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9
信報財經新聞 19-6-2012
統計處昨天公布香港住戶收入分布研究結果,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堅尼系數(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每月收入計算),與二○○六年相同,但較二○○一年則輕微上升,反映收窄貧富差距十年來其實並無改善,反而政府「後知後覺」的政策,引發社會愈來愈強烈不滿之聲。
雖 然報告指出,政府通過稅務和社會福利將收入分布的上端,重新分配至收入分布的下端,亦即透過轉移支付,把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的收入分配差距,作出了改 善,但考慮到近年通貨膨脹的「逆分配」效果,百物騰貴,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一直處於低水平,加上隱藏在社會陰暗角落的「N無人士」,香港貧富懸殊所 產生的矛盾,近年不斷威脅社會秩序的穩定性。
報告提出,造成收入差距其中的重要因素是,由於香港社會經濟和人口的變遷,非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數目,十年來大幅上升,這些住戶人口均為年逾六十五歲長者,沒有收入,使住戶中位數偏低,因而也把收入分配差距拉闊。
隨着香港人口老齡化,收入差距有加劇擴闊之虞。上月政府公布《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的進度報告》,預計香港總勞動人口持續減少,到二○二○年,撫養比率將上升至每千名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撫養一千零四十二人,勞動力負擔壓力進一步加大。
很 明顯,人口老齡化對儲蓄亦產生一定減退效果,由於長者實際收入低,儲蓄傾向也低,社會減少資本積累,並壓抑經濟增長率,因此,從人口結構改變的趨勢看,香 港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有持續擴闊的壓力。政府去年通過轉移支付和稅務手段,進行「二次分配」,其實是「遲來」的救濟。
從初始分配角度看, 報告資料反映,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為一萬二千元,與二○○六年相比,經價格變動調整,實質升幅為百分之三點五。考慮到通脹因素,可支配收入增 幅極其有限。可以說,過去五年,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並無持續明顯提升。若非去年五月實施最低工資制,初始分配不均的格局會更顯著。
據統計處的資料,二○○一年和二○一一年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月入八千至九千九百九十九元相對低收入階層,佔比由百分之十二點二微升至百分之十二點九,結構變動不大。以整體收入中位數看,二○○一年與二○○六年幾乎紋風不動,直至去年才稍有改善。
收 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無疑也牽涉市場規則的制度安排,如鼓勵機會均等、消除經營壟斷和打擊商業賄賂等。但在香港的情況,收入分配不平均所導致貧富懸殊的積 累,主要是通過是否擁有「資產」而進一步擴大。事實上,資產是能夠真正「脫貧」的最有力工具,否則只能繼續「餐搵餐食餐餐清」。
可以說,政府對解決貧富差距擴大問題,除了作直接消費目的社會福利轉移支付外,對於通過有助資產積累的轉支政策,無論是支援向下層墜落的中產家庭或積極作上層流動的低收入家庭,以改善分配不均等的負面效應,一直缺乏全盤政策思維,停滯不前。
從 《住戶收入分布》結果看到,政府只強調,去年所有住戶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跟二○○六年相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有職業收 入)的堅尼系數,則由二○○六年的○點四三六,降至去年的○點四三○,主要是受惠於就業市場改善,落實法定最低工資,但與十年前相比,基本上沒有改善,反 映解決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其實虛擲了十年光陰。
********************************************************************************
1857年,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經驗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提出:一個家庭收入越少,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費用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這一觀點被稱為「恩格爾定律」 (Engel'sCoefficient)
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支出中 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將會下降。恩格爾系數是用來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標。
恩格爾系數的公式恩格爾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對總支出的比率(R1)=食物支 出變動百分比/總支出變動百分比或食物支出對收入的比率(R2)=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收入變動百分比R2又稱為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
恩格爾系數的應用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 爾系數就越小。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 為最富裕。 (責任編輯:hk suning hong kong 肅寧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