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放眼全球化而經濟崛起的中國,雄心勃勃,致力打造為世界貿易和投資大國,但也意識到一些國家依然存有「中國威脅論」疑慮,為樹立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中國官方媒體和駐外使領館的網站近期多次出現「公共外交」字眼。「公共外交」一詞是四十五年前由美國人發明,它有別於「政府外交」或「民間外交」,意在加強一國政府對他國民眾的外交活動。正因為適應外交新形勢而推進這項新任務,中國外交部最近成立「公共外交諮詢委員會」,邀請了前駐美大使周文重、前駐日大使陳健、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前駐南非大使劉貴今等「魅力外交家」為這一新機制充任「形象代言人」。
 
 
另一方面,北京當局近日不斷指示推展「文化外交」,作為外交工作之重要一翼,對外文化交流中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元素」,讓世人重新解讀與認識「真實的中國」。打造中國文化中心,發揮「公共外交」神聖任務是必要的投資,中方已經瞄準了文化多元、邦交迄今三十五年的戰略夥伴泰國,將於年底在曼谷建造海外第十座中國文化中心。獲得當地華社領導熱烈支援,設計與籌建大體就緒的曼谷中國文化中心佔地面積約六千四百平米,位於中國大使館斜對面,與泰國文化中心相鄰。此地周邊不少居民是近年來曼谷發展的中國新移民。
 
 
泰國館在上海世博會大受歡迎,泰國電影和電視劇在中國已經有趕超「韓流」趨勢,為了讓泰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發揚光大,泰國已考慮在中國設立一個泰國文化中心,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吳邦國將主持奠基
 
 
亞洲週刊獲悉,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今年十一月中旬訪泰之際,將為這座象徵「中泰一家親」而建造的古色古香中式建築群主持奠基儀式。建造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意義,也是紀念詩琳通公主勤奮鑽研中國語文三十年的一大獻禮。現年五十五歲的詩琳通是泰王蒲眉蓬次女,能彈奏中國二胡,曾將李白唐詩譯成泰文,也對中國書畫頗有興趣。九年前,詩琳通曾在北京大學研修一個月。同樣具有音樂天賦的泰王幼女朱拉蓬公主則對古箏情有獨鍾,請來中國老師傳藝,十年如一日伴隨中國古箏,帶動泰國人民鑑賞及學習中國古典樂器的熱情。
 
 
預料一兩年內竣工的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屆時將成為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搖籃。今年八月,中國文化部財務司副司長饒權率該司基建處和外聯局中心處領導等四人工作組來曼谷考察前期建設工作。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在任文化部長時,早已策劃將亞洲的中國文化中心全面化,鎖定設在中國以東(韓國、日本)、南(泰國)、西(哈薩克斯坦)、北(蒙古)五國。中國首先於一九八八年在非洲東部島國毛里求斯建立海外第一個文化中心,此後陸續在貝寧、埃及開羅,二零零二年底在法國巴黎成立西方第一座,接著在馬耳他,二零零四年底韓國首爾成立亞洲第一個,續在德國柏林、日本東京,而新近一座於今年六月在蒙古烏蘭巴托誕生,中國總理溫家寶主持揭牌。也許受一些政治背景所擾,使得二十二年來落戶海外的中國文化中心才有九個,數量不能與跨世紀歷史而遍布全球的法國文化中心、德國歌德學院、英國文化協會等歐洲先進文化機構同日而語。
 
 
二十幾年前,中泰雙邊就醞釀互設文化中心的構想,唯未經曼谷當局內部認同。當年,有人唯恐北京會「散播共產主義思想」而極力反對。五年前,中國政府重提在曼谷建造中國文化中心的意願,而此一意向落實紙上是兩年前的事。當初,中國使館看中位於曼谷時尚商街暹羅商場的朱拉隆功大學圖書城的黃金地段,作為建造中國文化中心的地點,結果因商業利益談不攏,最終物色了鄰近使館的泰國文化中心鄰旁一片土地來興建。顧名思義,中國文化中心本來宜設於號稱全球最大、昔日有「南洋好萊塢」之稱的曼谷唐人街,結果未能實現。
 
 
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將繼首爾、東京、烏蘭巴托之後,立足亞洲第四座、面向東南亞發動「文化攻勢」的據點,已規劃活動設施,包括建有一座小型劇場、圖書閱覽室、信息科技館和漢語學習培訓班等。該文化中心將定期舉辦音樂會、展覽會、放映電影,介紹中國在各領域的發展。不過,曼谷一些博客文章指出,約近千萬人口的泰國華人大多是來自廣東的潮州、客家、海南或福建,他們雖不諳中文和漢語,但世世代代完全保留過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等傳統節日,繼承祖鄉已告失傳的美食文化。還有人指出,泰國華人祖先多來自華南,與含有華北文化的中國文化中心是格格不入的。也有人杞人憂天,擔心含有「文化侵略」意圖,設在泰國文化中心鄰旁,屆時會有「喧賓奪主」之爭。
 
 
不爭的事實是,泰國時下青年多傾向西方與日韓文化,他們對中國文化了解僅是皮毛。在曼谷,在時尚娛樂和影視歌所受歡迎與知名度上,中國大陸品牌遠遠不及來自台灣和香港的對手。然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
》和《封神演義》等中國古典小說在泰國家喻戶曉,早於十八、十九世紀受命宮廷譯成泰文版。尤其《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兩書,被列為泰國將領和成功實業家學習戰略戰術的讀物,也被當成歷史教科書和學生寫作範本。

 
 
泰中兩國建交三十五年來的「走親戚」式關係,如今把曾經一度排斥華文教育的泰國點綴成「非常中國」,令原來漸趨式微的中文教育重現生機。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有望建成泰國最高水平的中華文化殿堂。
 
 
泰孔子學院亞洲最多
 
 
此前,以「至聖先師」孔子命名、配合「和諧和睦和平」及「和合之境」核心思想、由中泰雙方大學合作成立的孔子學院,從二零零六年在泰國東北孔敬大學的第一家孔子學院揭牌成立,其後如雨後春般在泰國各地學府萌芽成長,成為漢語師資培訓基地,也是泰國學生和公務員的漢語教學中心。泰國至今已有二十多所孔子學院及孔子學堂,是東南亞乃至亞洲擁有最多孔子學院的國家。中國分派了約九百名漢語志願者教師在泰國一千餘所中小學推廣中國語言文化,促進泰國社會大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五年前,坐落曼谷唐人街的岱密中學與中國天津實驗中學合作共建全球首家孔子課堂,今年八月的慶祝活動,泰國首座孔子銅像當日舉行落成揭幕儀式,意義非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