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會徽



信義宗教會多採用路德玫瑰:馬丁路德設計的個人紋章,作為教會的徽號。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也是如此。

這徽號的正中是一個拉丁十字架。十字架在一個紅心之中。紅心象徵上帝偉大的愛。紅心又是在一有五片花瓣的白玫瑰之中。路德說,十字架是要提醒我們,我們是靠那一位釘十字架的主得救。紅心在白玫瑰之中,表示信心所帶來的喜樂、和平、安慰。

整個紋章的底色是藍色,表示屬天的顏色。金色的邊則表示永恆。

路德喜愛羅馬書。他從羅馬書發現因信稱義的真理。羅馬書四章五節說:「他的信就算為義。」五章一節又說:「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和。」

我們今日享受由信心而生的喜樂,將來更要享受那屬天永恆的喜樂。路德玫瑰所要表達的就是這信息。




信仰











三大信經



信義宗教會信徒於崇拜中以同認信經來表明其信仰,其源頭甚至追溯初期的大公教會信經, 英文為"Ecumenical Confession",以此表明信徒的信仰專一。古教會信徒非常重視這些信經。大公教會有三大信經即《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 《亞他拿修信經》。


使徒信經( The Apostles' Creed )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我們的主;因著聖靈成孕,從童女馬 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遇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葬了; 下到陰間;第三天從死裏復活;後升天,坐在無所不能的父上帝的右 邊;將來要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一聖基督教會,聖徒相通;罪得赦免;肉身復活;並且永生。阿門。


資料取材自 道聲出版社 《我們的信仰》1992







尼西亞信經 (The Nicene Creed )



我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是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之萬物的。


我們信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先為父所生,出於上帝而為上帝,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被生而非受造,與父一性;萬物都藉著他受造;為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聖靈從童女馬利亞成了肉身而為人;又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受害,葬埋;照聖經的話第三天復活;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來必從威榮中降臨,審判活人、死人;他的國度永無窮盡。


我們信賜生命的主聖靈,從父、子而出,與父、子同樣受尊敬,受榮耀;他曾藉著眾先知說話。我們信使徒所立的獨一聖而公的教會。我們承認為赦罪所立的獨一聖洗。我們望死人復活和來世的永生。阿門。









亞他拿修信經 ( The Athanasian Creed )


一、凡願意得救的人必須持守真正大公信仰。


二、若不完全或不純正地持守的人,必永遠沉淪。


三、真正大公信仰就是:我們敬拜在三個位格中的一位上帝和在一位上帝中的三個
  位格。


四、上帝的位格不混亂;衪的本體(譯註:或說「本質」。)也不分割。


五、因為聖父是一個位格,聖子是另一個位格;聖靈又是一個位格。


六、但聖父聖子聖靈同是一個神聖本質(譯註:或說「同是一位上帝本質」。),
  有同樣的榮耀和威嚴。


七、聖父如何,聖子也如何,聖靈亦如何。


八、聖父非受造,聖子非受造,聖靈也非受造。


九、聖父無限、聖子無限,聖靈也無限。


十、聖父永恆,聖子永恆,聖靈也永恆。


十一、不是三位永恆者,乃是一位永恆者。


十二、正如不是三位非受造者,不是三位無限者,乃是一位非受造者和無限者。


十三、照樣,聖父全能,聖子全能,聖靈也全能。


十四、但不是三位全能者,乃是一位全能者。


十五、因此聖父是上帝,聖子是上帝,聖靈也是上帝。


十六、但不是三位上帝,乃是一位上帝。


十七、因此聖父是主,聖子是主,聖靈也是主。


十八、但不是三位主,乃是一位主。


十九、因為正如我們被大公真理催而承認每一位格自己是上帝和主,我們也被大
  公宗教禁止說有三位上帝或三位主。


二十、聖父不是被製成,也非受造、或被生出。


廿一,聖子卻唯獨由聖父所生,不是被製成或受造。


廿二、聖靈不是被製成、被創造或被生,卻是由聖父與聖子而出。


廿三、因此有一位聖父,不是三位聖父;有一位聖子,不是三位聖子;有一位聖
 靈,不是三位聖靈。


廿四、而在這三位一體中,不分先後,不分大小。


廿五、但三個位格都同等同永存。所以一切都當與上述所說,在上帝裏我們敬拜三
 個位格,而在三個位格裏我們敬拜一位上帝。


廿六、所以,凡要得救的人必須如此想到三位一體的上帝。


廿七、若要得到永恆救恩,人也必須誠實篤信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


廿八、因為正確的信仰就是:我們既相信又承認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
 是上帝也是人。


