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甲) 我的講道



Image may contain: 2 people


(乙) 網路資料


 


耶穌是真光

【福音:若九1-41】

 


【經文分析】

若望福音第九章敘述耶穌醫治一個胎生瞎子的故事,由耶穌一開始稱自己是「世界的光」(5)就可看出,這裡所談的並不只是一個醫治奇蹟而已,我們按經文結構分三段加以詮釋。

一、治癒胎生瞎子的奇蹟(1-12)

經文第一段是一個治癒奇蹟,可以分成三個段落:引言(1-5)、治癒奇蹟(6-7)、鄰人的反應(8-12)。

引言(1-5)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在母胎中就是瞎子的人,這人的情況比出生後才瞎眼的人更為可憐。若望福音中的治癒奇蹟常是特別嚴重的病苦,門徒們面對這人的痛苦遭遇,根據猶太傳統尋求苦難和罪過之間的關聯,耶穌卻駁斥這種傳統思想。不過這裡真正的重點並不是「人學」上的,而是「基督論」上的問題,這個嚴重的病症提供耶穌一個機會,顯示祂擁有救援人類的力量。

耶穌提到要把握白天,盡力工作,因為工作的時間被黑夜所限制。具體而言,這話表達耶穌在安息日治癒病人的合法性,而治癒瞎子的事件也生動的顯示耶穌的確是「世界之光」。另一方面這句話也有普遍性的意義,顯示作出決定的嚴肅性,並且表達人們有可能錯過得救的機會;這樣的言語不論對「宣講者」或「聆聽者」都具有效力。

治癒奇蹟(6-7)

耶穌用唾沫和了泥巴,敷在瞎子的眼睛上,再打發他到史羅亞水池去清洗眼睛,因此而治癒了瞎子。這樣的操作過程卻導致人們責難,指控耶穌違犯安息日的律法。

史羅亞水池位於耶路撒冷城內南方的角落,這個水池的水是藉著引水道,由基紅水泉所引來(參閱:編下三二30),「史羅亞」的意思是「被派遣的」,這是若望福音對於耶穌基督特殊的稱呼方式(參閱:若四34)。

鄰人的反應(8-12)

這位胎生瞎子原是城中的一位乞丐,似乎人人都認識他;因此,許多鄰人都成為這個奇蹟的見證人,他們的驚訝正說明奇蹟的真實性。人們質疑這位被治癒的瞎子是否真是他們所熟知的乞丐,這樣的懷疑說明:重大的奇蹟並不一定能夠克服人們的不信,只有人們做好相信的準備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看見」奇蹟。

被治癒的瞎子挺身辯護這個事件的真實性,也因此成為耶穌的辯護者,雖然,他目前只知道耶穌的名字而已。耶穌在治好瞎子之後就從人群中隱退,直到整個爭辯的事件結束之後,才再次和這個瞎子相遇(若九35-41)。

【綜合反省之一】

由於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幾乎人人都感覺工作太多,而一天的日子太短,因此我們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也遭受限制。人除非能夠想像更好的生活,不滿足於黑暗無知、或毫無行動的遲鈍情況,並且渴望真正的光,才能夠察覺「世界之光」,進而接受真光的啟示照耀。

雖然這段經文沒有直接提到胎生瞎子的信德,但是他聽從耶穌的話去到史羅亞水池清洗自己的眼睛,就是信德的具體行動。基本上世人所遭遇的一切苦難與壓迫,最內在的根本原因都是罪惡(原罪的後果),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單純地在受苦之人的身上,找尋苦難的原因。

二、法利塞人的審問(13-34)

由於胎生瞎子被治癒的事件發生在安息日,因此引起法利塞人提出一連串的質疑。這段審問性的對話也可分成三段:第一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13-17)、對於他的父母親的審問(18-23)、第二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24-34)。

第一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13-17)

在這裡法利塞人再次以司法當局的的形式出現,促使他們提出批判的主因在於這個治癒事件發生在安息日。根據他們對於法律的了解,耶穌的治癒行動違犯安息日的法律,所以祂是一個罪人,絕對「不是由天主來的」。然而卻也有些法利塞人表達不同的意見:「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蹟?」這個情況顯示,面對耶穌人人都必須做出自己的抉擇,耶穌在人間必定造成「分裂」。

面對法利塞人的詢問,這個被醫治的胎生瞎子勇敢的承認耶穌是一位「先知」,雖然這個說法仍並非十分恰當,但也是一個明顯的進展,因為本來只知道「耶穌」的名字(11),現在卻明認祂是一位先知。他的信仰在磨難中成長,是基督徒的最佳榜樣。

