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聖灰禮儀」
四旬期在中古世紀,已經喪失了原有的慕道性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以強調熱心神功,以齋戒、刻苦為目的的精神。在七世紀左右,按當時的習慣,悔罪者為表示懺悔補贖便在頭上撒上灰土;可是只是為公開悔罪者(犯了公開罪過者)而設,而不是為所有教友的。後來,公開悔罪的傳統漸漸為私下告解的方式所取代,且公開悔罪的方式漸漸亦不限於犯了公開嚴重過犯者,而變成一種謙遜、做補贖的神修方式,和個人德行的表現。
更甚的是一○九一年,教宗烏爾班二世(Blessed Urban II)把原本只是為收錄公開悔罪者的「撒灰禮」推廣到為全體教友舉行,於是人人都於四旬期首主日前星期三撒上灰土如同公開悔罪者,這就是聖灰禮儀星期三的由來。原本是和好聖事過程一部份的悔罪者收錄禮和聖週四的公開寬免悔罪者(和好聖事),已失去原本的內容和意義,變為一種神修方式或熱心神功。
所以,梵二之前的碧岳五世的彌撒經書所載四旬期的禮儀經文,都只是祈求藉齋戒、補贖而免除罪罰和獲得永福而已。同時,一六七○年的中文《彌撒經典》也把這時期稱作「封齋期」,顧名思義,反映了當時對四旬期的誤解,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梵二之後;又因為四旬期常與中國新年同期,而在十七世紀中葉在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就為「是否應要求中國教友在新年也守齋」的問題發生了的爭論。
梵二以後,一九七○年出版的《羅馬彌撒經書》已糾正了四旬期的禮儀,使其反映出四旬期的基本意義,當然也包括「聖灰禮儀星期三」的禮儀。因在歐洲及其他一些地區聖灰禮的實行已經根深柢固,積習難返不能取消,所以《羅馬彌撒經書》改寫了原本「祝福灰燼」的禱文,使其反映出準備踰越節的意義。同時授予聖灰也加上符合四旬期慕道性新的經文:「你要悔改,信從福音」(谷1:15),而傳統那句經文:「人啊!你要記住,你原是塵土,將來還要歸於塵土。」改為次選的。如此,讓聖灰禮儀的經文也將四旬期慕道、悔改、準備與基督一起踰越的精神展現出來。
註:內容摘錄自《踰越》一書。
禮儀歌曲:
純潔的心靈(李振邦神父逝世紀念特輯no.16);託付於禰(聖經樂章no.52);回歸父家(聖經樂章no.8);主,我願更親近禰(賀210)
(