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關網誌


Ø 一看敲玻璃 就知無部


Ø 領隊偷偷地走到旅遊巴的車尾位置致電公司












(經濟日報)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06:00


【經濟日報專訊】8名港人疑因菲律賓    警方行動出錯死亡,惹起全城憤怒。事件昨提升至外交層面,中、菲兩國在馬尼拉    召開特別會議,菲國總統阿奎諾三世出席,會後態度180度改變,由阿奎諾三世致電特首曾蔭權    就事件致歉、今日全國哀悼,及派高官到京、港交代徹查事件結果。


一直堅持行動正確的菲國警方,會後亦改口承認特種部隊的能力、策劃及訓練不足。專家昨炮轟菲警營救行動,並列出8大錯誤(見A9版——「菲警8宗罪前飛虎隊    斥懦弱」)。


菲總統阿奎諾三世昨日傍晚突宣布,今日(25日)為全國哀悼日。他表示8名旅客死亡,「對香港及菲律賓來說是重大損失」。他已指示所有公共機構及使領館,今日下半旗致哀。


阿奎諾三世的取態,與前晚及昨晨迥異,他在聲明及記者會原本都力警方行動,又一直堅持不道歉。其態度突變的轉捩點,是中國駐菲大使劉建超與阿奎諾三世的會議。


慘劇發生後,中方多番嚴厲要求菲國書面交代事件。阿奎諾三世昨午率領副總統及外長等官員,在菲律賓總統府會見中國駐菲大使劉建超、外交部赴菲工作組以及香港特區工作組成員,雙方就香港人質事件善後事宜舉行了會談。


中方4要求菲允全力配合


雙方對此次事件皆表示沉痛哀悼。劉建超表示,他已代表中方對菲律賓政府提出4點要求,包括:盡快對事件進行全面徹查並通報中方;繼續全力營救傷者;盡快將遇難者遺體運回香港;盡可能保證仍在菲律賓的香港居民之人身及財產安全。


阿奎諾三世表示將全力配合中方要求,雙方通力合作徹查事件,並盡快給予中方交代。


菲將派員赴京港交代結果


劉建超會後指:「阿奎諾三世已承諾,會盡快查清事件,並派菲律賓副總統比奈及外長羅慕洛赴北京    ,向中方通報徹查結果。」


劉建超又稱,阿奎諾三世已向各部門下達指示,盡快徹查事件,菲律賓政府多位高層官員亦已向他表示摯誠歉意。


事實上,事件已提升至國家最高領導層面。國家主席胡錦濤    和總理溫家寶    昨聯署發慰問電,表示對挾持人質事件造成多人遇難及受傷,深感震驚和悲痛,對罹難者表示沉痛哀悼,並向遇難者家屬和傷者表示深切慰問,希望傷者可早日康復;主管港澳事務的習近平    在慰問電中則表示,對事件殊感悲痛,慰問遇難港人的親屬和傷者。


中菲會議後,一直沒有回電話予特首曾蔭權的阿奎諾三世,亦親致電港府道歉。曾蔭權說:「阿奎諾總統回電,他首先是抱歉,因昨天指揮當場的行動,沒有辦法抽時間回電給我,我亦告訴他,當時我很希望他以所有人質的安全作最主要的目的,他說他是明白的,但事情最後發展成如此,他亦是充滿歉意,他亦說會盡快完成報    告,向中國外交部交代。」


保安局    局長李少光    表示,阿奎諾三世已正面回應香港特區政府    要求,承諾將會徹查事件、做出公正嚴肅調查,待調查報告公布後,將派一支由高級官員率領的代表團到香港,向特區政府作交代。


菲律賓警方亦在會後態度逆轉。會前堅持行動無錯,會後則發表聲明,承認行動有不足之處,又承認特種部隊無足夠能力、技巧及儀器與策劃;在處理人質談判表現差;人群控制不適當;以及特種部隊隊長訓練及能力不足,惟無提供詳情。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菲總統阿奎諾三世昨凌晨到事件現場視察,其間不時嘴角含笑,表現輕佻,惹來各界抨擊。(電視圖片)