對於他的父母親的審問(18-23)

猶太人接著詢問瞎子的父母親,他們規避給予任何明確的答覆,而說「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對以色列的孩童而言,滿十三歲多一天就算是成人。福音作者解釋他們如此回答,乃是因為他們怕被「逐出會堂」。這段經文事實上反映當時的基督徒團體的具體處境,他們由於宣稱耶穌是默西亞,而被猶太人詛咒為異教徒,並逐出猶太會堂,意思是決定性的斬斷關係。福音作者在這裡將他的團體所有的經驗放入了經文之中,清楚地顯示初期基督徒團體和猶太人之間一再出現的衝突。

第二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24-34)

猶太人再次審問被治好的瞎子,這一次的主要論點在於強調耶穌在安息日治病違犯法律的,因此是一個罪人。猶太人要求被治好的瞎子歸光榮於天主,目的是逼迫瞎子承認,耶穌違犯安息日的法律。在這樣的困境中,瞎子的信仰上卻繼續成長,他宣稱耶穌是「恭敬天主,承行祂旨意的人」(31),並引用箴十五29的經文:「上主遠離惡人,卻俯聽義人的祈禱」,強調自己所經驗到的奇蹟就是最清楚的證據。這個奇蹟的力量引領他宣稱耶穌是「由天主而來的」(33)。

相對於瞎子的信仰表白,猶太人卻憤怒地呼喊自己是梅瑟的門徒,拒絕成為另一人的門徒。他們宣稱「不知道耶穌是從哪裡來的」(29),就是承認不能明白耶穌的啟示。最後猶太人宣稱這個瞎子「生於罪惡中」,並把他趕出會堂之外,如此結束了整個審問過程。這個情形再次反映初期基督徒的生活經驗。

【綜合反省之二】

真實的信仰包含公開承認信仰,因為承認信仰可以激發人的信仰;但是在信仰和宣認宣誓之中常得面對各種反對的勢力。只要基督的教會還沒有圓滿地立於主的前面,只要光明和黑暗、真理與錯謬之間的衝突爭執沒有完全結束,我們就能常常感受到這些反對信仰的壓力,例如:反基督的批評、恐懼、憂慮、貧窮、災難、疾病……。對基督徒而言,所有的外在壓力都是一種信仰的考驗試煉,這位胎生瞎子的行動說明,為基督做見證常常是一個近乎「天真」的見證,而正是基督徒教會的基礎所在。

三、耶穌把自己啟示給痊癒的瞎子(35-41)

瞎子被趕出會堂之後,耶穌才再次在經文中出現,耶穌分別和瞎子以及法利塞人各有一段關於信仰的對話。這段經文也因此可以分成兩段,首先是重見光明的瞎子的信仰宣示(35-39),接著是對眼睛被蒙蔽的法利塞人的判斷(40-41)。

重見光明的瞎子的信仰宣示(35-39)

猶太人把胎生的瞎子趕出會堂之後,耶穌前來尋找他。耶穌提出一個決定性的信仰問題:「你信人子嗎?」,「人子」是基督論的特殊頭銜,這個頭銜強化了二人之間的距離。瞎子表示不知道誰是人子,耶穌因此承認自己就是「人子」,而導致瞎子能夠宣示信仰,並藉著「俯伏朝拜」的行動表達明認耶穌就是天主。

耶穌最後的回應表明,天主派遣祂來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那些看不見的能夠看見;但是,對那些不願意相信的人,祂卻成為最後的審判,也就是使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這裡再次出現若望福音中著名的「光明與黑暗」的二元對立表達方式:一方面是成為能看見的,另一方面則是成為瞎子 ──誰如果自願停留在黑暗之中,就永遠是瞎子。

對眼睛被蒙蔽的法利塞人的判斷(40-41)

經文最後是耶穌和法利塞人的談話,前面耶穌判斷性的話已經說明了這段談話的意義:真正的罪就是自己拒絕啟示者!因為所有的人原本都是瞎子,所以罪人的罪就在於不願意來接近光明;法利塞人自以為看得見,意思是他們自甘停留在自以為是的安全感中,而拒絕成為一個真正的明眼人。

