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甲) 我的講道




(乙) 網上資料


 



五旬節主日(丙年)讀經釋義



 


(主題:在聖神內成為天主的子女) 


 






















讀經一



2:1-11



答唱詠



104:1, 24, 29-30, 31, 34



讀經二



8:8-17



福 音



14:15-16, 23-26



 


A     四篇讀經


 


        本來,教廷禮儀委員會所選擇的四篇讀經在甲乙丙三年都相同,讀經一是2:1-11,答唱詠是104:1, 24, 29-30, 3134,讀經二是格前12:3-7, 12-13,福音是20:19-23。不過,禮委會也供各地教區在乙年和丙年自由選擇讀經二和福音,香港教區在乙年的讀經二是5:16-25,而福音是15:26-27, 16:12-15;至於丙年(即本主日),請見上表。


 


 


B     讀經一:2:1-11


 


1.     五旬節相距逾越節五十天,猶太教亦藉此而慶祝梅瑟西乃山領受十誡。五旬節即天主教的聖神降臨節,連同基督的苦難、復活和升天,成為一個整體。五旬節與聖神降臨的共同點就是收成,五旬節收成初果,聖神降臨是在教會內信友的收成,加入基督的身體成為祂的肢體(格前12:1212:27)。


 


2.     讀經一指出聖神降臨的一些象徵,2:2的「暴風」和2:3的「」,均象徵天主的顯現,使人全心皈依,因為「」顯示聖神在工作。當聖神降臨後,2:4說宗徒們都「說起外方話來」,有些學者認為這是終止了11:1-9巴貝耳事件」的懲罰(罰人彼此間無法溝通)。


 


3.     五旬節是教會的誕生,它開展了教會的初傳(Kerygma)。宗徒們目睹基督所受的苦難後都很恐慌,但聖神降臨卻把之一掃而空,毫不畏懼政府的迫害,充滿信心地公開宣講復活的主。


 


 


C     答唱詠:詠104:1, 24, 29-30, 31, 34


 


1.     聖週六的讀經一是1:1-2:2104是之後的回應,1:1-2:2談天主創世,祂所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1:31),104就是要讚美天主,聖詠的結構如下:


 


 































 



104





(a)



1-9



全能的天主造化了天地;



(b)



10-18



天主照顧了天下生靈;



(c)



19:26



創世顯示天主的智慧;



(d)



27-35



天主保存和更新萬物。



 


 


2.     答唱詠主要句子是答句:「上主,請你噓氣,使大地更新」,聖神一降臨,「就聚來了許多人」於耶路撒冷2:6),104:30 說這就是聖神「更新一切」,在地上建立了祂的「教會」。


 


 


D     讀經二:羅8:8-17


 


1.           羅馬書保祿格林多寫於公元57-58年左右。聖宗徒使用了鮮明對比的話來描述人身體的狀況 -「屬於肉性」和「屬於聖」,「屬於肉性」意謂人自然的和具體有形的存在,在讀經二內被視為「」(8:15),8:8說「決不能得天主的歡」,而且是絕望的:「導入死」(8:6),面對天主時,「是與天主為敵,決不服從,也決不能服從天主的法」(8:7)。「屬於聖」使人「獲得自」(8:2),因此8:21說他們「得享天主子女的光榮自由」「屬於肉性指一切均看現世利益的人,今天不少中年人士把人生的目標焦點只放在家人的福祉和錢財的利益上,朋友為他們只為了利用(學位、搵工、免費諮詢),認為真友誼並不重要。」的德能是無限的,8:11說祂「使耶穌從死者中復」起來,對於那些「屬於聖」的人,也使我們「有死的身體復,然後「導入生命與平安」(8:68:10-11彷彿帶領我們重溫耶穌11:25-26瑪爾大所說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耶穌更在6:40承諾:「在末日,我要使他(信從子的人)復活。


 


2.             以色列的傳統裡,人性乃處於善惡兩者中間,兩方均不停地戰鬥,也就是「屬於肉性」和「屬於聖」的激戰,一如5:17所描述:「本性的私慾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8:1-17講論天主的神如何運作來帶給人類救恩,所以,我們應尋求「那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者的聖神住在你們」(8:11),我們便是「天主的子女」,向天主呼號:「阿爸,父呀!」(8:15)子女與僕人不同,8:17說子女才是「承繼者」和「基督的同承繼者」,因而可以分享天主的光榮。至於「受天主聖神引導的」是甚麼,要到福音才探討。


 


3.     讀經一記載聖神降臨在團體內,宗徒們立時不再恐懼了,便立即在11:4說起外方話來」,使「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這彷彿治癒了11:9的創傷(「混亂了全地的語言」,以致人彼此間不能再溝通)。讀經二說當人願意「受天主聖神引導的」,便是「天主的子女,因而可以分享天主的光榮,」也使我們「有死的身體復」答唱詠確定天主聖神「使大地更新」,我們應「讚美上主」。


