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第:A
第七課 語法 繳交日期:2005年10月17日
甲、 連動式
連動式是漢語所特有的一種句法。古代漢語的連動式跟現代漢語一樣,也是句子的謂語連用兩個或以上的動詞(包括它的賓語)來表示同一主語的連續行為。如:秦人開關迎敵。開關和迎敵是相繼連續的行為。
I. 古代漢語連動式的動詞之間有的不用連詞,有的則用連詞連接,在時間上有先後的關係:
F 公入而賦。《左傳·隱公元十年》公:鄭莊公。
F 余折以御。《左傳·成公元兩年》我折斷了弓箭繼續行車。
F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F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韓非子·喻走》
通常上述連動式的而或以字是不用翻譯的。
II. 連動式的動詞所表示的行為,除了時間上有先後相繼的關係外,後一行為又常常是前一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例如:
F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成其事是居肆的目的。肆:作坊。致:使得。
F 楚人伐宋以救鄭。《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救鄭是伐宋的目的。中間用以字連接。
F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求小疵是吹毛的目的。中間用而字連接。
以上的而字和以字都可以譯成以便或來。
F 兩釋纍囚以成其好。《左傳·成公三年》纍通縲,捆綁。兩:指晉國和楚國雙方。成其好是釋纍囚的結果,中間用以字連接。
F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忘憂是樂的結果,中間用以字連接。
F 逢丑父故不能推車而及。《左傳·成公二年》及:被對方趕上到。及是不能推車樂的結果。
以上的以或而字都可譯成以致。
我們分析句法時,要注意把動詞狀語,是指一個句子雖然用了兩個動詞,但從意思上看,它們之間可以分出主次:後面的動詞為主,前面的動詞為次。前面的動詞(包括它的賓語)是作為狀語修飾後面的動詞,例如:
( 子路拱而立。《論語.微子》拱而立:拱著手站立。
( 太后盛氣而胥之。《戰國策.趙四》盛氣而胥之:很生氣地等他。
( 挾泰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挾泰山以超北海可譯成挾著泰山跳過北海。
( 以上三句中的例句的前一個動詞都是修飾後一個動詞表示動作的方式。
乙、 兼語式
兼語式也是漢語所特有的一種句法,古代漢語也跟現代漢語一樣:句子的謂句包括不止一個動詞,前一個動詞的賓語同時又兼作後一個動詞的主語。含有兼語的句式叫兼語式
I. 古代漢語兼語式的前一個動詞通常是用〝使〞﹑〝令〞﹑〝遣〞﹑〝命〞﹑〝拜〞和〝封〞等含有使令意義的動詞:
(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憲令。
( 臣能令君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 秦遂遣斯使韓也《韓非子·存韓》斯,李斯。〝使〞﹑出使。
( 魏明帝命張郃拒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
( 秦王拜斯為客卿。《史記·李斯列傳客卿,當時各諸侯國授與外來人士的高級官職。
( 高帝乃封張良為留侯。《史記·留侯世家》
II. 古代漢語中還有其他類型的兼語式,如:
( 今君命太子曰讎,弟曰成師。《左傳.桓公二年》君:晉穆侯。
( 更名廢丘為槐里《史記·高祖本紀》
以上兩類都是命令的兼語式。
( 有梓人款其門。《柳宗元梓人傳》
( 有顏回者好學。《論語·雍也》
丙、 被動表示法
指的是借助於一定的表示被動的字面,造成的句法。
I. 在謂語動詞後面用於引進動作行為主動者,例如:
( 卻克傷於矢,流血及屢。《左傳·成公元二年》主語卻克是被動者。
(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兵法·虛實篇》
II. 在謂語動詞前面用見字或被字表示被動,例如:
( 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史記·高祖本紀》見字和被字都是被動的意思,但不引進動行為主動者。
( 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一》一日,一旦。見字是被動的意思,但不引進動行為主動者。
(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見字和被字都是被動的意思,但不引進動行為主動者。
(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衛君。《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見:用來表明動詞〝愛〞,於:介詞,用來引進動行為主動者衛君。
(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戰國策·齊六》為和見都是表示被動作用。