【綜合反省之三】

這段經文說明有關「恩寵」的問題。耶穌先開啟了胎生瞎子的肉眼,然後開啟了他信仰的眼睛,向他啟示自己就是「人子」。而耶穌對法利塞人的話則教導我們如何克服自己的各種限制,如果我們承認自己需要救援,知道自己缺乏光明,那麼我們就能和這個故事中的瞎子一樣,得到耶穌的助佑,打開靈性之眼而看見信仰。

四旬期第四主日(甲年)讀經釋義




(主題:「新生命」- 相信耶穌,要做光明之子)


 


 























讀經一



撒上16:1, 6-7, 10-13



答唱詠



23:1-3, 3-4, 5, 6



讀經二



5:8-14



福 音



9:1-41




 


 


A     讀經一:撒上16:1, 6-7, 10-13


 


1.     對於天主決定廢棄撒烏耳繼續作以色列君王,撒上16:1撒慕爾先知仍很傷心,當天主派遣他前往白冷葉瑟的兒子傅油為新君王時,先知在撒上16:2表示憂慮:「怎能去?撒烏耳聽說了,必要殺我。」憂慮主要並非害怕喪命,而是可能觸發南北大戰,因為撒烏耳來自北方,先知既被派往南方給某人傅油,雖然尚未知指達味,但肯定屬南方的人士,但南北一向不和,萬一北方的人得悉真相,很可能向南方宣戰,大戰會一觸即發。


 


2.     天主在撒上16:2吩咐撒慕爾說:「你手裏牽一頭小母牛說:我為祭獻上主而來。」記得多年前,有位中學老師在課堂時與某學生爭吵,老師講了一些侮辱該學生家人的說話,學生便向校方投訴,校長要查出真相,便秘密召見該班班長澄清,事畢為免引起同學們懷疑,便把一批書籤交給班長送給該班各同學,每人一張。天主在撒上16:2的安排類似上述事件,撒慕爾牽一頭小母牛」的行動與傅油一事風馬牛不相及,他這行動就是要令人有錯覺,好能掩飾真相。


 


3.     撒上16:5的「葉瑟Jesse」是達味的父親,撒慕爾見到葉瑟的長子「厄里雅布」(編上2:13),撒上16:7說先知見他的「容貌和他高大的身材」(即高大威猛靚仔),便認定他乃真命天子,但天主說不。可見大聖賢人也被人的表面所影響,要知道,連聖人也不一定是完美的基督徒,因為只有天主是完美的,一個誠心的基督徒會承認自己的過犯和有限,繼而不停地尋求改善(望德),他會相信天主(信德)及愛主愛人(愛德),藉着悔改和皈依得以成聖,換言之,人必須不斷生活信望愛三德才能成聖。


 


4.     上主在撒上16:7的話令人感到十分震撼:「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即使如此,天主所揀選的達味亦非完美的,他未做君王前曾賣國(撒上21:11-16),登基後又奪人妻而殺人夫(撒下11),無論如何,天主總以人的內心來判斷。上主在撒上16:7的話可媲美55:8:「我(上主)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也請參閱2:114:198:12-16)有一次,有個教友善意地勸喻一個長着鬍子的神父:「你應剃去你的鬍子,因為你的樣貌看似很鹹濕,教友不會喜歡你!」


 


5.     葉瑟面對先知的態度很奇怪,撒慕爾叫他把所有孩子叫來,他在撒上16:10叫他的七個兒子都到撒慕爾面前來」,似乎尚沒有發覺另一兒子達味沒有在場!「」本是完美的數字,葉瑟似乎以為自己的家庭很完美,但卻非如此,因為排行第八的達味也不是完美的。天主沒有以「容貌和他高大的身材」選擇了長子「厄里雅布」,反而選擇了那「最小的」(撒上16:11)去履行祂的旨意,再一次展示:「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


 


6.     達味是不潔的,因為他作為牧童(撒上16:11),經常帶領羊群四處吃草,也會踏在一些猶太人認為最不潔的墳墓上。貧窮的牧羊人在社會裏是被歧視的階層,他們需要每天都看守着羊群,以免被獅子和豺狠吃掉,因此無法在安息日時到聖殿去朝拜上主。


 


 


B     答唱詠:詠23:1-3, 3-4, 5, 6


 


1.   這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詳的聖詠,23:1的「牧者」一詞,給人的感覺是貧窮渺小的,而且又是不潔的(因為經常無意地走在墳墓上面,而且他們沒有時間到聖殿去朝拜雅威)。不過,這樣的想法十分矛盾,舊約的君王亦稱「牧者」,身份尊貴,為甚麼一到新約,立即被視為身份卑微的呢?


