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者,沈複也,清乾隆時人,作有古代閒情筆記《浮生六記》。其書有六卷,一卷已軼,五卷中有四卷記載與髮妻陳芸的縑緤情深,柴火夫妻的神仙眷侶生涯,掩卷沉思,實在令人欣羡不已,林語堂先生說,陳芸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子衿在想,可愛,是需要造就的吧,而造就了陳芸的可愛的,當然只能是三白。
讀閱過程,有幾處是著實動了子衿的心的。陳芸因為家境使然,是養成喜歡吃腐食的習慣的,而這,向為三白所嫌惡,有一回說了在子衿看來甚是嚴重的話:“卿為狗乎,喜食腐食如此!”陳芸當下臉紅耳赤,和三白解釋了前因後果以後,強喂三白吃了一口,三白覺得味道也不是那麼不可接受,漸漸地,趨同了陳芸的口味,呵,並且逐漸喜歡上了腐食,到了食無腐不歡的程度。聞得人語,眷戀一個人,是從胃開始的,拒絕一個人,亦然如是。三白對陳芸的用心,由此可見得一。
另一時,陳芸初適三白,幼時家教使然,她極講究接人待物的禮節,三白有物予她,她必起身接之,三白則素來落拓不拘,很不習慣她的這一套,說了她一句,何必如此虛禮?陳芸落了淚,答了句,許多夫妻,就是從不虛禮而開始口角,然後反目的。三白不忍,同時亦覺得在理,道了歉,遂了芸意,從此夫妻以賓客之禮相待,許多年的養成習慣,為一時,為一人而變。都雲,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三白之為陳芸變,情深處,由此可見得二斑。
古代女子,尤其大家閨秀,適了書香之家,絕對難得見人一回,更別說賞景觀致了。陳芸是讀了書的女子,心中瀾波自然與別的女子不太一般,幾次欲一觀太湖滄浪景致(三白居家江蘇滄浪亭),三白為芸故,幾次瞞了家裏的人,把陳芸接了一起,去太湖觀湖景賞月色,極大地開拓了陳芸的視野,居家小女子也有了外出觀光的機會了。尤為有趣的是,有一回為與陳芸一起去逛廟會,他還把自己的衣服專門請人改成小一號,又特地親自去買了一種可大可小的簡易鞋子,把陳芸打扮成一個小男生,呵,一起外出閒逛的時候,陳芸常常因為習慣使然,露出了小女人本色,三白都會細心加以掩飾,逗樂的是,陳芸不小心遇上一群內眷,其中有自己的閨中好友,忍不住過去拍了下,差點被人誤認做狂浪子弟,也是三白趕緊著收拾了殘局的。三白之為陳芸深慮,情之彌篤,由此可見得三斑。
因了陳氏不得家中長輩憐惜,更因三白反而對陳芸處處包容寵溺,父親最後與三白攤牌,要嘛陳芸,要嘛父母,要陳芸則家世一無所有,要家世則須休掉陳芸,呵,古人講究孝字為先,而三白,居然為陳芸故,而與家決裂,遷居出去,滄浪亭邊,草屋安家,家徒四壁,柴米夫妻,神仙卻都不及如斯,如此深情款款,四斑五斑都不足形容之萬一。
……
英國有一句諺語說,世上夫婦多,珠聯璧合少。中國之上下五千年的文字材料,流芳於今的這夫那妻不計其數,算得上珠聯璧合的,少之又少。比如清照之于趙明誠,共同興趣,讀書為樂,算是一對,然則在家徒四壁,人言貧賤夫妻百事舉哀之時,仍可將柴米夫妻生活,經營得如神仙眷侶一般的,除卻三白與陳芸,子衿還真找不出第二對這樣的人物來。陳芸最末早逝,三白於書中慨然,早知彌合如此短暫,真無須如此彼此深眷,也就不至於哀痛如此。其實,子衿站在陳芸的立場看來,嫁夫如此,真乃人生幸事,若能生生世世,則更人生大幸,白以遇芸為幸,芸者又如何不是?反觀今日之離婚大潮,一心為入城,一心想出城,入城而不守城捍城,則入城何益?於今日之世,子衿到哪里,方能尋得如三白也者?
三白既無處得尋,則入城已然無益。故今日讀文而得結論如此:嫁夫當嫁沈三白。
本文原出自此頁
米俐:
花卉各有馥郁香,
難定其一是桂冠。
含苞待放無限美,
盎然春色要細味。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patpoon.net/works/teledrama/1983floatinglife/fl1.jpg&width=376&height=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