*****************************************************




槍手無意殺人

談判破裂後才開槍 倖存者痛批菲政府「太殘忍了」







 




 




 





中時電子報╱林克倫/綜合報導 2010-08-25 07:36


調整字級:


香港六個家庭歡喜出遊,卻在馬尼拉遭遇挾持事件,八位罹難者最年輕的只有十四歲。家屬昨日來到現場舉行招魂儀式,事發第一時間就傳送訊息給總公司、最後卻不幸罹難的卅一歲領隊謝廷駿,他母親強忍的喪子之痛在路祭時爆開,情緒激動到需要親屬及僧人攙扶,現場一片哀戚。


 一家五口出遊的梁家,卻換來三人死亡的悲劇,倖存者 梁 太太昨日傷心哭訴指出,槍手情緒變得不穩定後,便不時拿槍指著人質,並要求大家蹲在座椅旁,突然間,槍手對人質胡亂開槍,而她的先生為救她與孩子,衝向槍手試圖阻止他殺人,結果被擊斃。


 因裝死躲過一劫的 梁 太太悲憤交加說,槍手並不想殺人質,而是在談判破裂後才開槍,「我們擔驚受怕這麼多小時。這實在太殘忍了。菲律賓政府,我無法接受,為何他們這樣對待我們!」梁家五口僅 梁 太太與頭部中槍重傷的兒子倖存。


 十五歲倖存女孩汪綽瑤昨日驚魂未定地指出,入夜後,開始聽見槍手不斷打電話、交談語氣越來越大聲,車內氣氛也變更加緊張,還聽到槍手倒數說:「last 15 minutes5 minutes!」等話語。直到聽見有人自稱是「警察」,才被救出來。


 慘絕人寰的旅遊悲劇,昨日在香港化為一股怨氣,港人除質疑菲國警方「無能」,甚至訛傳亡者是被菲警亂槍擊中,而菲國總統艾奎諾三世廿三日晚間電視講話,疑似「嘴露笑容」更引發撻伐。昨日,多個香港團體前往菲國領事館請願,譴責菲國政府。




評論:菲律賓人質悲劇誰之過?







沈平


BBC中文網記者






在人質事件中遇難的八名香港人遺體:能否避免悲劇重演?

在人質事件中遇難的八名香港人遺體:能否避免悲劇重演?


僵持了十幾個小時後,菲律賓巴士人質事件以悲劇結束。警方的無能成為眾矢之的,總統阿基諾則歸咎媒體的全程直播。誰是誰非?我們能夠從這次慘劇吸取什麼教訓?


槍手固然是肇事者,但當局的談判策略,警方的救人手段,乃至媒體報道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事態的發展。


談判策略


哈佛大學法學院的「談判課程」裏面提到了談判策略的五個要點,其中就包括:理解對方的感受、拖延時間讓對方冷靜下來、協調解決對方遇到的問題。


也就是說,首先應該穩定劫匪的情緒,盡可能答應其要求,必要時可以使用「連哄帶騙」的手段,爭取先釋放人質,然後再慢慢討價還價。不過馬尼拉警方這次似乎並沒有很好地使用上述手段。


另外,曾經為英軍和倫敦警察廳提供反恐諮詢的保安專家舒貝爾基向BBC指出,當門多薩站在巴士門口與警察談判時,警方沒有把握機會把觸手可及的槍手制服,錯失良機。


雖然槍手門多薩放了幾名人質,但當局卻始終沒有答應他希望復職的要求,雙方於是僵持下去。幾個小時過去,當局不但未能把門多薩安撫下來,更突然逮捕了他的弟弟,這一幕正好被門多薩透過巴士內的電視看到,這無疑激怒了他而大開殺戒。


