作家的個性,所以主張「直抒胸臆」,要有「真精神」。此派雖是推翻秦漢桎梏却陷入唐宋窠臼,未能擺脫形式主義的約束。此派中以歸有光成就較大,他是極力反對復古主義的人物之一。他說:「今世相尚以琢句為工,自謂欲追秦漢,然不過剽竊齊梁之餘,而海內宗之,翕然成風,可為悼嘆耳。」(《與沈敬甫小簡》)他雖也好古文,但他不是單從形式上去模仿古文。
 
他反對以歷史朝代來評價文學,認為秦漢文固然有特點,但唐宋文章也未嘗不佳。他善於從切身生活中掌握題材,故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多敘述家庭瑣事和親舊聚散,但都樸素真摯,而且不事雕飾,和千篇一律的臺閣文章及裝模作樣的擬古文章比較起來,確能為文壇帶來清新氣息。歸有光為明代散文的改進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由於他的文章符合清代桐城派「潔」的標準,所以桐城派把他的文章推為佳作代表加以學習。
5「後七子」風靡時期從萬曆初年到泰昌之世(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二O)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輪七人彼此唱和,他們擁護秦漢之文,反對唐宋之文,造成擬古主義復興。他們與唐宋派對立,人稱「後七子」。後七子恃才傲世,結社訂盟,惟我獨尊,把持文壇,壓迫公論,為文學界新進之士所反對。
 
6 革新派崛起時期
 
a 公安派 從天放初到明清之際(公元一六二一—一六四三)擬古派和唐宋派的文章都因陳陳相因而為人所厭。另一方面王陽明哲學提倡個人良知的自由,認為「求之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孔子,不敢以為是也」,因此自我精神流行。李卓吾發揮了這種精神,不但思想新,而且說話激烈,被認為排毁聖教,有傷風化;李卓吾的弟子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又繼承其思想,形成一新流派。他們針對「後七子」復古風氣,形成清新輕俊的風格,一掃文壇枯燥呆板的文風。由於他們三人都是公安人,所以被稱為公安派。這一派的主張對竟陵派和晚明小品影響極大。他們的弊病是在清新中帶着浮淺,不時有遊戲文章出現。他們的主張有五點:
 
1 文學發展觀:文學是進化的,歷代文學的變遷,各有其時代的特性,有其歷史的原因,不明瞭這種時代特色和歷史原因,就會違反文學進化的原理;若是貴古賤今,甘於落後,一字一句都要擬古,這就是不承認文學的發展。
文學創作論:他們反對草擬。既然文學是隨着時代而發展,那就完全不必要草擬古人。學習古人的作品是必要的,但若以竊取及硬擬古人文句為復古,只勸人不讀秦漢以後的文章,不讀唐天寶以後的詩為復古,那就是文學發展的逆流。
而獨抒性,不拘格套:喜歡擬古的人,心目中有一個偶像,就是只有古人,沒有自己,更沒有獨創的精神和詳明的個性。而所謂「獨抒性靈」是文學要抒發個人的真實情感,不是摹擬和虛偽,也不是無病呻吟。「不拘格套」便是充份發揮文學創作的自由精神,不拘於古代的格調格律,以免傷害及埋沒作者的個性。
 
4 文學作品要具有内容:他們所說的內容,並非聖人所謂的人倫大道,而是指有血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內容,是充實的而不是空虛的。
5 重視小說戲曲的文學價值:我國過去文藝學術的界限一向不很分明。由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經史詩文被視為正統,而以詞曲為小道,小說戲劇更遭輕視,不能列入文學之林。但李贊(即李卓吾)及三袁却打破了這個傳統的觀念,給予通俗文學新的價值。
 
b 竟陵派竟陵人鍾惺、譚元春同為反對復古人物。他們同意公安派的主張,但認為「公安」
文章淺俗,主張以「幽深孤峭」的風格去補救,所以喜用怪字,押險韻,故意顛倒文字,破壞語言的自然美,造成一種冷僻苦澀的詩文。他們以為這樣做便可以失去公安派的油腔滑調。其實油滑是
內容決定的,並非形式决定,竟陵派想用變換形式方法以改進文章內容,結果開錯了藥方。
這兩派都有反傳統的精神,他們提倡獨創的文學,不惜以身邊瑣事來和古聖先賢的名言黨論相抗,為以後「五四運動」的文學革命起了前驅的作用,但在當時却被「正統派」視為異端邪說,飽受攻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