廿九、衪是上帝,在創世以先按聖父的本質而被生;衪是人,按衪母親的本質而被
 生於世上。


三十、衪是完全的上帝又是完全的人,且有理性的靈魂和人類血肉之軀。


三十一、按衪的神性說,與聖父同等;按衪的人性說,卻是低於聖父。


三十二、衪雖然同時是上帝又是人,但衪卻不是兩位基督,而只是一位基督。


三十三、衪是一,並不是衪的神性變為肉體,而是上帝取了人性。


三十四、衪是一,並不是神性和人性的本質混合,卻是兩性聯合而為一個位格。


三十五、就如理性的靈魂和肉體合成一個人,神性與人性合成一位基督。


三十六、衪為我們得救恩而受難,下到陰間,第三天從死裏復活。


三十七、衪升到天上,坐在聖父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三十八、當衪降臨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身體復活,並為他們本身所作所為作出交
  代。


三十九、行善的人必進入永生;作惡的人必進入永火。


四十、這是真正大公信仰,人若不忠誠篤信,就無法得救。


( 由李廣生牧師譯 )




禮儀



引言

第一部份:進堂禮

第二部份:聖道禮

第三部份:回應禮

第四部份:聖餐禮                       


第五部份:差遣禮



引言

星期日,七日的頭一日,對於基督徒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因為早在約二千年前的一個星期日早上,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了,使那一日變成得勝有盼望的「主日」。

我們在主日被召聚到主的聖所,在那裏與主相遇,即與三一真神 -----父、子、聖靈相通。同時,
我們也與其他肢體彼此相交。

當崇拜開始時,我們會唱一首進堂詩。這可以是舊約中的詩篇。進堂詩是宣召集會的聖詩。會眾唱這首詩的時候,主禮和詩班便依次進到禮堂。

讓我們現在簡單地瀏覽一下主日崇拜禮儀,想像其中各部分的情景。





第一部分﹕進堂禮

進堂禮是以會眾席為象徵。當進堂詩的讚美歌聲響起時,主禮便以使徒問安向我們歡迎致意,祝願主的恩典和平安臨到我們每一個人,正如保羅在他的書信中向信眾問安說:「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上帝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羅一 7 )還有甚麼比領受恩典和平安更好呢?此問安叫我們更能坦然無懼地親近那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

不過當我們來到祂面前,首先要覺察到我們原是不配的,故必須先承認自己的罪,並求主憐憫。我們來到上帝面前像那位到耶路撒冷聖殿去禱告的稅吏,他說:「上帝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們也當這樣承認我們的罪。

然後,我們要倣效新約中那些有需要的人,如十個長大痲瘋的病人(路十七 12 - 19)以及盲人巴底買(可十 46 - 50),為我們的苦難和試煉呼求憐憫:「大衛的子孫耶穌阿!可憐我吧!」此時我們會唱三疊憐憫頌:「求主憐憫我」。這種禱告呼求從早期基督教會一直傳唱至今。

接著主再一次透過主禮的宣赦赦免我們的罪。這宣赦的話可以引述聖經中的約翰壹書一章九節的經文,或者引用<路德小問答>「認罪篇」的赦罪文。

當領受了上帝的寬恕,並知道祂在凡事上都顧念我們之後,我們便讚美祂的恩典、憐憫和平安。當耶穌降生時,有一大隊天使和天兵在伯利恆野地裏高聲讚美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二14),還有甚麼讚美比這更合適呢?

榮耀頌之後,我們按每主日特定的經文主題作一個 預備禱告(此禱告被稱為「當日禱文」),讓我們敞開心思,預備領受「上帝的道」----崇拜中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聖道禮

聖道禮是以講臺和讀經臺為象徵。此時我們聆聽上帝的道。我們會分別聽到一段舊約和一段新約的經文。

之後,我們會唱一首讚美詩。從詩歌裏面,我們同領一個與引題經文相互關連的信息。

接著在宣讀過該主日的福音題之後,我們會聽到講員對於經文的解釋和應用。由於講員是傳講上帝的道,所以在講道之前,他或會說:「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因他並不是以自己的名來傳講。