人質談判正式宣告失敗。事件的解決方法只能靠武力,可是接下來的人質拯救行動卻又混亂不堪。



圖右的警察不慎把鐵錘拋進車內,圖左的警察沒有防彈衣和頭盔

圖右的警察不慎把鐵錘拋進車內,圖左的警察沒有防彈衣和頭盔


拯救混亂


拯救人質講求的是「攻其不備」,但菲律賓警方這次整個行動卻擾攘了一個多小時,失去了突擊的效果。


從電視畫面上見到,警察拿著大鐵錘費勁地挨個窗戶敲,在打破窗戶之後,卻沒有立刻採取下一步行動,而是從車的側面敲到車尾,這等於是提醒槍手警方將要強行進攻。


更讓人汗顏的是,負責敲巴士大門的那個警員甚至不小心把鐵錘拋了到車裏面,然後狼狽地撿出來。


另一方面,蹲在巴士側面的一名警察試圖把一個類似催淚彈的物體拋入巴士,幾次都沒成功,旁邊的同僚撿起來又丟了幾次,好不容易才從窗戶空隙塞了進去。


在這種情況下救人行動一般都的「標準」做法是:把窗戶炸開後,馬上丟入讓人暫時失去知覺的震炫彈,接著衝入現場制服劫匪。整個過程應該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完成。


裝備不足


菲律賓警方周二終於改口承認,參與營救行動的警察訓練不夠、領導無方。從電視畫面上看到,第一批圍攻巴士的警員當中,至少有兩個沒有穿防彈衣和戴頭盔,也沒有可供爬入車窗的梯子。


英國反恐保安專家舒貝爾基向BBC表示,菲警方應該使用定向炸藥把窗戶爆破,而不是用榔頭慢慢敲。


一般的反恐特警在近距離戰鬥(close quarters combat)時都會使用穿透力弱、但打擊力大的9毫米中空子彈,配備的通常是MP-5等型號的微型衝鋒槍。


反觀這次圍攻巴士的警察拿的是M-16步槍。除非經過特別改裝,M-16使用的標準子彈是5.56毫米口徑步槍子彈,它的特點是穿透力強,近距離射擊可輕易穿透幾個人。


也就是說,假如菲律賓警察使用的是標準的5.56毫米子彈,並在巴士內向門多薩開槍,子彈很容易射穿他身體,然後再擊中其他的人質。


正如舒貝爾基指出,現場警員拿的是不合適的步槍,應該使用短小的輕機槍。


媒體幫兇?



警察調查現場:能否吸取教訓?

警察調查現場:能否吸取教訓?


慘劇發生後,總統阿基諾承認當局在營救人質手法上有缺陷,但同時也批評傳媒全程直播過程,使槍手了解警方的行動。


槍手光天化日之下在首都馬尼拉劫持人質並且與警方對峙,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媒體會放過這個報道機會。


為了搶眼球、吸引觀眾,無論是菲律賓地方電視台還是世界大媒體,自然都會競相全程直播,對於觀眾來說,這比看電影精彩刺激得多(但恐怕沒有少人想到最後會以悲劇結束)。


既然要求媒體不報到整個事件是不可能的,那麼菲律賓當局在準備進攻之前,是否可以要求媒體暫停直播,以免行動曝光?


拯救人質行動從來都是危險、充滿變數的。雖然負責這次行動的警察已經被撤職,但永遠無法挽回逝去的生命。


可以肯定,這不會是人類社會最後一次的劫持人質事件。如今追究責任的目的,不光是要為遇難者討個說法,也是希望各方能從這次慘劇吸取教訓,避免重覆同樣的錯誤。




欲發表評論,請登陸


按鍵 論壇:如何看菲律賓港人劫持事件?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0/08/100825_ana_hostages.shtml




馬尼拉血案——在死了八條人命以後









BBC中文網 劉繼祖





香港,旅行團,菲律賓

眾所注目的港人旅行團遭菲律賓警官挾持事件,在遭劫旅客和遇難者遺體返港後,剩下即是喪患處理事宜,但整個事件不會因此就此劃上休止符。之後的權責檢討,應該盡速展開,以防止日後如發生類似事件,能有較妥善的處理方式。


此一慘劇會在香港引起極大反響,除了媒體以扣人心弦的跨國衛星電視直播方式,鋪排在萬千家戶觀眾下,較以往諸多知名港產警匪片,其可謂是真正有血有肉的真人實事現場實錄,且以令人無法接受八人喪生(截至目前)的悲劇結局落幕。