 


 


E      福  音:若14:15-16, 23-26


 


1.     上兩主日的福音均談「愛」,有了愛,聖神便能降臨。耶穌是門徒們的護慰者,但祂因快要離世,便在14:16許諾「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祂會「永遠與你們同在。


 


2.     14:23-26可以分成兩部份:


 


(a)    14:23-25表示,「耶穌的證據就是「遵守」祂的話,天主也會愛這樣的門徒,他們便能與天主和耶穌同在(厄瑪奴耳,亦即「恩寵」之意)。「遵守耶穌的話,意即愛主愛人,包括我們的仇人。這是為強調行為勝過說話;


 


(b)   14:26談「護慰者」,即聖神,祂會來「教訓」和「使你們想起」,「教訓」的落實乃「教會訓導」,「想起」的就是主耶穌所說過的話。


 


3.     其實,14:27-29也與14:23-26相關,耶穌快要離世了,門徒因此十分憂慮,於是祂便賜給他們「平安」,但這份平安「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世人的安全感多建基於財物(如一所房屋、安穩的工作、存款和股票等)。主耶穌所賜的平安也在感恩聖祭中主祭所誦讀的經文:「上主,求你從一切災禍中拯救我們,恩賜我們今世平安,使我們仰賴你的仁慈,永久脫免罪惡,並在一切困擾中,獲得安全。


 


4.     四篇讀經如何連貫起來呢?前三篇請先參閱上述D3段,福音便解釋如何落實聖神降臨的效果,祂會「教訓」我們,使我們「想起耶穌的教訓,叫我們要愛主愛人,信仰團體便得以合一。


 


 


F      四篇讀經的重要章節


 


1.     2:6:「這聲音一響,就聚來了許多人。


2.     104:30:「你一噓氣,萬物創成,你使地面,更新復興。


3.     8:14:「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


4.     14:26:「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福音:若二十19-23】

19正是那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21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23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

聖神降臨的聖經傳統

一般基督徒對於「耶穌升天」以及「聖神降臨」的情形,大多有非常生動的想像,這情形主要是受到宗徒大事錄記載的影響。尤其是因為在每年聖神降臨節彌撒中,教會都安排信友們一起聆聽路加對於五旬節事件的生動報導。不過四部福音之中,談論聖神最多的是若望福音,這部福音的作者也給我們留下了有關聖神降臨的敘述,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選自這段經文。雖然只是短短的五節經文,卻含有四個主題:復活主的顯現、平安的祝福、派遣門徒以及賜予聖神。

復活主的顯現

若望福音二十章敘述,耶穌在復活當日的清晨首先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1-18),接著在當天晚上又顯現給門徒(19-23)。福音作者如此安排他所蒐集到的傳統材料,目的在於盡可能的拉近復活事件和顯現的經驗。基於同樣的理由,若望福音報導復活的主在第一次顯現給門徒時,便把聖神賜給了他們,目的在於強調復活、顯現、和賜予聖神是同時發生的事件。

福音敘述耶穌顯現時,門徒所在之處門戶緊閉,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復活的主突然出現在他們中間。這種出現的本身就是一個奇蹟,顯示出復活後的耶穌不再受任何物質的限制。祂的存在方式和一般人完全不同,能夠穿越緊閉的門戶而突然出現,這一切顯示出祂已復活,而在場的門徒自然就成為復活的見證人了。

平安的祝福

復活的耶穌對門徒說的第一句話,是祝福他們平安!這種祝福本是猶太文化中的日常生活用語,猶太人見面時彼此問候平安(路十5),分手時彼此祝福平安(宗十五33)。但是毫無疑問地,這段福音經文中的平安的祝福,並非只是日常問候而已,而是有其更深的意義。

經文強調門徒因為害怕猶太人,所以躲在門戶緊閉的屋內,因此,耶穌對他們的祝福,直接的目的便是要去除他們內心的恐懼不安。在這個平安的祝福之後,耶穌隨即把自己的手和肋膀的傷痕顯示給門徒,這麼做的目的在於使門徒確認祂就是被釘的耶穌,但同時也清楚的表達出,祂的問候事實上是一個復活的祝福、含有救恩意義的祝福。

復活的基督就是被釘的耶穌,祂是真正平安的保證與賜予者。唯有耶穌能夠賜予人真正的、深沈的平安,「平安」是祂的十字架的死亡以及復活所帶來的決定性救援效果。這個效果立即在門徒身上反應出來,他們因為看見了「主」而歡欣喜悅,一切擔心害怕都煙消雲散。

