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趣的提問:如果有人發現他很追求內心的性靈,理應信佛,但他亦心明世上只有3位1體的神是獨有和既是歐爾發,也是俄梅嘉,可是他不接受某些肢體,只講求機械化的服從,甚至瘋癲到假如他們定了0.8是鐵一般的標準,即使你在無心或/及無力下只能達到0.7或0.9,耶穌有相當部分的“聖徒”,便會群起而攻,像葉蓬一類的人。如果取得平衡呢?😶😑😐🤨🤨😐😐🤣😁😀😉😆





第一象限是講由個人內心做起,體察外在強大的信息,進而用來影響外在的社會。也就是儒家所講求的「內聖外王」的功夫。內聖的要求是要能體會聖人之心。聖人通常是指古老時代的人,現實社會中並不存在。因此,「聖人」也就可以說是一種「信息」。人,尤其是統治者,要能切實的體察宇宙的這種信息,然後把這個信息傳達給人民,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標。這是一種由內往外推展的方式,也是中國千百年來最理想的治國方式。





  第二象限是講求個人心性的追求,不太理會社會群體。以佛教為代表。佛教的經典浩翰,以《金剛經》為總結;《金剛經》還是太長,《心經》就是它的精華所在。以這兩部經典來說,最主要的論點是在講人如何認識外在的世界。「認識」這個動作包括能夠認識外在世界的主體,也就是「心性」,以及被認識的對象,稱之為「相」和「識」。心性和心識合起來稱之為「心智」。佛教教人如何找回那顆心,認識自己的如來本性。有一首禪宗的偈語把這個修練的過程作了明白的描述:





離相泯識  息念歸性
即相現性  性相無礙
空有一如  任運自在
  這是說,要從紛紛擾擾的形象世界中跳脫出來,把對外界所有的認識統統拿掉,這樣才能把意識中各種亂七八糟的念頭熄滅,做到這種地步,才可以顯現原來的本性。到此地步,只是自了,必需還要回到這個社會上,依靠世間各種的「相」來試煉自己的本性,要做到任憑外界的「相」如何起伏波動,自己的本性依然不動。到達這種境界時,「空」和「有」其實都一樣了,人就自由自在的悠遊於天地之間。





  第二象限的「個人內」類型,把心智、信息、能量、物質統統打成一片。當心智內的「心性」不動時,就沒有「心識」,沒有心識,外在的一切也就不存在。只有心性動了,接受了外來的信息,產生了心識,才會有信息傳給自己的身體,然後驅動能量,最後表現在物質層面上,也就是個人的身心狀況。





  第三象限是講藉由外在的力量來調整身體的狀況,最後達到成仙的目標。以道家為代表。道家不像佛教那樣注重個人內在的心性修練,而是注重藉用外在的方法,如吐納、氣功、辟穀、藥物等辦法,來調動身體內部的精和氣,讓它充滿,表現出炯炯有神的樣子,最後還是要求能夠達到一個心智虛靈的境界。到了這個境界,才算是一個得道的仙人。這就是圖表第三象限中所列的四句話: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化虛合道。
  道教的練丹術分成「內丹」和「外丹」兩種。內丹就是用吐納等方法來鍛練身體的精氣神,外丹是用藥物來幫助身體充滿精氣神。修練內丹的方法又分為「清靜修」和「陰陽修」。前者是在深山古洞中,把身上的「氣」(包括帶電的粒子、電子流動所產生的電磁波,以及負載在電磁波上面的信息波,也就是信息和能量兩部分)和大自然的「氣」來作交流;「陰陽修」又叫「房中術」,是跟異性來交換身上的「氣」,不一定要有實際的性行為。





  因此,道教所著重的是信息、能量和物質這三層次。這就難怪在唐宋時代,每次佛道辨論心性問題,道士一定輸。不過練到最高的境界時,練功者的腦中的a 波也會到達平靜狀態,跟佛家禪定的境界差不多。





  第四象限是說外在有一個偉大的力量掌控一切,人只要聽命於這個力量的安排就可以了。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這方面的佳例。有一個全能的力量,可以叫它上帝、基督、真主,或其他的名號。它安排了人世間的一切,他的話就成了真理,化成人世的法律,大家服從遵行。這個全能的、偉大的力量,其實就是包括了心智、信息,甚至還涉及一部分能量,是生命活力的來源。這三部分成為基督宗教上的「神聖」部分,而這神聖的部分是不可以思議,或者說是思索所不能及的。因此,人的心智活動只能局限在物質層面上。這就是西方社會為什麼會「物質文明」特別發達,而沒有產生出像中國儒釋道三教那樣的「精神文明」的根本原因。在伊斯蘭文明中,連物質層面也被這個偉大的力量所掌控,或許這就是他的物質文明比起基督教文明來,比較不發達的緣故。





  從第四象限,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今天西方文明之所以會以「物質」做為基礎的由來。四百年來物質文明的突飛猛進,讓人產生一個錯覺,以為那就是生命的全部。其實剛好不然。它只涉及一個層面,忽略了其他三個層面。這種認識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的科學不發達,因為物質不是中國文化的全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