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島日報 報道)香港可能重現制水?天文台 台長李本瀅表示,隨著全球溫室效應加劇,未來二、三十年內雨水量會減少,整個華南地區亦不能幸免,加上廣東省持續發展亦要用水,東江水也會不夠用,香港有機會再次出現食水短缺。他又預計,本港水位將上升半米至兩米,上環及大澳等低窪地帶,打風時水浸情況會更嚴重。
天文台台長李本瀅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香港本世紀降雨量多的年份,會比上世紀多,「到了世紀末,即約九十年後,香港雨水量會比現時多超過百分之十。現時每年降雨量約二千四百多毫米,屆時就會有二千六百多毫米。」他指,乾旱的年份亦如是。換言之,本港極端性天氣將會增加。
20至30年內會短缺
不過,李本瀅說,短期本港雨水量將會出現變化。「估算二、三十年內會出現短缺,去到最差的年份,降雨量會少百分之五。」他指出,雨水量減少,不會單是香港一個地方缺水,整個華南地區都難幸免,「一九六三年香港實施制水後,就購買東江水,但未來雨水減少,廣東一帶自己都會發展,用水量亦會增加,水便會不足夠。」意味著香港也可能會再有制水的一天。
李本瀅表示,兩年前天文台曾作估算,本港水位大約會上升零點二至零點六米,「但近年的科學研究發現,水位上升幅度比想像中要大,會到零點五至兩米,比以往估算大三倍。」
海水位上漲 憂風災
他續稱,到了二○五○年,水位升半米可不算少,「平時可能不察覺,到了打風日子,如去年颱風『黑格比』襲港,有記者去到大澳,水深已及胸,可想而知,再升半米情況會有多惡劣。」他說,如果真的上升半米,上環、大澳等低窪地區,在平日雖不至於消失,但打風之時就令人擔心,「這亦是天文台所關注的事。」
此外,李本瀅表示,今年二月的香港屬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二月;剛過去的九月也一樣,最低氣溫錄二十六點九度。
他續指,香港在過去一百二十五年,氣溫累積上升一點五度,屬全球暖化及香港城市化所致;未來數十年,香港寒冷日子會漸少,「到了世紀末,可能再無十二度以下的日子。」
綠色和平 項目主任張韻琪指出,全球暖化除了令氣溫上升,極端天氣令部分地區降雨減少,例如內地今年甘肅 和廣西的旱情亦嚴重;另一邊水災和風災亦多,天氣反常。她關注,暖化令冰川融化,乾淨水資源亦隨之消失。
本報記者
**********************************************
輪水是當時一家大小生活的一部分
1963年6月1日香港政府實施嚴厲制水措施,
香港即日起每四日只供水四小時, 因此每家庭最重要的大事便是安排人手輪水,
全家總動員亦在所難免, 由於烈日當空, 人心浮懆, 以至糾紛迭起,爭執不已,
鬧出血案也是時而見之, 當局為舒緩水荒,採取了多項應急之計, 包括公務員可免穿制服,
外國輪船到港不供應淡水, 派船到珠江取水等, 並展開東江水長期輸港之大計。
60年代新生代不知箇中之苦, 實應了解上一輩之體驗, 要珍惜用水!


當年石硤尾輪候供水的苦況
小知識:什麼是樓下閂水喉?
樓下關水喉
以往樓宇只有三至四層,每層有一個水喉,共用一個水錶,故當全幢樓宇住戶同時用水時,因水壓不足,樓上往往未能用水,因此「樓下關水喉」之聲往往不絕於耳。
其實,早於1960年,廣東省寶安縣已與香港
當局簽訂協定,每年由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50億
加侖。1963年以後,香港政府請求內地大量供應
食水,同年12月,當時的總理周恩來乃下令修築
東江—深圳供水工程。
首期工程於1965年3月1日竣工,當年就向香
港供水6,000萬立方米,佔當時香港全年用水量的
三分之一。為了滿足香港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
七十年代以來,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共進行三次
擴建,累計耗資逾20億元。
目前香港很大部分淡水依靠內地供應。例如,
中國內地輸往香港的水量1995年為6.9億立方米,
佔全年耗水量75%;1996年為7.2億立方米,佔
全年耗水量78%;1997年為7.5億立方米,佔全年
耗水量82%。http://www.chiculture.net/0217/html/c17/1205c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