派遣門徒

復活的主給予門徒一個使命,就是使他們分享自己由父所得到的派遣:「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21)由於經文並未明確指出派遣的對象或目的,因此這句話的意義應該在於指出賦予門徒「權柄」,說明門徒的教導就是耶穌的教導,二者同樣重要。

如果我們把這個派遣放在整個苦難敘述的脈絡中,便更能夠瞭解其意義:當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晚餐時,即將面臨苦難的主為門徒洗腳,教導他們要效法而彼此服務(若十三14-15、20);現在復活的主派遣門徒去執行天父給予祂的使命,意思就是要他們現在開始去執行這樣的服務。就如歷史中的耶穌已給門徒立下榜樣,如今復活的主派遣他們去如此生活,並且如此教導萬民,同時也賜給他們完成這個派遣的權能,而這個特殊權能的保證就是「聖神」。

賜予聖神

耶穌藉著向門徒噓氣而把聖神賞賜給他們,門徒們憑藉聖神的恩惠為信仰團體服務,福音經文用「赦免罪過」來綜合門徒的派遣。在初期教會傳統中,「聖神的恩賜」和「罪過的赦免」一直是彼此相連的概念,這一點在洗禮的施行中表現的最為清楚(宗二38)。教會團體具有赦罪的權柄,其最後的基礎便在於耶穌的死亡與復活,的死亡與復活帶來真正的、徹底的罪赦。復活的主把聖神賜給門徒,使他們能赦免人的罪過,意思就是把自己經由死亡與復活所帶來的勝利果實,完全交付給門徒,要他們把這救恩的果實分享給普世萬民。

綜合反省

雖然若望福音有關聖神降臨的報導,不像宗徒大事錄那般生動,卻一樣具有深刻的啟示。福音作者敘述聖神降臨是發生在復活當日的事件,表達聖神降臨屬於復活事件,復活主對門徒的問候是「平安」,賜給門徒的禮物是「喜樂」,此二者是聖神的果實(參閱:迦五22-23)。

領受聖神就是領受耶穌的死亡與復活所帶來的果實,在聖神的感動之下,基督徒看出耶穌的死亡與復活是一個整體的奧蹟。聖神本身是最大的禮物,包含其他一切的恩賜。把門徒和復活主永遠聯繫在一起,並使門徒們彼此合而為一,更藉著赦免罪過而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丙) 王保誠神父


【Reflection on Mk 9:14-29】
“I do believe, help my belief.” Is that a contradiction? Perhaps yes, if we were to take belief as isolated from trust! There is a yes or no quality about pure belief, but there are many degrees of trust; in fact trust is all about degrees. By trusting we learn how to trust and by trusting again we learn to trust more. Belief does not just like changeless in the mind; it grow out of itself. That is how every living thing grows.


【若望福音20:19-23分享】
在這五旬節主日中,我們知道有聖神便有平安。原來平安是來自「寬恕」,但人要靠聖神的恩寵才肯寬恕別人。我們要置天人關係於其他關係之上,我們才有力量寬恕別人。感謝主以修和聖事使我們經歷聖神的平安,從而達致團體中人與人相處的和諧共融。求主助佑我們在真理中實踐愛德生活,各盡其職廣傳福音。


【I Do Believe, Help My Unbelief!】
As Jesus came down from the mountain with Peter, James, John and approached the other disciples, they saw a large crowd around them and scribes arguing with them. Immediately on seeing him, the whole crowd was utterly amazed. They ran up to him and greeted him. He asked them, “What are you arguing about with them?” Someone from the crowd answered him, “Teacher, I have brought to you my son possessed by a mute spirit. Wherever it seizes him, it throws him down; he foams at the mouth, grinds his teeth, and becomes rigid. I asked your disciples to drive it out, but they were unable to do so.” He said to them in reply, “O faithless generation, how long will I be with you? How long will I endure you? Bring him to me.” They brought the boy to him. And when he saw him, the spirit immediately threw the boy into convulsions. As he fell to the ground, he began to roll around and foam at the mouth. Then he questioned his father, “How long has this been happening to him?” He replied, “Since childhood. It has often thrown him into fire and into water to kill him. But if you can do anything, have compassion on us and help us.” Jesus said to him, “‘If you can!’ Eve-rything is possible to one who has faith.” Then the boy’s father cried out, “I do believe, help my unbelief!” Jesus, on see-ing a crowd rapidly gathering, rebuked the unclean spirit and said to it, “Mute and deaf spirit, I command you: come out of him and never enter him again!” Shouting and throwing the boy into convulsions, it came out. He became like a corpse, which caused many to say, “He is dead!” But Jesus took him by the hand, raised him, and he stood up. When he entered the house, his disciples asked him in private, “Why could we not drive the spirit out?” He said to them, “This kind can only come out through prayer.”
Mk 9:14-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俐 的頭像
    米俐

    米俐的部落格

    米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