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氣球升空8月24日凌晨4:20分至早上六時許
領隊和導遊前一晚聲明,如果天氣欠佳,就不會再另行致電給我們了。結果領隊致了一個真人發聲的電話給我們,說天氣穩定,適宜升空。
拖著疲勞的身軀,準備集合到熱汽球場。清晨時分,極為清涼,一些紅鬚綠眼的遊客,甚至穿著厚厚的毛衣!看看小型汽車的溫度計,原來只有13℃!但我當時外面只穿一件毛巾長袖衣服,風又不是十分強勁,所以能夠支撐住的。然而有團友表示想回房間取回外衣。
小商店早已開門並正在營業,各地遊客擠在商店門前,享用氣球公司供應的輕量早點和熱飲,希望取暖。可是由於人太多,加上我又不十分餓,所以並不打算即時進食,唯有站在一旁等候上球。然而,富於人情味的團友端上曲奇,故最溫暖的不是身體的溫暖,而是心靈上的溫暖。此時天空仍然黑漆一片,破曉的期待真漫長!
好不容易才等到工作人員調校噴火器,進行這個過程也非短暫,如是者重複廿餘分鐘。一陣清風送來,加上天仍然昏暗,實在有點深秋的感覺。我們此時已登上氣球。你們有所不知了,氣球盛載我們的籃子並沒有閘門,而且籃身很高,籃頂的高度相當於我的胸口那般高,所以大部分遊客均需要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始能順利登進籃內。
這時,服務良好和熱忱的導遊沙勤(Mr. Sherkan)主動替我們拍照,真好。不一會,氣球升空了。天空開始轉為深藍色,熱氣球的火舌間歇地噴著,所以時暖時冷。就在此際,氣球緩緩升起,我們跟地面的人們互相揮手。
天空的色彩由深藍有層次地變為淺藍色,而當時我們已升空,真的感到視野廣闊一如半個大球正在急遽地進行色彩變化,不久它已由演化為魚肚白,只是剎那的時間,它又換上了一條厚厚的微淺紅光,此時秋意仍濃。一如香港十月底至十一月中的天氣。
磨菇狀起伏的岩石,一時化為多條俯伏在加柏多西亞的棕楬色,像長龍蟠纏著一點點如棋盤般一樣細小的房屋似的。此時,多條長龍又化為一枝枝灰白色的鉛筆,插在加市上。愈往上升,鉛筆愈變回起伏的山脊,脊與脊之間,深壑分明,蔚為奇觀。氣球也此起彼落,像彩虹似的圓球浮在天朗氣清而和略呈粉藍的穹蒼之中,人亦登時身心舒暢,加上呼吸新鮮空氣,香港的煩惱何止拋諸腦後!簡直完全拋到九宵雲外!
到了800m-900M的上空時,我甚至開心得播放歌曲,倍感輕快,不禁想起盧冠庭的《天鳥》:「吓喀,我要飛往天上!」
時間終須過去,我們要重返繁囂。原來氣球公司很會搞噱頭,為我們開香檳,和為我們頒發「上天」證書,服務人員只唸我們名字的首兩字,如:陳大文便會唸成Chan Tai。下午到居里默的行程,將另外發表,敬請密切留意。
(乙)加柏都西亞(Cappadocia)地形及氣球簡介
Cappadocia - 卡帕多奇亞於1985年被選入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列的自然、人文雙重世界遺產。有此可知這裡的景色可是大大的好的。
土耳其中部的加柏都西亞(Cappadocia)是古波斯語”出產美麗馬匹的故鄉”,這地區的馬匹在古代就是各個君王指定的貢品。
就史料查到,這裡以前的金銀工藝也是很有名的,不過現在已看不到任何金銀工藝的存在了。而這裡現在也見不到野馬了,只剩下絕美的風景位於土耳其中部安那托利亞高原中部海拔約 一千米 ,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奇石林,這裏充滿了奇形怪狀的石頭,在地下仰望欣賞當然宏偉,如果乘坐熱氣球飛上天,從另外一個角度俯瞰由火山爆發形成的石柱群,景色更是一覽無遺,此時在半空中迎接旭日初升,陽光照射到石頭上,更會發出耀眼的色彩,面對如此獨特的景色,感覺有如在外星球中探險,一生人怎樣也要試一次啦!
