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主,一枚銀幣有兩面,由於中國人腳踏實地工作,形成他們不會不勞而獲。在地球村中,成為刻苦耐勞的民族,堪稱“蜜蜂民族”,更珍貴的是,農家有相當的平等思想:
許 行(約前390椙?15年間),楚人,與孟子同時,是戰國時期農家的代表人物。據《孟子·滕文公上》載,孟子在滕國時,許行偕弟子數十人亦自楚至滕。他與 孟子不同,不求高官厚祿,只要求滕文公給一塊土地,從事耕種。滕文公允諾,許行于是與其徒數十人,穿著麻布衣服,靠打草鞋、編席子為生。儒家陳良之徒陳相 與其弟陳辛自宋來到滕,“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可見許行倡導的農家學說,在當時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其徒眾多,連儒家門徒也棄儒而改拜許行為師。
許行思想,主要見于《孟子·滕文公上》。它記載說:“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歹食]而 治。今也滕有倉稟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可見許行的社會政治思想是主張賢君要與民眾并耕而食,一天朝夕兩餐,要身體力行,為民辦事。像滕 君那樣“倉稟府庫”,“厲民而自養”,靠殘酷剝削的手段壓榨人民,養肥自己,這樣的國君就算不上“賢君”,是人民所反對的。這是一種樸素的原始農業思想, 保存了遠古神農氏學說的精神,故許行號稱為“有為神農之言者”。
許行從代表貧苦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立場出發,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提出以農產品與手工業產品交換、實行“市賈不二”的原則。《孟子·滕文公上》記陳相 語:“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二,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 同,則賈相若。”顯然,這是原始農業時期實行以物易物的交換,要求絕對的合理,杜絕偽劣與欺詐。
時至戰國,作為楚國的思想家許行,仍倡導神農之說,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歷史淵源和深刻的社會背景的。首先,炎、黃融合,神農之說早在江漢流域流傳。“君 民并耕”、“市賈不二”,歷來成為傳統德政和理想社會的準則而被廣泛地傳播和美化。特別是楚國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歷程,當給許行以深刻的印 象,故其承繼神農氏學說與傳統社會理想,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農家學派產生在楚國,當然就非偶然。其次,楚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不待賈而足”(《史記· 貨殖列傳》),這又直接導致原始農業思想的發展和理論化。同時,隨著兼并戰爭和階級分化的日趨激化,人們要求社會“均平”合理,反對剝削和壓迫,這又使許 行農家學說得以深入人心,為各地人民所向往。
許行農家思想是當時一種平均思想,他的主張也只是一種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但他要求君民并耕、人人自食其力,與同時代儒家孟子所鼓吹的“勞心者治 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是針鋒相對的,在中國思想史上,自有其重要的價值。許行的“市賈不二”雖也屬于不切實際的價格論, 但卻是當時農民對不法商人欺詐行為和苛刻盤剝的抗議,今天看來仍有它的積極性和合理性的一面。
- Aug 13 Thu 2015 15:38
農家思想反映中國人腳踏實地工作的性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