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當「機奴」




2018年10月28日 第32卷 42期



林沛理,專欄作家,最新的著作是《英為中用十大原則》,商務印書館出版。


perrylam@yahoo.com


 機奴的圖片搜尋結果

由九月底開始,法國禁止中小學生在校舍及課室使用智能電話。教育部長布朗蓋表示,政府要向社會發放一個信息——不要再「機不離手」。


這是一向放任、擁護個人自主與自治權的法國人的醒悟。今時今日,現代人使用的手機越來越聰明,但他們的智能卻越來越倒退。這個奇怪的矛盾現象其實既不奇怪也不矛盾。作家厄普代克(John Updike)說,美國是一個逗人開心的大陰謀(America is a conspiracy to make us happy)。這句話天真得令人心痛,實情是資本主義是一個製造集體愚蠢的大陰謀(Capitalism is a conspiracy to make us stupid)。從金融衍生工具到包裝成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的銷售工具,美容瘦身產品到垃圾食物,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到樓市豪宅化,哪一樣不是瞄準大眾的無知,將集體愚蠢當作珍貴資源那樣開發和利用?


在這個大規模生產集體愚蠢的大陰謀之中,智能手機扮演關鍵的角色。自商業電視和小報文化興起,社會向「笨下去」(dumbing down)方向發展已成定局。可是,現代人義無反顧地擁抱愚蠢和順其自然地執迷放縱,卻不得不歸咎於日新月異的移動技術。


智能手機風靡全球,並非無因。在時時刻刻爭奪消費者和受眾的「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還有什麼比智能手機更能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跟魔術和最成功的文化商品一樣,它以分散我們注意力的方式「綁架」我們的注意力(attraction by distraction)。在這個人際關係愈加疏離的年代,人對手機的倚賴堪稱當代偉大的愛情故事。不管何時何地,我們總是情深款款地盯住手機的屏幕,無法轉移視線。


曾幾何時,世人視個人電腦為擺脫束縛、還我自由的終極工具。只要一部電腦在手,就可以無止境地取得資訊和與外界聯繫。智能電話結合手提電話、觸摸屏電腦和電子消費設備的功能,本應使用者更自主自強。若個人電腦一如喬布斯所言,是「鍛鍊大腦的自行車」(bicycle for the mind),更先進和多功能的智能手機應該是「大腦的便攜式健身房」(portable gym for the mind)。


然而智能手機非但沒有鍛鍊我們的腦筋,反而像用來消遣的毒品(recreational drugs)那樣麻木我們的思想,令我們變得瑣碎、庸俗和欠缺思考力。想想看,你用智能電話看了多少套不知所云的韓劇、玩過多少個沒頭沒腦的手機遊戲?


從這個角度看,雖說使用智能手機已普遍到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它仍然是「錯失的良機」(missed opportunity)和「未兌現的承諾」(unfulfilled promise)。


移動技術和智能手機並非個人自由與集體智慧的天敵,我們的失敗在於沒有更明智地使用它們。現代人借沉迷網絡反抗「此時此處的獨裁統治」(the tyranny of the here and now)。一機在手,沒有人願意和需要活在當下。於是,一部小小的手機為受困於現狀的黎民百姓提供「大解脫」(the great escape)。當然,這是假象,機不離手的「機奴」不過是更徹底的奴隸。■機奴的圖片搜尋結果




標籤: 薄評厚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