在熱氣球之中,除了噴火的聲音外,世界一片寂靜,整個奇石林360度風景盡收眼底, 只見石柱各有形狀,好像一排排呈灰白色的石柱,或是像蘑茹屋的石柱排得密密麻麻,景色 有如身處外星球一樣壯麗。
陶醉迷人景色之際,剛好旭日初升,看着橙色的鹹蛋黃從山邊冒出頭來,面對如此宏偉又 漂亮的獨特奇景,真的興奮又感動!駕駛員亦來娛樂大家,把熱氣球下降至石柱群中,讓大 家近距離欣賞,有幾次真的差點就摸到石柱。過了約45分鐘後,終於要跟奇景告別了,安 全降落到地面,工作人員會為大家倒杯香檳齊齊慶祝,別忘了要拿張飛行證書


世界遺產小字典:
加帕多家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
簡介:指大巴西流,其弟尼撒的貴格利,與其友拿先斯的貴格利三位教父,為四世紀加帕多家派的神學家。三位教父一致支持純正信仰,在三八一年君士坦丁堡大會上擊敗了亞流(Arius)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九二年將土耳其卡帕多家地下城市與吳哥窟,中國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尼婆羅浮屠寺、印度姬瑪哈陵、希臘雅典衛城等並列為世界新七大古蹟。
革勒梅Goreme國家公園及卡帕多家Cappadocia石窟群,位於土耳其中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卡帕多西亞省,處在內夫謝希爾Nevsehir、 阿瓦諾斯Avanos、尤爾基普Urgup三座城市之中的一片三角形地帶,以壯觀的火山岩溶蝕地形和古老的岩窟教堂和洞穴式住房及地下城市聞名於世。經過 長年風化侵蝕之特殊景觀-革勒梅山谷與其周圍地區,聳立著形狀不一之岩石丘陵,在這些丘陵上開鑿了上千個洞窟,大多是羅馬帝國統治下潛逃之基督修士所建之 修院與教堂,不少岩洞內還保存 有許多濕壁畫,為拜占庭藝術中(反聖像崇拜後期post-Iconoclastic period)之獨特見證,一九八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革勒梅國家 公園及卡帕多家石窟群作為文化與自然遺產
,列入世界複合遺產名單。
卡帕多家位於安卡拉東南方二七六公里,屬於中部東安娜托利亞高原的一個區域,這個方圓約四十平方公里的範圍,一般均以內夫謝希爾市為出入口。此區是由遠古 時代五座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岩構成面積近四千平方公里的火山岩高原之一部份,是在第三紀中新世時期形成的石灰岩溶蝕地形,如今是富含溶鹽沈澱的紅色砂岩地 質。
洞穴社區 當年避難處所
百萬年前卡帕多家東西面兩座火山大爆 發,火山灰泥涵蓋了整片卡帕多家地區,岩漿冷卻後,考古證明早在西元三千五百年前,人類的足跡就跟著踏上這塊土地,由於這種岩石質地較軟,孔隙多,抗風化 能力差,這裏的地表經過長年的風化和水流侵蝕,大自然的沖刷力雕刻出大地美麗曲線,地表層軟土泥沙流逝
,緊硬的玄武岩及石灰岩突兀地挺立,或形成山谷,或磨出平滑潔白的波浪岩柱,更留下傳奇的仙人煙囪
,以及基督徒利用高岩、巨石避難的洞穴社區。山丘上寸草不生岩石裸露,而與裸露的山體成鮮明對比的是林木茂盛的山間峽谷,由於峽谷內風力較弱,日照時間短,水分蒸發少,空氣的相對濕度較大,適宜植物生長,所以草木主要集中在溪谷中生長。
卡帕多家在西元前兩千年西臺人就已經在此居住,繼之腓尼基人自東跨海而來後,後來波斯人正式給它(Cappadocia美麗的馬鄉)之名,因為在這裏進貢 最健壯的馬和金、銀工匠;隨後亞歷山大大帝將美麗的馬鄉勢力擴張北至黑海、東到幼發拉底河,希臘化文明因此主宰整個地區。西元前一二五零年弗呂家人 Phrygians控制了這個區域直到西元前六世紀才被呂底亞Lydia人驅逐,西元十七年歸入為羅馬帝國的一省後才逐漸有城市的規劃 。西元初期基督教從初創卡帕多家就是最虔誠之地,加帕多家教父即出身此地,施洗者約翰等人更在此留下足跡,之後,羅馬皇帝開始對這個區域的宗教設禁制及對 基督徒開始全面的迫害,造成日後基督徒的藏匿與遷徙,宗教活動也開始轉入地底,卡帕多家地區也因此日積月累被挖掘出許多大、小規模的地下城市,到了九世 紀,有許多基督教徒來到此區鑿山居住,並將洞穴粉飾佈置成教堂,在牆壁上畫上民間傳說和聖經裏的福音故事壁畫,至今仍色彩鮮明,清晰可見。爾後歷經地殼的 變動和土壤的流失,使這些地下城市紛紛浮出重見天日,成為今日我們所見的奇景。
在卡帕多家山谷至少還能找到超過千座洞穴教堂,實際上每 一座露頭山岩都被挖空,踏著已遭歲月磨損的石梯,爬進一個又一個岩洞;岩洞被巧妙地挖 鑿成帶有穹頂、圓柱和拱門的形狀;洞壁、穹頂上,到處可見美不勝收的壁畫。著名革勒梅露天博物館,由三十座基督教堂和一些附屬建築組成,其中包括卡帕多家 最大的帶扣教堂、聖巴巴拉教堂、蛇教堂、蘋果教堂等。尤爾基普鎮附近石筍林立,到處是聳立著的石峰和斷岩,許多岩洞如蜂巢般穿插在岩石之間,岩洞內又有機 的相連,成為相互貫通的寬闊空間。
革勒梅 發現地下城鎮
革勒梅公 園區內,還擁有龐大的地下建築群。西元一九六三年,德林庫友Derinkuyu村地下首次發現了地下城鎮,地下城入口似一口井,借助梯子上下深入地底共八 層,最深處達 八十五公尺 ,裏面建有住宅、教堂、水井和食物的貯藏室,還有完善的通風系統以及墓地和供避敵用複雜的逃生通道,足可容納上萬人共同生活。隔 年,又有另一個同樣規模的地下城鎮在卡馬柯爾kaymakli村附近發現。卡馬柯爾地下城鎮修建在地下的部分有七層,最深處在地下 四十公尺 ,另有一條長 十 公里 的地道,連接著這兩個地下城鎮。當時修建地下城的目的是西元七世紀時拜占庭帝國被阿拉伯人侵入,各地的基督徒逃亡到此,並在地下修建了房舍和教堂以躲 避伊斯蘭教徒的迫害。這 些地下城鎮總數超過三百處,至今,一共發現六十三處地下城鎮,其餘尚末完全開挖出來。在南部荒涼幽靜的伊夫拉拉Ihlara谷地,河流兩岸的崖壁有一百二 十公尺高,上面密佈著一百零五間小教堂、神龕和修道室,綿延 十四公里 ,沿著溪流而行
,清翠溪谷讓你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