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過貨櫃、豬欄、雞寮,都變成住人的地方。」為生存,沒甚麼不可能。廖偉芬(Jennifer)剛參與《窮富翁大作戰》,第一次體驗這句話的真義。
廖偉芬出身創興銀行創辦人廖寶珊家族,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她自小患有皮膚敏感及哮喘,故家人從來將家裡打理得像診所般潔淨,連公司都有獨立廁 所。但她今次在節目中瞓天台屋,走入豬欄雞寮,在酒店做「執房阿姐」;雖然期間發燒、暈眩、又敏感發作,她卻慶幸有這個機會,看到糖衣下的香港。
「這 裡是銅鑼灣,可能是我探訪過最惡劣的環境。」走上天台,望向正對面的時代廣場,她看到自己的兩間店舖。「感受真是很不同,以前我從那邊望過來,從未想過這 邊住著甚麼人,真是只隔一個天橋!我不知哪邊才是現實,香港是一個好靚的包裝紙世界,內裡有很多事需要了解、關心及正視。」
Jennifer的家族也有投資物業,單是收租便數以億計。身為建築師的她,還創辦連鎖咖啡室caffe HABITU。多年來工作事業順遂,但她現在才知道,獅子山下的香港人,比上一代更沒有希望。「小時候看著香港徙置區,我們一直想著,香港已進化到沒有那 種房屋問題,但現在再看,原來都還在這裡。」這些天,她遇到很多掙扎求存的港人。有碩士生住元朗劏房,月儲五千元等買樓;有年老收買佬供養幼子,卻堅拒拿 綜援;有重建區基層市民,被逼搬離家園。所有畫面,在在提醒Jennifer,幸福不是必然,但仍然要有夢。
為生存,沒甚麼不可能。熱烘烘貨櫃、細如籠閣仔房、連窗都沒有的豬欄,都可以住人。
牛頭角閣仔房有冷氣,以前月租千五元,現在沒有了,加租至兩千元。租住的高瘦老伯慶幸:起碼隻腳伸得直。
「我有一個夢想,我想開設社企咖啡室。」她不想選址旺區商場,而是座落在社區當中,聘用殘疾人士、使用公平貿易產品,卻可自負盈虧。「不是傳統的社企模 式,而是要有優質產品、生活感受,所有事物都要有社會價值,例如,所有傢俱都是upcycle,食物原材料來自社區當中。」
富家女經過窮作戰,已 於節目中召集朋友,與基層家庭一同改造舊家俬。並計劃將作品拿去拍賣,成立兒童基金,冀未來每年都助養一批清貧小朋友。長遠來說,她打算集合一眾建築設計 師,探討香港住屋藍圖。參考紐約、柏林、倫敦等地方活化舊區,連天橋底、貨櫃箱、舊屠場都可保留舊有特色,但又令原有居民接納。而不是在舊區建豪宅,踢走 原區居民。該計劃要令政府接納很難,「至少我們真是要為香港,為長遠的房屋問題,敢於夢想,才有機會變成事實。」
記者:鄧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