 


2.   人有了上主作為「牧者」,23:1說便會「一無所缺」,指的不是在物質上,而是在心靈上,聖詠的作者可能面對某些困難,於是便把平安寄託於上主。古時的羊群為「牧者」來說是他們的財富,故把羊群視為寶貴的,23:1要強調的是:我在雅威眼中很寶貴。聖地的羊群不像澳紐的羊,聖地的羊群一定會走在「牧者」後面,這正是23:2-3所描述的:「祂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又領我走進幽靜的水旁,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祂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


 


3.   23:1-3是作者向別人講述上主的作為,23:4-5是他直接與天主對話,23:5的「」指向最後晚餐,是逾越之夜,是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之夜。「在我的頭上傅油」意味聖洗聖事,有鑒於此,教會習慣在施行聖洗聖事和初領聖體的感恩聖祭時,會使用23作為答唱詠。


 


4.   23:6的氣氛改變了,作者的話是向自己說的:「在我一生歲月裏,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他感到自己很幸福,因為能「住在上主的殿裏」,意即新約時代的教會。23包括的範圍很廣,可算是屬團體性的。教會特別喜歡這篇聖詠,因為它涵蓋了整個信友生活,天主不但是我們的牧者,且願意多方面地與人相遇,包括了整個信仰團體。我們的牧者是耶穌基督,我們透過洗禮、堅振和聖體聖事,團體得到共融,上主不但是「」的牧者,也是「我們」的牧者,是「團體」的牧者。


 


 


C     福  音:若9:1-41


 


1.     2-12可分為七個大段,當中的9-10是第五個大段,主題乃「基督是世界的光」,這主題可從耶穌8:12的話展示:「我是世界的」一個瞎子見到了光明,可惜也有些人棄光投暗,成為瞎子!進入本主日的福音,古往今來,凡見到人遭遇重大不幸,多數人都認為是前世的冤業,這正是9:2中門徒們向耶穌發問的問題:「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亦是撒上16:7時天主的話:「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其實,舊約也反對「前人犯錯後人遭殃」的觀念,請參閱約伯傳5318


 


2.     對於門徒們的提問,耶穌9:3清晰地表明:「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耶穌自己便現身說法,祂從來沒有犯過任何罪,卻為了人的罪過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也看看保祿宗徒,他受苦不是因為他做錯了甚麼,只是為了福音的緣故。「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意思是與基督共苦,聖保祿1:24說:「如今我在為你們受苦,反覺高興。


 


3.     如上所述,「世界的光」的概念早已在8:12提出了,現在到9:5乃付諸行動,耶穌行聖蹟使瞎子看見,從黑暗中帶領他進入光明,這也正好應驗了舊約時代帳棚節的主題。9:6-7的內容會引起很多討論,本來,只要耶穌說一句話,瞎子便能看見,究竟為甚麼要「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那麼複雜的行動呢?耶穌的話語和人的信德是精神上的,「唾沫/」卻是物質,「有形的標記賦予無形的恩寵」就是聖事的定義,聖事是天主與人相遇的一個途徑恩寵(內在的)與標記(外在的)不可分割地連在一起


 


4.     記得原祖父母的墮落不是由於思想上犯錯(靈性),而是吃了禁果(物質);天主要拯救世人,聖言降生成人也是無形的天主變成有形,不降生成人就救不了人類嗎?絕對不是,1:37說:「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我們經常會以物質來表達心意,例如鮮花、戒指、禮品、慰問咭等,正如德蘭修女曾向善信說:「我們的小孩不需要同情,他們需要食物。」連永生之糧也是物質,耶穌6:54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


 


5.     7:37-39記載在帳棚節最後一天,大司祭會帶純金的容器到史羅亞水池取水到聖殿,然後倒在祭壇的西北角。現在在9:7耶穌也吩咐瞎子到「史羅亞水池裏洗洗(眼睛)」,瞎子能看見並不是因為史羅亞池的水有特異功能,而是因為耶穌的聖蹟,只要人聽了耶穌的話而實行(7:24),便獲治癒。


 


6.     法利塞人因為見耶穌在安息日工作,因而認定祂犯了罪,便堅持祂「不是從天主來的。」可惜,攻擊耶穌的人忘記了耶穌5:17時對類似的情況所作出的回應:「我父到現在一直工作,我也應該工作」,意思是:天主在每一天,包括在安息日也會創造生命(嬰兒出生)和(對亡者)進行私審判,不會待「假期」後才工作。結果瞎子能看見,相反地,自以為看得見的法利塞人竟視而不見!