丁、 動量表示法
動量就是動作行為的數量。古代漢語表示動量語法一般是指數詞直接放在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
(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一反:往返一次。
(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三往:去三次。
( 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史記·蘇秦列傳》四與寡人約:跟我訂約四次。四欺寡人:欺騙我四次。
( 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孟子·告天下》五就湯五就桀:到了湯那裡五次,到了桀那裡五次。
(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左傳·桓公二年》十年十一戰:十年打了十一次仗。
關於古代漢語動量的表示法,還有幾點需要說明:
I. 發生兩次時,往往不二,而是用再,不要誤以為又一次,如:
² 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莊子·山木》
² 秦﹑趙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戰國策.齊一》
II. 古代漢語中的數詞三﹑九﹑百﹑千等等,常常是用來表示很多,不一定是實數。
²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韓非子·五蠧》
² 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戰國策.秦三》
² 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孫子兵法·謀攻》
III. 在古代漢語裡,為了強調動作行為的數量,可以把動詞前面表示動量的數詞提到句尾,並用一個表示停頓的語氣詞者字隔開。這樣,者字前面的部分就充當了全句的主語,被提到句尾的數詞就充當了全句的謂語。例如:
²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戰國策.趙三》
²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二例中表示的數詞三都是從動詞前面的狀語的位置提升為全句的謂語,這樣,它就顯得突出重要了。
一. 指出下列各句哪些是連動式,哪些是兼語式?
I. 出門看伙伴。《木蘭詩》
連動式。因為〝出〞﹑〝看〞的動作按時間先後發生。
II. 瑜等率輕銳繼其後。
連動式。因為〝率〞﹑〝繼〞的動作按時間先後發生。
III.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呂氏春秋·察今》
兼語式。因為句子的謂句包括不止一個動詞,前一個動詞的賓語同時又兼作後一個動詞的主語,而且兼語式的前一個動詞通常是用〝使〞﹑〝令〞﹑〝遣〞﹑〝命〞﹑〝拜〞和〝封〞等含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兼語是〝人〞。
IV. 於是即將雌劍見楚王。《搜神記》
連動式。因為〝將〞(攜帶)﹑〝見〞(覲見)的動作按時間先後發生。
V. 楚莊王使群臣喪之。《史記·滑稽列傳》
兼語式。因為句子的謂句包括不止一個動詞,前一個動詞的賓語同時又兼作後一個動詞的主語,而且兼語式的前一個動詞通常是用〝使〞﹑〝令〞﹑〝遣〞﹑〝命〞﹑〝拜〞和〝封〞等含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兼語是〝群臣〞。
二.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表示被動句法有幾種?請從課文選擇例子來說明。
i.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韓非子·喻老》這句是在謂語動詞〝學〞後面用於引進動作行為主動者。而主語〝趙襄主〞是被動者,〝王子期〞是主動者。
ii. 必為鯀﹑禹笑矣…必為湯﹑武笑矣。《韓非子·五蠹》為:被。這種被動或,在〝為〞字和謂語之間插進行為主動者。鯀﹑禹﹑湯武都是主動取笑的人。
iii. 皆棄於孔子也。《孟子·離婁上》這句是在謂語動詞〝棄〞後面用於引進動作行為主動者。〝孔子〞是主動者。
iv. 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為:被。這種被動或,在〝為〞字和謂語之間插進行為主動者〝宋國〞。
三. 給下面一段文言加上標點符號,然後譯成現代漢語。
原文(連標點符號):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宋國一個有耕地的人,田園有一露出地面的樹根。兔子跑來,碰撞到樹根,撞斷了脖子而死亡,他便放下犁耙而等待另一隻兔子出沒,結果等不到兔子(應為:兔子沒有等到),而成為宋國的笑柄。
老師評語: 作業做得還可以,只是要注意譯成現代漢語時要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