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四) 仰光至勃固
前序:前首都仰光,「古都之都」曼德勒、「萬塔之城」蒲甘、勃固、卑謬等,都堪稱緬甸乃至東南亞的歷史文化名城,保存著大量緬甸佛塔等古建築,這些古跡遺址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
勃固是古代緬甸孟族的古都,位於仰光東北80公里的勃固河東岸 ,是緬甸的第四大城市, 14-16世紀,勃固曾是緬甸的佛教中心。現在的勃固是緬甸的重要旅遊地之一,眾多的古建築記載著孟族王朝曾有的輝煌,讓旅遊者置身于孟族王朝昔日的鼎盛氣派之中。
遊覽次序: u (瑞摩都佛塔,Shwemawdaw Pagoda)、v勃固王宮(Kanbawzathadi Palace)、wKya Khat Wine Monastery 卡卡溫僧院、午膳、x大金石(Kyaiktiyo Pagoda) |
勃固王宮(Kanbawzathadi Palace)
勃固曾是緬甸孟族王朝的所在地,不去王宮便對不起自己,勃固王宮位於高116米的Shwemawdaw佛塔旁,這座佛塔比仰光的大金寺還要高16米,是緬甸最高的佛塔,可見勃固曾經是叱咤一時的繁榮古都。建於1556年的勃固王宮,是為當時的緬甸國王Bayinnaung而建造,經歷了3個朝代,最輝煌時期面積達30萬平方米,可惜1599年時被大火燒毀,木建的王宮瞬間被夷為平地。緬甸政府認為當時的孟族王朝實力稱霸東南亞,希望藉着王朝的輝煌歷史勉勵國民,因此於1992年決定將王宮重建,更將其變成王宮博物館,主要展出孟朝時期的歷史,展品多是武器、陶瓷、佛像等,但重建後的王宮,面積只有當時的三分之一。
Kanbawzathadi Golden Palace
Kanbawzathadi Golden Palace in Bago i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Royal palace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6th century.
The very ornate golden palace gives a good impression of the splendor and wealth of the second Burmese empire. It was rebuilt following the original design, based on knowledge gained from excavations and the original drawings of the building. The huge palace consisted of 76 apartments and halls.
The reconstructed palace does not contain much of the original furniture and personal items used by the Royals, as most of it was lost when the palace was looted and destroyed in 1599. There are several reproductions on display, like a replica of the King’s golden coach, decorated with two peacocks and a Pyatthat style roof.
King Bayinnaung of the Taungoo dynasty
The palace dates from a very prosperous time in Burmese history. It was built by King Bayinnaung of the Taungoo dynasty, a vast empire that included much of present day Burma, Thailand and parts of China.
Bayinnaung was one of Burma’s greatest rulers, a mighty King who possessed many white elephants, a sign of wealth and power at that time. The King even obtained a sacred Buddha tooth relic from Sri Lanka, which he had installed in the Mahazedi Pagoda. Bayinnaung built the new capital of the second Burmese empire, a large city called Hanthawadi (present day Bago) surrounded by walls with 20 gates. The palace was built on a 70 acres plot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started in 1553.
Records written by European visitors to the city tell about the magnificence and splendor of the richly gilded palace. Some of its buildings like the Great Audience Hall were roofed with gold plates.
The palace was looted and burnt down in 1599 during armed conflict. Its remains were abandoned, and the palace was not rebuild until the late 20th century. Excavation works started in 1990. Six mounds were excavated, revealing the brick foundations of several of the palace buildings. Several hundred of the original teak pillars u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lace in the 16th century were found, many of them inscribed with Mon texts, as well as nearly 2,000 Buddha images.