 


7.     故事中的瞎子也經歷了一個信仰歷程,在9:11他說:「名叫耶穌那個人」,這刻,瞎子只明白耶穌是「那個人」;到9:17,他回答法利塞人說:「他是一位先知」,再到9:35,他明認耶穌是人子,最後在9:38,他稱耶穌為「」,即使明知會因此而被逐出會堂,仍勇於接受,遠勝其父母面對惡勢力的威嚇所作的回應:「我們也不知道。」(9:21


 


8.     我們要相信,只要我們堅信耶穌,面對黑暗時,祂便與我們同在,一如9:35耶穌的出現,祂問瞎子:「你信人子麼?」後者作出了多麼發人深醒的話:「主,是誰,好使我去信他呢?」意思是:「只要是祢說的,我都會相信。」有些人說去以色列朝聖,好能看見而相信,有些人祈求見到耶穌的顯現,好能相信。不過,耶穌卻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20:29


 


 


D     讀經二:弗5:8-14


 


1.     先看上文,4:22說:「該脫去你們照從前生活的舊人,就是因順從享樂的慾念而敗壞的舊人」,「享樂的慾念」是多數人所追求的,尤其是中產的退休人士,保祿說那會令人「敗壞」;4:24叫人「穿上新人」,4:30則說:「你們是在祂內受了印證,以待得救的日子」,這三節合起來意謂「除去舊我,穿上基督」,亦即領受聖洗聖事。受了洗的人有聖神居住在其內,必須度有道德的生活,包括4:28所說:「賙濟貧乏的人」;4:29叫人要「隠惡揚善」:「一切壞話都不可出於你們的口;但看事情的需要,說造就人的話,叫聽眾獲得益處


 


2.     進入讀經二,5:8要比較「黑暗」與「光明」,「黑暗」指不信的人,也不會聽從天主的話,「光明之子」指信友,他們活「在主內。5:11勸諭人:「不要參與黑暗無益的作為,反要加以指摘」,「黑暗無益的作為」亦即5:19-21的惡行:「淫亂、不潔、放蕩、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兇殺】、醉酒、宴樂。5:11說要「加以指摘」,意謂「要披露」,包括例如專門欺騙遊客的黑店。


 


3.     5:13表示其實天主是全知的:「凡一切事,一經指摘,便由光顯露出來。5:14的話很神聖:「你這睡眠的,醒起來罷!從死者中起來罷!基督必要光照你!」這話使人想起神父正在施行洗禮時的禱文。「睡眠」等於「黑暗」,「醒起」等於「光明」,不信的人要接受信德,然後生活「9各種良善、正義和誠實,10你們要體察什麼是主所喜悅的;11不要參與黑暗無益的作為,反要加以指摘。


 


4.     四篇讀經如何串聯起來呢?讀經一說撒慕爾達味傅油成為君王,達味當時「正在放羊」,答唱詠說上主是我們的牧者,有了祂,我們便一無所缺,祂會保護我們。福音說「一個生來瞎眼的人」獲得耶穌的治癒而看得見(「光明」),他立即去作見證,面對惡勢力而毫不退縮。讀經二說接受了「光明」的人必須行善和遣責惡行。



(丙) 王保誠神父的資料

【若望福音4:43-54分享】
耶穌告訴我們,信心是需要神蹟來建立,若沒有看見神蹟,「你們總是不信」。不錯,唯有親自經驗過天主的大能,我們的信心才是具有基礎。信主的人,時時處處也可發現天主的神蹟。事實上,天主也從沒拒絕信他的人,求主使我們能放下疑慮,即時奔向他、投靠他。


【去吧!你的兒子活了】
那時候,耶穌離開撒瑪黎雅,往加里肋亞去了。耶穌曾親自作證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決受不到尊榮。」他一來到加肋里亞,加肋里亞人便接待了他,因為他們也曾上了耶路撒冷去過節,並親眼看見了他在慶節中所行的一切。
耶穌又來到加里肋亞加納,即他變水為酒的地方。那裏有一位王臣,他的兒子在葛法翁患病。這人一聽說耶穌從猶太到加里肋亞來了,就到他那裏去,懇求他下來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快要死了。耶穌對他說:「除非你們看到神蹟和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那王臣向他說:「主,在我的小孩未死以前,請你下來吧!」耶穌回答說:「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了耶穌向他說的話,便走了,他正下去的時候,僕人們迎上他來,說他的孩子活了。他問他們孩子病勢好轉的時刻,他們給他說:「昨天第七時辰,熱就退了。」父親就知道正是耶穌向他說:「你的兒子活了」的那個時辰;他和他的全家便都信了。這是耶穌從猶太回到加里肋亞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