會眾應以一顆開放的心去聆聽上帝的話語,既知道上帝正在向我們說話,我們就以開放的心去聽,並祈求聖靈使我們藉此信息得著亮光。





第三部分﹕回應禮

聽過上帝的道以後,我們便進到禮儀中的回應部分。此部分是以奉獻袋為象徵。

這時我們學習實踐把剛剛聽到的信息應用在現今的生活中,作為對上帝的事奉。也就是回應我們從聖道禮部分所學習到的。

首先,我們認信。當我們一起用「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承認我們的信仰時,我們乃是與自初期教會以來那些預備領洗者一起讚美我們的主。

隨後,我們會唱首較為接近我們的時代和傳統的讚美詩,以承認我們的信仰。如此一來,把今日世上眾基督教會的信徒都結連起來。

其次,我們獻上代禱。我們將心轉向其他所有信徒和整個世界的需要。如同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二章1- 4 節那裏所說:「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這是好的,在上帝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祂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此代禱以主禱文作結(如果沒有聖餐禮時);主禱文是主耶穌親自教導我們代求的典範。

第三,我們奉獻金錢。舉凡萬物屬於上帝,我們只不過是祂的管家。奉獻我們所擁有的給上帝,是事奉中的重要部分。





第四部分﹕聖餐禮

回應部分之後,主上帝邀請我們行近崇拜聖所中的祭壇,準備進入聖餐禮。這部分是以餅和杯為象徵。

此時,祭壇上預備了主餐,呈放著永生的食物,那是主耶穌的身體和寶血,為要堅固我們的信心和信徒生活。主自己就是這筵席的主人。

主禮和會眾互相歡迎進入聖餐禮,彼此勸勉將心獻上,將感謝的祭獻予上帝。

主禮與會眾簡短對話之後,我們為主餐感謝禱告,此禱告稱為祝謝文。禱文將主餐與救恩歷史的重要部分關連起來,並提醒我們,天上的眾聖徒也與我們一起,為救贖世界大功,將感謝歸與上帝。

其後,我們歡唱三疊聖哉(聖哉頌),正如當年以賽亞所見的異象,有撒拉弗圍繞上帝的寶座,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賽六 3)此讚美以主耶穌騎驢駒上耶路撒冷時的頌詞為結束:「和撒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約十二13)當基督現時臨在餅和酒中,我們就與當年「棕枝主日」的群眾一起,以同樣的頌詞歡迎祂。

接著是預備領餐的禱告,我們像以賽亞領受上帝的異象時的情況一樣,深感不配。因此,領餐前我們必須先預備好自己,或者更正確的說是,祈求聖靈預備我們的心。

禱告之後,我們會聽到一段祝餐的話。 我們被帶到耶路撒冷的大樓,於是當年 「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 主與門徒慶祝祂最後的逾越節晚餐,又把逾越節晚餐變成主餐,並吩咐我們繼續以此新方式來慶祝,這些情景再次重現在我們眼前。

至此,我們同頌主禱文,感謝主施餐的恩典。

聖餐禮再次激勵我們去到髑髏地,讓我們舉目凝望垂死的救主 ----- 純潔無疵的祭牲羔羊。祂流出寶血遮蓋了我們一切的罪,使我們在上帝的審判中得以完全。 故此,我們以得勝的心輕柔地唱出羔羊頌------ 上帝的羔羊。因為我們知道那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確已經成了復活的基督。我們心存敬虔和感恩,行近聖壇去領受那位死而復活的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以致罪得赦免。此時所發生的是一種奧秘的聯合;我們的生命正與主的生命合而為一。當我們與主合而為一的時候,我們也與其他弟兄姊妹相聯合。這樣我們在世的生命得著餧養,而我們亦渴慕那天上的筵席。

施餐後,主禮就我們剛剛所經歷過的,將主上帝要堅固我們直到我們得享永生的盼望傳達出來。最後會眾同以禱告或讚美詩,或者是兩者都用,來感謝上帝的恩典和賜福。





第五部分﹕差遣禮

在離開崇拜聖所之前,我們同受差遣。此時會眾席又再度成為象徵。

於此,我們同唱一首古老希伯來讚美詩「哈利路亞」,為著祂的臨在,並祂所賜下的聖道和聖禮,去讚美主。上帝的兒女幾千年來一直傳唱著這首讚美詩。好比啟示錄中所說的,我們將會在天上永遠不停地繼續傳唱下去:「哈利路亞!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上帝!祂的判斷是真實公義的。」(啟十九1-2上)

主上帝以祂的賜福回應我們的讚美,好像三千多年前,祂藉第一位大祭司 ----- 亞倫向祂子民所作的祝福一樣:「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六 24 - 26

最後主差遣我們到外面的世界去,作委身的僕人。正如我們在崇拜中回應禮部分所表示的,我們不僅在主日崇拜時是祂的僕人,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或作何事,總是祂的僕人。

當我們要離開時,一如我們到來的時候,歡唱著上帝的榮耀,以讚美詩結束我們的主日崇拜。


               道聲出版社《認識我們的崇拜禮儀》1994年三月版


信義會教會年曆簡介:


                 


 
























1.

