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時杜甫五十歲,居成都草堂。杜甫這六首「論詩絕句」,前三首針對庾信與初唐四傑提出具體的評論,主要認為評論一位作家的優劣時,不應脫離其歷史條件予以苛責。後三首則揭示論詩的宗旨,這是杜甫針對當時詩壇情況有感而發的。

; 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說明:庾信,北周文學家,初仕梁時,與徐陵齊名,寫了許多淫靡綺麗的宮體詩賦,為“宮體詩”重要作家,世稱“徐庾體”。後由於國破家亡,羈旅北地,風格為之一新。如《詠懷二十七首》、《哀江南賦》等作品,蒼勁、悲涼,抒發了故國之思。

; 杜甫在《詠懷古跡》中說:「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在《春日憶李白》中也說:「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而論詩絕句的第一首又指出庾信後期的詩賦更加成熟,健筆凌雲,意境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意謂指點庾信流傳下來的詩賦而嗤笑的今之文人,是不了解庾信詩歌成就的人,庾信不見得會擔憂後生可畏,超越他的成就。

; 其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說明:王楊盧駱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初唐詩文,尚未完全擺脫六朝藻繪餘習,「才力」流於「輕薄」,故曰「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文文哂未休」。「輕薄為文」是時人之譏,但杜甫自言「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不薄今人愛古人」「不薄」是不敢菲薄,不能否認。「今人愛古人」是指當時文人崇尚漢魏風骨,並以漢魏詩風為優的主張。這樣的主張杜甫也有。雖然初唐四傑的詩文受時代所限,但不應一概予以抹煞。所以杜甫接著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爾曹」是指「哂未休」的人,他們的身名早在歷史的洪流中蕩然無存,而初唐四傑確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

; 其三、縱使盧王操翰墨,劣于漢魏近風騷。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說明:杜甫的這六組詩是上下連貫的,這裡的「盧王」是指前一首的初唐四傑,因限於字數,故舉盧王以代表初唐四傑。操,持也翰墨,筆墨操翰墨,指文藝寫作。劣于漢魏近風騷,是指四傑的文學成就不及漢魏,因為漢魏時期的詩文作品接近風騷傳統。

; 「縱使盧王操翰墨,劣于漢魏近風騷」這句話的解釋,歷來極多歧異,郭紹虞的《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的說法最得杜公原意。他說「此詩本承上一章言。時人之譏哂四子者,每謂其輕薄為文,正以其劣於漢魏之近風騷耳。四子之劣於漢魏之近風騷,……當時文體如是,固非四子之病也。……龍文虎脊,自有其不廢江河者在,固非身與名俱滅之爾曹所能望塵追及矣。」

; 杜甫認為縱使四子未能完全祖述風騷,師法漢魏,但從詩歌的發展演變來看,四子有功於改革宮體詩,建立律詩格律,是不容抹煞的。「龍文」、「虎脊」皆是毛色斑駁的駿馬,這裡用以比喻奇麗的詞采。「龍文虎脊皆君馭」意謂四傑遣詞造句的能力有如善御者駕馭著龍文虎脊般的千里馬,馳騁在文壇上。

; 「歷塊過都」暗用王褒《聖主得賢臣頌》:「過都越國,蹶如歷塊」,意為歷田野,過城市,長距離的奔馳。「歷塊過都見爾曹」全句則指在歷史的淘選下,四傑與哂未休的時人,孰高孰低,分明可見。

; 其四、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說明:這首詩表達了杜甫對當時詩壇的看法,他認為當時還沒有出現才力可以超越陳子昂及四傑的大詩人,「翡翠蘭苕」語出郭璞《遊仙詩》:「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在此形容詞采的鮮妍,如翡翠蘭苕一般。「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意謂著一般作者麗詞雖有可取之處,但未免如翡翠蘭苕,空有形色,流於輕薄柔弱。缺乏如鯨魚碧海般雄健的筆力與壯美的氣魄。

; 其五、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這首詩則說明杜甫論詩的態度與自我創作時師法的對象。「不薄今人愛古人」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對於今人崇尚詩經楚辭、漢魏古體予以肯定一則可以解釋為今人古人的詩賦皆有可觀之處。「清詞麗句必為鄰」是說自己論詩並無古今之分,只要清詞麗句皆有所取。「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是說明對自己的期許,必須上攀屈原、宋玉,與之並駕齊驅,否則若僅追求詞藻形式之美,就不免落入齊、梁委靡之後塵。

; 其六、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這首詩說明詩歌的傳承學習,各有時代環境的特色,未及前輩詩人,不須驚惶。杜甫《偶題》詩中也說:「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為。後賢兼舊制,歷代各清規。」在「遞相祖述」的詩歌創作的歷程中,無論誰先誰後,誰高誰低,都有它的歷史定義與成就。重要的是要能「別裁偽體」,「轉益多師」。「別裁偽體」,別是區別裁是裁去,偽體是指模仿因襲,沒有真實自我的詩作。「轉益多師」是指向前人學習,不應局限於一家一派,務使眼界開闊,以期大成。「別裁偽體」強調創作的純粹,不假外求

; 「轉益多師」則重在繼承,鎔古鑄今,含英咀華。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學習與揚棄、接受與批判、繼承與創作,如何取捨,存乎一心。而杜甫也具體的以他詩歌成就向世人宣告他取捨的結果,傲岸地站立於盛唐詩歌的頂點。

; 參考資料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_rs/content/chinese/poem/title/discuss.htm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