Kya Khat Wine Monastery 卡卡溫僧院:
卡卡溫僧院是緬甸三大佛教僧院之一,裡面居住著上千名僧人。而這裡最著名的就是每天早上10:30舉行的僧人進飯,屆時僧人們會排成兩列托著缽有序地緩行到進食地點接受信眾的佈施,當地的信眾會將準備好的白飯、青菜、餅乾、點心、飲料甚至文具小心放置到僧人的缽中,整個過程沒有任何語言交流,場面肅穆而神聖。
At the Kha Khat Wain Kyaung monastery in Bago, hundreds of scarlet-clad buddhist monks line up silently and slowly make their way into the communal dining room for lunch.
Monks on their way to lunch, passing through a gauntlet of tourists and worshipers. They receive food and other gifts from the spectators.
個人感受或經歷:
由於經過戰火的洗禮,所以招致祝融的光顧而化為灰燼。甫進入皇宮,看見大廳放了幾株粗古木,是從前招祝融後,劫後餘生的皇宮柱子。
現在這座皇宮在1992年重建,仿真度極地高。這座皇宮雙子式並排於大草坪上,宏偉程度雖比不上紫禁城,而且傢俬也不多,但比起紫禁城更開闊,金碧輝煌但不覺得太俗氣。而具有孟族的建築風格,在我來說,有點像泰式風格。但它和紫禁城相同的地方,就是由皇宮演變成博物館和旅客的遊覽勝地。
皇帝寶座也有氣勢:圍著一道黃金欄杆,欄身雕了瑰麗的花卉和鳥類,栩栩如生;而龍椅後面雕有通花的門,門邊像火舌般裝飾物,美侖美煥。
勃固皇朝的簡史:
公元573年 | 兩位來自於直通國的孟族王子便曾在勃固的土地上建立起王國。 |
公元1281年 | 孟族首領Wareru(伐利流)在Martaban (馬都八)建立政權,。 |
公元1298年 | 孟族首領Wareru(伐利流)向中國的元朝稱臣。 |
公元1369年 | 該政權遷都勃固,至此正式進入勃固的黃金年代。 |
公元1383-1422年 | 信修浮女王的父親則是著名的羅娑陀利(Razadarit)王,他是勃固王朝的第九代君王,當他登基為王時年僅16歲,其在位期間(1383-1422)成功的將緬甸南方(也就是所謂的下緬甸Lower Burma)的孟族區域統一起來,並且在「四十年戰爭」中抵禦了來自於北方阿瓦政權的侵擾。 |
公元1394-1472年 | 勃固王朝傳至女主Shin Sawbu (信修浮)時國力大增,信修浮女王也是緬甸歷史上唯一一位稱帝的女王,她在位期間開啟了50年的和平繁華。 |
一代皇朝的衰亡,令人不勝唏噓。根據記載緬甸人以金箔貼在佛塔及佛像上的傳統起於信修浮女王,他在晚年時潛心向佛並搬到寺院旁居住,以緬甸紛亂的歷史而言,信修浮女王所領導的勃固王朝在當時的確是模範生,因此他的事蹟經常被後人傳唱,甚至當英國人佔領下緬甸時,孟族人竟認為當時的英女王維多莉亞是信修浮女王的翻版。
勃固的歷史幾經更迭,它幾度成為王朝的首都,又幾度遭到劫掠,由於在古時它是個良港,因此在大航海時代,它的聲名遠播,但是之後因為伊洛瓦底江改道,勃固的土地遭到河道的侵襲,加上海港淤積嚴重,最後的勃固也只好從歷史舞台淡出。
別小覷河道的整治,河道處理不好,很容易亡國。土耳其的以弗所城衰亡,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河道不斷沉積泥沙,令海岸線向前伸,使該市變成內陸城市,失去港口的優勢。