 將臨期
新年開始於元月一號。但教會年卻開始於將臨期的第一主日,也就是說教會年準確地始於救主聖誕節的第四主日。教會年的每一主日各有其特別名稱與目的,另外尚有特別節日列入。這些季節在古教會中被紀念已經許多世紀。教會年的前一半多注重耶穌生平,藉以認識信仰的根源;後一半則著重在教會生活,始於聖靈降節與三位一體主日。 將臨期 (Advent)這名辭原出於拉丁文,意思是「來臨」,是耶穌來臨季節之縮寫。這季節乃聖誕節的預備時期,有四個主日。在這期間內我們默想舊約先知的預言和施洗約翰的宣告。將臨期於第六世紀或更早期,由西歐高盧 (Gaul) 教會開始採用,到第十二世紀教會採用。我們信義宗教會認為這是嚴肅悔罪的季節,因主的降生而快樂。所有聖壇佈置與牧師肩帶的顏肥均用紫色,以表莊嚴。


2.
聖誕節
基督耶穌誕生的日子,東方教會最早的規定是元月六號舉行慶祝紀念。但西方教會卻定於十二月二十五號。教會傳統通常的說法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日子是主後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祂的生命過程正巧循環完整的年月,因為傳統又說馬利亞聽見天使報信之日也是三月二十五日。以後東方教會逐漸採納西方教會所定有關聖誕節的日期。本來異教人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太陽大神生日;教會卻轉用它來慶祝那「公義的太陽」的誕生。剛巧這時候太陽已經運轉到地平線的最低點,就要上昇再次光照大地與眾生;教會便在此時歡迎他們公義的太陽,帶來醫治的大能。古教會很廣泛地歡守這節日,千萬首的聖詩與樂曲為此而寫,使它成為充滿音樂與光明的節日。教會通常在聖誕前夕午夜有崇拜,次晨天尚未曙又有崇拜,聖誕節上午又舉行大禮拜。所用季節色彩為白色,表明純潔與光明。



3.
顯現日
顯現日 (Epiphany) 原意是指基督的顯現。古教會定元月六號為顯現期的第一主日。這也是指教會年曆最早開始的節日。歷史學家報導說,小亞細亞與埃及兩地的教會已在第二世紀開始守這節期了。在這節期中慶祝救主耶穌的降生,同時也紀念祂的受洗。東方外教人以日為永恒 (Aeon)大神之生日。教會卻利用這日來敬拜主耶穌。第四世紀東西方之交通發達了,東方教會接受了西方教會的方式,看十二月二十五號為聖誕節,而留下元月六號專作慶祝主受洗的日子。西方教會就看這日為東方博士朝拜聖嬰之日。因此這日期是主向外邦人顯現之日。祂的外觀顯出上帝兒子的風采。此季節以主登山變像為最後主日。這一季之長短約為一禮拜至六禮拜之間,視復活節之安排而定。在此季節內,教會注重宣教與傳福音的工作。季節顏色為白色,象純潔與光明。



4.
五旬日
五旬日 (Guinquagesima)原文意第五十日,距離救主復活日僅有五十天,是主進入預苦期前的第一主日。主到世上來就是要為我們受苦,藉著十字架進入凱旋的榮耀之境。五十天有八個主日,是給我們承受靈命季候的機會。我們將靜心度過心靈上悽楚的嚴冬。但我們不會忘記冬天的盡頭卻顯露出人生的春天,就是主的復活節。雖然這是一段悠長的日子,但希望、喜樂與歡笑至終必臨到我們復活的清晨因主耶穌生命的大能變成了我們信仰生活中的太陽。我們只要敬重上帝所賜的一切時間,去執行祂的吩咐,必看見這太陽永不墜落。所以拉法特說得好:「德行的規條,僅次於尊敬上帝的,就是尊敬時間。」