在仔細倒轉整個事件發生的經過,並詳加分析其中的諸多環節,無可諱言地,菲國警方的強勢攻堅行動,是造成直接重大傷亡的主因;可就整個事件看來,走向最後的悲劇結局,卻不盡然是唯一可能的發展方向。


到底是誰在此棋局中執棋?誰又是在其中導致事件逆轉關鍵點中的幕後決策者?相信才是在除卻刑事調查後,該負起外交/政治責任的關鍵人物。


事實上,從電視轉播中可看到綁匪不是非理性的恐怖份子,其所提出的要求較以往類似的人質挾持事件,此案更因其所要求無涉國家安全及利益,而相對容易運作或妥協。更遑論綁匪在談判人員介入後,曾釋放數名老弱婦孺,表示其理智狀態在當時應仍是運作正常;故如操作正確,或更可能出現「非悲劇」形式發展的走向。


另據部份媒體報導,綁匪要求平反其職位的公文,因在運送中未克「及時」送達,以致其做出之後的失去理智的作為;假設此傳言為真,則此件悲劇看來更應該是可避免的,並可歸類為典型的「官僚殺人」案例。


菲國警方是唯一怪罪對象或是代罪羔羊?


要說在整個長達11個小時的漫漫過程中,為何警方先失去了耐心?決定以武力強勢攻堅,而其中港府與中方是否有參與決策?此兩者的角色又是如何?或許應是除了追究菲國警方的責任外,另一個該思考的方向。


事實上,整起事件絕非單純綁架勒索事件,且在當人質多數為異國人時,當然應升格為「外交事務」。


以在相互對峙的11個小時的時間內,如道菲律賓當局完全未與中方及港府相關人員作出協調,或告知其欲採取的營救處理方式,似乎是不可能的。



馬尼拉 巴士

看來綁匪不止綁架了人質,連菲國、中國、港府的危機處理都一起綁架了


如果雙方真有協調,那中方及港府又是誰在與菲律賓政府與菲國警方進行溝通?其結果又是如何?中方政府及港方代表,在菲警方決定採取強勢攻堅的決策中,又是否阻攔?


試想如果今天在旅遊大巴內的遊客為英美國籍,菲國警方及英美政府又會是如何對應?處理方式仍會是強行攻堅嗎?


即便事件中逃出的菲籍司機曾給予錯誤訊息,道巴士內人質已全數遭致擊斃,致使菲警方認為應採取攻堅行動;但難道在得到此「單一」訊息後,至決定攻堅前的時間,決策者無須再多方謹慎查證?當時難道沒有其他人質作出像是之前拉扯窗簾及其他顯示生命跡象及對外放出求救訊號的資訊搜集?且中方及港府對此判斷,又是如何反應?


最重要的是,當攻克行動初始之際,狙擊手對於人質的生命態度亦是如何?是否當時決策已為不計一切代價(犧牲人質)以達至目標?


行政不作為?


如果假設中國政府與港府因案發地為菲律賓,而無法參與整個事件的決策走向,則相關官員採取「行政不作為」,最終導致國人重大死傷的悲劇,則事後調查相關責任的追究,鹹信將更為重要。


此等事關十數位港人的生命,中國駐菲使館與港府當然應「主動」提出參與決策的要求,如此或可使現今受到嚴厲批評的菲國警方,無法「獨立」作出粗糙決策,而致如是悲劇發生。


綜觀整起事件,自始至終都可見,因「錯誤的決策」以致走向悲劇的痕跡。


事關八條寶貴的生命及背後更多心碎的家庭,輿論應莫讓目前因港府及中國政府藉由強勢要求菲律賓政府對此事件做出解釋的方式,而片面主導了議題發言權,此時應開展更為獨立公正的專案調查來追究權責,以撫慰亡者及其家屬的悲慟心靈,或亦可為日後類似事件做出警惕。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0/08/100825_hkkidnapresponsibility.shtml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