無論古今中外,女王似乎比男性國王更有本領,中國有武則天,緬甸有信修浮,英國有伊利莎伯一世和維多利亞女王,水準是男國王之上。一些題外話,如果天主教會有一天容讓女性當司鐸,她們一定不會比男性差,而教內許多有識之士包括修女,建議讓女性當多一點職務,當中也爭取女司鐸的職位。以上想法仍處於幻想階段,皆因天主教連神父公開談論女性晉鐸也不可以。
這時,雨下得密了,本來很想站出皇宮露天地欣賞綠茵的草坪,唯有退居到皇宮內欣賞。不過,後來還是出去,拍攝這座並排於大草坪上的雙子式的皇宮,外貌自看上去真的很有南洋特色,提醒我們現在置身事外於南洋中。
Kya Khat Wine Monastery 卡卡溫僧院:
隨後轉到Kya Khat Wine Monastery 卡卡溫僧院參觀。
卡卡溫僧院是緬甸三大佛教僧院之一,裡面居住著上千名僧人。而這裡最著名的就是每天早上10:30舉行的僧人進飯,屆時僧人們會排成兩列托著缽有序地緩行到進食地點接受信眾的佈施,當地的信眾會將準備好的白飯、青菜、餅乾、點心、飲料甚至文具小心放置到僧人的缽中,整個過程沒有任何語言交流,場面肅穆而神聖。
我們到達僧院時,已有人潮在僧院恭候僧人。有些人相信是一家人,準備好豐富的飯菜給僧人享用。我們這些尋常的旅行團團員,只是按導遊的指示,早前買了的零食,給僧人作為小小的禮物。
早前已知在小乘佛國如泰、緬,佈施給僧人的食物,可以不一定是素菜類。大乘佛教徒不吃腥葷,源於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梁武帝畢生篤信佛教,梁武帝提出吃素斷肉並不是其心血來潮,武斷決定。當年是幾次召集僧人舉行法會辯論。梁武帝引用《大般涅槃經》中說不得食一切肉的經文,《涅槃》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並表示「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一切悉斷,及自死者。」梁武帝與三律師及有疑義的與會法師進行激烈辯論後,再次指出:「《涅槃經》有斷肉,《楞伽經》有斷肉,《央掘摩羅經》亦斷肉,《大雲經》、《縛象經》並斷肉。律若至涅槃,云何無斷肉事?」
佛法流傳到中國以後,慢慢有了不同的演變,形成了「叢林制度」,這時候僧團不再以乞食為主,形成了許多僧眾聚合在一起的大寺院。而飲食主要也是自己提供。那麼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佛經中講無肉不是命,僧眾自己做飯,肉從何來?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若還食肉,那麼無非自殺或者是請人殺兩種。這就與佛之慈悲背道而馳。所以梁武帝提倡斷肉戒酒,其實也是時節因緣使然。也是不違佛制的。
實際上,佛教裡面大多數的佛教徒不是吃素的。
不要誤解,為什麼說大多數?像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斯里蘭卡,這些國家的佛教都非常正統,他們的出家人也都不是吃素,都是托鉢,大家供養什麼他們就吃什麼,這裡面可能有魚、有肉、搞不好還有肯德基和麥當勞。
主流佛教國家或地區,還是因循印度本源教義的規定,不禁止吃肉,只是規定要吃「三凈肉」:動物不是因我而被殺;我沒有眼見它被殺;我沒有親耳聽到它被殺。
因為東南亞佛教遵循的是佛陀原本教義,是不禁止吃肉的,所以泰國民眾每天都會把自己家最好的食物(往往就是肉食)先貢獻給僧侶們,以祈求佛祖的庇佑。
藏傳佛教很多高僧都不提倡信眾吃肉,如蓮花生大師就在著作《三根本寶燈論》中說「肉食應次第性斷除,沙彌和比丘不能吃的肉有:懷孕而死、被殺害、未成熟、被火燒死、溺水而死。。。。等眾生之肉及牛肉、圓蹄動物之肉。。。。。」