5.
預苦期
預苦期的英文--- Lent,是出自安格魯--- 撒克遜文字,原文意思是「春天」。德文亦有此字,意指「延長的日子」。這季節開始於顯現期過後的第一個禮拜三。這一日又稱為聖灰日(Ash Wednesday)。古教會在這一日紀念歐洲信徒曾遭受野蠻人的侵略,使人在靈性上受痛苦,在文化的價值引起莫大的損失,他們惟有向主深切地悔改以求得救。預苦期所用的顏色為紫色。 預苦期共有四十天(所以又叫四旬齋)加六個主日。這季節提醒我們想到自己的罪惡都由基督擔當了,我們應該利用這季節悔改,禁食禱告 (禁食所省的錢,用來賙濟貧乏者)。這是一段熬煉信徒的長時間。古教會曾有信徒寧願早日見主,以示對主的忠心,好過長期忍受罪惡勢力的威脅,以致與罪妥協而背棄主,被教會革除。愛任紐與特土良都曾提到這季節之重要性。古信徒首先禁食四十小時,以後禁食一周。尼西亞大議會 (A.D.325) 論及禁食四十天(主日不在內) 。三十六天乃全年的十分之一。這禁食開始於聖灰日。 預苦期中之學道班學生必須勤學聖道,信心多經考驗,靈性多受操練,有了美好的見證方可參加復活節洗禮,獲得復活主之生命。這季節是每個聖徒的受教季節。預苦期第一主日紀念主自己遭受試探;因此叫人想到有新生命的人也要經歷各樣苦難與試探。最後的主日多紀念主是生命的糧,祂每日必賜我們足夠的力量以應付生活。



6.
聖週
主耶穌遇難的前一週稱為聖週(Holy Week)。聖週開始於棕樹枝主日(Palm Sunday)。這一主日紀念主耶穌以和平君王的身份進入聖城耶路撒冷,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與歡呼。棕樹枝是凱旋的記號。棕樹枝主日所用的顏色為紫色,是象徵君王的顏色,也是愁苦的象徵。古信徒在這日下午去到橄欖山聽人誦讀聖經、唱詩,以後漫步返回耶路撒冷,手或肩上帶著樹枝或橄欖枝,口中唱著「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第七世紀西方教會都普遍的遵守這節日,並分送棕樹枝與每個人。他們都唱莊嚴聖詩。許多教會在此日下午為人行堅振禮。 立聖餐日(Maundy Thursday)在主後第四世紀已有信徒在耶路撒冷教會開始遵行立聖餐紀念會,紀念主怎樣預演祂的捨己,也追想祂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與被捕。 Maundy 拉丁文意思是 「命令」,因為這也涉及主所誽的,「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13:34)。古羅馬時代的高盧人 (Gaul) 紀念此日為聖杯誕生日 ( Birthday of the Cup )。德國漢堡信義會稱此日為聖禮拜四 ( Holy Thursday)。中世紀的西方教會更在此日紀念主為門徒洗腳。羅馬天主教在此日用白色;但信義宗教會一般用紫色。 聖週之最高峰乃是禮拜五------主受苦日 (Good Friday)。這日子乃教會年中最嚴肅的日子。我們紀念主為世人的罪被釘在十字架,充滿憂傷,飽嘗痛苦。受苦日的顏色為黑色,因為上帝的兒子被判了死刑。信息多注重耶穌是逾越節的羔羊,為我們被殺了。這一日聖壇上洗刷乾淨,不裝點任何東西直到復活節主日。這一日唱詩也不用風琴或任何樂器伴奏,也不發聖餐。信義宗教會多用三小時的時間做靈修禮拜。