 【Reflection on Jn 4:43-54】


God's mercy shows his generous love –a love that bends down in response to our misery and wretchedness. Is there any area in our life where we need healing, pardon, change, and restoration? If we seek the Lord with trust and expectant faith, he will not disappoint us. The Lord Jesus never refused anyone who put their trust in him. Surrender our doubts and fears, our pride and guilt at his feet, and trust in his saving word and healing love.



【You May Go; Your Son Will Live】
At that time Jesus left [Samaria] for Galilee. For Jesus himself testified that a prophet has no honor in his native place. When he came into Galilee, the Galileans welcomed him, since they had seen all he had done in Jerusalem at the feast; for they themselves had gone to the feast.
Then he returned to Cana in Galilee, where he had made the water wine. Now there was a royal official whose son was ill in Capernaum. When he heard that Jesus had arrived in Galilee from Judea, he went to him and asked him to come down and heal his son, who was near death. Jesus said to him, “Unless you people see signs and wonders, you will not believe.” The royal official said to him, “Sir, come down before my child dies.”
Jesus said to him, “You may go; your son will live.” The man believed what Jesus said to him and left. While the man was on his way back, his slaves met him and told him that his boy would live. He asked them when he began to recover. They told him, “The fever left him yesterday, about one in the afternoon.” The father realized that just at that time Jesus had said to him, “Your son will live,” and he and his whole household came to believe. Now this was the second sign Jesus did when he came to Galilee from Judea.
Jn 4:43-54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丁) 趙必成神父的資料


2017年四旬期第四主日彌撒福音反思(若9:1-41)


當選擇天主,遭人家拋棄,因為生命為那不信者是良心挑戰,他們不願看到良心鏡子,常在自己面前照耀。甚至度奉獻生活者,當選擇天主召叫時,受到同道擯棄,如德蘭修女,她決定跟隨耶穌從貧民窟給她的聖召中的聖召時,總會長反對並加以刁難,總會長對天主的冷漠,沒有削弱德蘭修女服務窮苦中最窮苦者,反而讓她看到天主召叫更廣視野–走出去。
如果當年德蘭修女盲目服從所謂“長上”,就沒有今天感動世界的聖德蘭修女。
胎生瞎子的眼睛被治療後,心靈之眼隨著轉化。
當法利塞人問胎生瞎子是誰治好他的雙眼,他只說:“他是一位先知。”
當耶穌問他是否相信人子時,他回應:“主,是誰,好使我去信他呢?”
當耶穌說明他就是人子時,他立刻俯伏朝拜耶穌,承認耶穌是主:“主,我信。”
不過,胎生瞎子一旦相信耶穌,就被猶太宗教團體驅逐:“因為猶太人早已議定:誰若承諾耶穌是默西亞,就必被逐出會堂。”
“逐出會堂”(aposynagōgos)不是離開會堂那麼簡單,是整個團體把你當成罪人,喪失天主選民資格,任何猶太禮儀或聚會,都不可參加,除了不能接觸團體,天主也不會寬恕從會堂被驅逐的猶太人,簡言之,終生被歧視敵視漠視,永不翻身。
胎生瞎子的父母,就是為了害怕被猶太領導驅逐,不敢挺身而出為耶穌治療作證,只說:“如今他究竟怎麼看見了,我們卻不知道;或者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你們問他罷!他已經成年,會說自己的事了。”
瞎子親身體驗耶穌救恩,為耶穌伸張正義,縱然冒著被猶太宗教領導絕罰危機。這就是他心靈轉化,看到天國之後,其他一切迫害,在永恆天國面前,都是小事。
耶穌並沒有冒犯法利塞人,他在安息日治好瞎子,是啟示“我是世界的光”。
耶穌的臨在,如照妖鏡:“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
判別(krima)是為了判斷這目的他才來到世界。
判斷:耶穌本身是正義,誰跟隨他,就從看不見轉化為看見,誰拒絕他,是親自以否定耶穌把自己心靈眼睛弄瞎。
天主與世界面前,當人為害怕短暫迫害而放棄永恆天國時,耶穌依然寬恕。
天主本色




趙必成神父
201703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