可是藏區屬於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氣溫低,地廣人稀,中原地區的農作物根本無法種植,糧食作物僅有青稞等,藏族人只能飼養耐寒的氂牛等動物,飲其奶、食其肉以維持生活,作為不事生產靠信眾供養的僧侶,也和當年佛陀面臨的窘境是一樣的,根本無從選擇飲食。
現今,隨着交通的便利和文化的傳播,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互融互通,很多藏地僧侶不再受困於藏區有限的生活物資,也開始轉變飲食結構,純素食的修行也普及開來。
至於「吃葷」的「葷」字,是專指大蒜、蔥這些氣味濃烈、富於刺激的東西,是大小乘戒律所同遮禁,南北佛教徒所共同遵守的。我們把「吃葷」和「吃肉」混同起來說,那是錯誤的。
有佛教徒表示,單是觀察飯碗裏的食物不能判斷某個佛教徒究竟是好是壞,那些對於動物懷有感激與悲憫的食肉者,也有可能比不能容忍別人觀點的「激進的素食者」修得更好。每個人都應該檢查自己修行的程度、身體的需要以及食物的來源以決定相應的飲食,不應堅持所有的人都應符合自己的飲食習慣。成佛取決於我們的想法和行為,而不是我們的食物。
可惜的是時空的錯配,我在香港到處可吃到蜜汁叉燒和脆卜卜的燒肉,但未能帶給他們享用。並不表示我大力向他們鼓吹吃腥葷,而是食物的烹調就是文化的一種,很想把我們廣東的飲食介紹給他們。
蜜汁叉燒有兩種做法,插在豬腹內燒,用暗火以熱輻射燒烤而熟;又是直接用火烤熟的,並在面上塗抹飴糖,使其緩解火勢而不致乾枯,且有甜蜜的芳香味,絕對是值得您品嘗一番的美味佳肴。廣東是一個被叉燒包圍的省市:人們會在早上吃碟滑溜溜的叉燒腸粉,再去上班;中午叫個叉燒飯,配個例湯;晚上下班回家了,順便去燒味檔買份叉燒,斬料加餸。
脆皮燒肉是經典的廣東燒臘之一,脆皮燒肉以其肉鬆化、香脆,其口感富有層次感,一塊肉可以嘗到三種口感,先會感到表皮的香脆,其次會感到脂肪的柔軟,最後會感到瘦肉的甘香。脆皮燒肉無論從選料和做法都較普通燒肉講究,肉要選行內人所稱的挑骨花肉, 燒烤工序要經過煮、松針、受味、定形、納焦、刮焦、回爐等繁複步驟才可完成。先放入冷水裡煮,目的是讓肉質成熟且帶有一定水分,這樣烘烤時瘦肉部分才不會發柴。在肉皮上扎眼一定要仔細一些,小孔越細密燒肉表面才會酥化,在肉皮上塗上小蘇打也是使其酥化的作用。入味的調料越簡單越好,只要鹽味足夠其實已經非常好吃了。
想給僧人推介(大抵是)全球最棒的飲食。這令我想起6年前某修女被派往孟加拉時,遠離香港中西合璧的飲食文化,尤其粵式叉燒與燒肉。我不清楚她喜歡叉燒燒肉與否,但離開了香港,一輩子在孟加拉做教會的工作,遠離家鄉的文化不在話下,而且那兒更是回教國家。不知道叉燒燒肉,儘管喜歡不喜歡,叉燒穿7和燒肉會否成為修女寄情家鄉的媒體呢?緬甸的僧人,不管怎樣,對於未能施予廣東美食給他們而感到非常遺憾。
後來參觀僧人的飯堂,他們蓆地而坐,設備簡陋。
此時,兩隊人即是接受佈施的僧侶,以及施予給僧侶的旅客,整整齊齊列隊。絕對可以用陣容鼎盛來形容僧侶人數之多,與井然有序排隊出來接受施予的場面。
僧侶的年紀,小至幾歲的小孩子,至中年人,他們行誼端莊。由於不是外出化緣,故袈裟無須密密麻麻的遮蔽身體,照舊可以右臂。由於旅客眾多,所以僧人的缽頭很伊便滿了。僧人背著或手提著的缽頭袋子款式都不一樣。通常我會施予一些臉掛上微笑,或缽頭還不算十分多的僧人。感到聯誼性質較強。
僧院養了數頭狗,幾頭母犬剛分娩,乳房大得如吊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