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中國兩次海戰與保釣 .何日強 |
釣島風雲中,外間以為中國不敢動武,其實不然,海軍將領劉華清回憶錄暗示,開戰不但看對象,更考慮國內政治形勢,一旦出兵就速戰速決;一九七四、一九八八年對越海戰就是證明;並首次揭露,八八年海戰趙紫陽積極參與決策。 |
毛澤東一九七五年對中國海軍作指示:「海軍要搞好,使敵人怕。」三十五年過去了,國家崛起了,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的實力亦水漲船高,軍費多年以雙位數字增長,海軍旗艦級核子動力潛艇亦從「夏級」092-II發展到最新、攻擊力更強的「晉級」094-IV,甚至談論已久的航空母艦及其編隊也可能不足五年就可面世。 可是從近日釣魚島事件所見,強大了的中國海軍不僅並未「使敵人怕」,日本反而表現得自上世紀侵華以來最跋扈囂張,把中國漁民關人扣艇之餘,在外交層面口誅筆伐,大有唯恐天下不亂之勢。究竟是中國海軍還未搞好,還是敵人就是不怕?如果敵人不怕,就是認為中國不敢動武? 其實中國不是不敢動武,而是要看對象,還有更重要的是國內政治形勢,決定出兵與否涉及非常複雜的過程與考慮。回顧歷史,中共除了建國初期抗美援朝外,與外國軍隊衝突、交鋒的共有五次,分別為六二年印度、六九年蘇聯珍寶島、七四年南越西沙之戰、七九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八八年越南的南沙之戰,其中七四、八八為海戰,其餘均為陸地戰。兩場海戰有不少相同之處,值得仔細重溫,以作參考。 首先是一九七四年官方稱為「西沙自衛反擊戰」。當時距越戰結束還有一年多,南越政府有美國撐腰,於一九七三年九月單方面宣布將南沙群島十多個島嶼劃入其版圖。但北京並沒有即時作出反應,可能跟當時正緩和與西方國家關係有關。 官方作出回應時,已經是翌年一月,國內政治形勢已作一百八十度轉變,一方面鄧小平獲毛澤東保薦進入政治局和中央軍委,另一方面則由江青等極左派發動全國「批林批孔」運動。就在如此眼花繚亂的內外政治形勢下,中國決定出兵,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收復西沙。其背景和過程跟釣魚台有一定相似。鄧小平二野愛將、當時擔任海軍副參謀長劉華清在《回憶錄》中披露: 「一九七四年,南越又變本加厲,從一月十五日起,先後派出三艘驅逐艦和一艘護衛艦侵入西沙永樂群島海域,向中國漁輪進行挑釁。我國忍無可忍,進行了自衛反擊。參戰的有南海艦隊、海軍航空兵部隊、海南軍區部隊和南沙水產公司漁輪及西沙武裝民兵。我們的鐵拳給入侵的南越軍隊狠狠打擊。一月二十日,自衛反擊戰勝利結束。」 另據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的《新中國軍事大事紀要》,兩軍交戰始於一月十九日晨,到二十日結束時,南越的三艘驅逐艦均遭重創,護衛艦更被擊沉,逾百越方官兵傷亡,俘虜近五十人,其中包括一位美國聯絡官。 共和國首次海戰的爆發,既有內部政治環境促成 (主要是鄧小平與江青惡鬥),也有外部環境誘因 (即對付較弱小對手) ,把軍事任務成為手段,為政治目的服務。軍事行動既是手段,過程宜短不宜長,經過精密部署,一天內基本完成任務,給剛復職的鄧小平打響頭砲,急得江青馬上組織文膽撰寫「詩報告」——《西沙之戰》,在其地盤《光明日報》上發表。 但整個軍事行動最值得留意之處是民間的參與,即劉華清點名的南沙水產公司漁輪。雖然文獻沒有具體說明漁輪在戰爭過程中如何參戰,但它的「被挑釁」角色幾乎是肯定的。這其實是中共一貫所謂「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體現在「勞武結合」,即「野戰軍、地方軍、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但隨著國家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軍隊搞精兵制,民兵制度在八十年代由預備役部隊、武裝警察等取而代之。 一九八八年的中越海戰便沒有民間的參與。當時中越兩個共產兄弟國在南海短兵相接,可說是從一九七九年由地面打到水面。據當時剛從海軍司令員升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的劉華清在《回憶錄》中透露,一九八八年三月在南沙赤瓜礁大破越南海軍之前一個月,他曾向軍委一上級領導就南沙的形勢作匯報,此人名字為趙紫陽,時任軍委第一副主席。關於該次匯報,這部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回憶錄罕有地如實記載,未因趙氏「六四」下台而迴避,而且更引述鄧小平當時的指示:「今後軍委由紫陽同志主要負責。」 趙紫陽重視南沙之戰 至於趙劉就南沙的討論,《回憶錄》記述如下:「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二日晚,趙紫陽副主席找我談話,用很長時間談到了南沙鬥爭問題。我向他匯報了南沙群島的現狀……對我的介紹,趙紫陽副主席聽得很認真,並問了許多問題。他的意見很具體也很堅決:要表明南沙的領海主權是我們的。要在南沙加強我們的軍事存在。要加強巡邏,以顯示我們的國威、軍威。最後他說:『對這個方向鬥爭,要加強甚麼力量和建設,你們盡快研究寫個報告給我。』回來後,我囑咐軍委辦公廳,把趙副主席的兩次談話要點整理出來,由我向總參、總後和海軍等單位有關領導傳達,研究方案部署,作好相應準備工作。」 以上提及的「準備工作」是否正是隨之而來在赤瓜礁的軍事部署,這暫時不得而知,但從時間上來看頗有可能。就在趙劉會前四天,二月十八日,中越兩軍在南沙華陽礁各自登陸並插上國旗,之後雙方對峙,到晚上越方撤退。到了三月十四日形勢急轉直下,越南派出一艘登陸艦和兩艘軍用運輸艦,強行登上赤瓜礁,與一天前由三艘護衛艦護航登礁的中國海軍正面衝突。結果證明是強弱懸殊,越方二十多人被擊斃、一艘運輸艦被擊沉,其餘兩艘遭重創,整個戰鬥過程只進行了二十八分鐘! 跟前一次相似,八八年海戰的政治意義較軍事意義為大。從此也可以歸納中國出兵,一要看國內外政治,二要看對手、摘弱而噬,三要打快速、必勝的仗。如果把這三點放在現時釣魚島形勢,全部都應用不上。關於中央對形勢的全盤考慮,劉華清在回憶錄有詳細的描述,以下引文讀者大可用「釣魚島」取代「南沙」,也許有所領會:「在我看來,南沙鬥爭將是複雜的,打不打仗都會有激烈鬥爭,而且有時是多種形式交錯的鬥爭,外交、政治、軍事、經濟手段並用或擇其一二。南沙鬥爭也可能是長期的,很難通過一次鬥爭就能徹底解決問題,多方面的複雜因素,會臌脹侵佔國的佔有慾望。侵佔與反侵佔、掠奪與反掠奪的鬥爭,將會長時間存在」。 對於一九八八年對越海戰的勝利,劉華清將軍自言「在我心裏,那種隱隱約約受制於人、受辱於人的感覺沒有了,多少年來堵在心頭的一口氣也順了。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受盡了外國人的欺侮,現在徹底翻身了」。未知九十四歲的劉將軍在當前釣島風雲中重讀自己文字時有何感想?■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