7.
復活節
復活季節 (Easter or Pasch) 共有七個主日,開始於三月廿一號後的月望 ( 農曆每月十五日 ) 後的第一主日,就是每年主復活的紀念日。因耶穌從死裏復活,上帝就在這日宣告祂的新創造。Easter原文意指春天,而 Pasch 在希來文指逾越節。 ( 因紀念逾越節也要守節七日 )。復活節是教會年眾節期中之 「主節」。 它在基督徒眼中之重要性好似我國同胞看農曆新年或回教徒看他們的大齌節一般。救主從死裏復活的那一天以後,當年的基督徒曾用了一年的時間去慶祝這件大事,因為這第一個復活主日是人類歷史上的大日期,又是全世界人進入大喜悅的日子。主從復活後的第一日(即主日) 起就召集門徒,向他們顯現並勉勵他們,有四十天之久。 古教會已在每一個主日聚集,滿心歡喜地歌頌祂的生命大能,讚美祂的尊榮;當日那些猶太基督徒,已把每一個主日當作一個小的「主復活日」;簡稱為「主日」,在這日每人領受聖餐,奉獻錢財去支持傳道並救濟貧寒人。不過,每年春分的第一次月望後的首次主日,定為紀念主復活的大節期,原是尼西亞大議會 ( Council of Nicea A.D.325 ) 所規定的。白色是這季節的顏色,因為七日的第一日有那「公義的太陽」用潔白的光照亮我們,白色也是上帝的象徵。在復活節的前夜是教會的「守夜節」。古教會信徒都在此夜不眠,守候直到黎明,如同舊約時代的先知預言彌賽亞即將來臨,眾百姓當儆醒等候一般。復活節期的第一主日的信息:信徒尋求屬靈的奶就是聖道;第二主日:跟從好僕人;第三主日:學習獨當一面的託付;第四主日:倚靠聖靈的大能;第五主日:認識自己不是孤立無助,上帝常聽兒女的禱告。五旬節便是復活季節的巔峰;聖靈的大能臨到教會。在此季節中,沒有禁食的事,因為大家被喜樂充滿了。



8.
五旬節(聖靈降臨節)
五旬節 (Pentecost)又稱潔白主日(Whitsunday),因為古教會多在這一天施行洗禮,受洗者身穿白袍,象徵主血洗淨人罪。「五旬節」在希伯來文中原意是指逾越節後第五十天,是猶太人紀念收割及上帝在西乃山頒賜律法的節日。但在教會看來,這是復活節後第五十天,聖靈按耶穌所應許的降臨在門徒身上,教會因而誕生,五旬節也成了一個極為歡樂的節日。在這日子中連素行苦修的人氏也用不著禁食。早期教會在這天施行洗禮,是紀念當年這日有三千人悔改而受洗。在這日許多教會用鮮花裝飾禮拜堂,甚至於用大朵玫瑰花從屋頂垂到牆根。五旬節的象徵顏色為紅色或白色。紅色象徵火與血及「火焰的舌頭」;白色象徵上帝與祂的聖潔。但極大多數教會在這日子都習慣用紅色,表明主聖靈降臨,成為我們的喜樂,給我們安慰與能力,以度聖潔的生活。 這節日與復活節並聖誕節是教會的三大節期。



9.
三位一體主日
五旬節的季節,稱為「三位一體主日季節」( 通常有廿四至廿六個主日)或稱「三一期」,因為五旬節後第一主日就是「三位一體主日」。教會在此日頌揚父、子、聖靈三而一的真神。在「三位一體主日」時,教會用白色來象徵真神的聖潔,但其後的主日卻使用綠色,象徵生命與生長。五旬節與三位一體主日原始於古修道院,後來荷蘭、英國、法國及德國各教會都迅速遵守,連羅馬天主教也在一三三四年開始遵守這季節。因為教會年有一半日子是三位一體主日季節,所以,我們當小心使用這節日的說法。譬如,你若說「三一後第十主日」,你就錯了;你應該說:「三一主日後第十主日」。在這季節中,傳講的信息多注重基督徒的生活,有系統地宣講基督自己的生活,與因聖靈在的我們裏面所創造的新生命所帶來的應有生活,使我們在得到主耶穌的基本教訓以後,逐漸增加我們認識生命的深度與寬度。到這季節的結尾,所宣講的就多數著重於末世的現象和永世的生活了。



10.
改教紀念日
改教紀念日 (Reformation) 也包括在「三位一體主日季節」之內。這是紀念馬丁路德博士於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寫出「九十五條」駁斥天主教當時之錯謬,而引起了廣大的改教運動,把教會帶領回到聖經的真理和自由中。後來德國的改教家布根哈根 (Bugenhagen) 特別倡議以十月三十一日為改教節,以紀念路德使人民有了用己的語文所印的聖經。 一六六七年,撒克遜選侯 (Elector of Saxong)指定此日為改教紀念日。從此,便成為所有信義宗、甚至其後的非信義宗教會所公守的節日。在香港,中華信義宗香港協會的所有會員教會,每年此日均聯合舉行大規模的紀念崇拜會。此時教會用紅色為聖色,表明「殉道士的血乃教會的種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